摘要:“潮学是一个‘小学问’,应该有更明确的能见度,才能让大家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陈平原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谈到设立“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的初衷。他认为,在学术领域
“潮学是一个‘小学问’,应该有更明确的能见度,才能让大家看到我们在做的事情。”近日,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陈平原接受羊城晚报专访,谈到设立“潮学终身成就奖”和“潮学优秀成果奖”的初衷。他认为,在学术领域,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学问更需要通过奖项和标杆来建立自己的声望和体系,提升“能见度”,被更多人看见。
9月16日陈平原教授在暨南大学参加研讨会
期待从地方“小学问”到全国性、国际性学问
陈平原强调,地处边缘但独特的文化更需被看见和激励。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言、民俗、工艺、美食等领域特色鲜明,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潮州文化的边界非常清晰,特点非常明显。”陈平原介绍,潮学研究不同于以省域为单位的文化研究,它基于明清潮州府范围,文化边界清晰,特点鲜明,易于体系化研究。区别于以现代省域和以历史文化区域为研究单位,以潮州府作为文化研究单位能更好地凝聚文化认同。
“地利禀赋不足,才努力往前走往外走。”陈平原分析称,正因本地资源有限,使得潮人具有更强烈的向外开拓精神。因海外潮汕籍华人众多,故拥有强大的外向型和侨乡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内外联动”文化传播模式,让潮州文化具有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对于潮学研究的未来,陈平原抱有很高期望。“让‘潮学’走出潮汕,走出广东,进入到整个中国文化建设的格局里”是潮学研究的终极期望,他希望其从地方性学问升级为能参与全国性文化对话的显学。
他提到,随着第二届潮学奖评选的启动,潮学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这场以学术奖项为支点的文化实践,正在撬动更大的学术影响力,让独具特色的潮州文化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设学术重镇打造潮学研究“百年鉴”
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由陈平原担任首任院长。
四年来,潮州文化研究院以“学术研究、机构建设、学术集成、奖项设置”这四大支点,获批为“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双基地资质的学术重镇。同时,与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合作,设立了“潮州文化研究”省社科规划专项项目,目前已立项73项课题,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平台。
研究院组织编纂的《潮学集成》也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将于今年10月正式出版发布。全书共10卷本,超300万字,涵盖了潮学研究的十大核心领域,包括历史卷、方言卷、思想卷、民俗卷、文学卷、戏曲卷、美术卷、教育卷、文献卷、海外潮人卷,特邀国内外各专题领域内极具影响力的20余位权威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堪称潮学研究的“百年鉴”。
“《潮学集成》的编纂目的是让一百年的成果得以总结,让以后的学者知道从哪个地方起步。”陈平原表示,该著作不仅是对过去成果的汇编,更致力于确立学术标杆、厘清学术脉络,为后续研究者提供清晰的学术指南,避免重复研究,推动潮学走向深化与规范化。
最高奖金10万,树立潮学研究学术新标杆
“越是对边缘文化的研究,越值得鼓励与表彰。”陈平原说道。
为表彰贤者、激励后学,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学术指导,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已于日前启动。
2023年,首届潮学奖共评选出“潮学终身成就奖”3项、“潮学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终身成就奖”采用“学界推荐制”,表彰奠基性学者,“优秀成果奖”聚焦学术著作,旨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在潮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同时推动潮学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5年8月,第二届“潮学终身成就奖”“潮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再度启程。本届评奖活动对评审机制、奖项设置进行了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了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本届评奖活动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同时增设了学术委员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暨南大学及潮州文化研究院的领导共同组成。两层架构确保评奖过程兼具专业性与权威性。
今年在奖金额度上没有变化,但调整了奖项数量的设置。“潮学终身成就奖”拟评选2名,奖金10万元/人,“优秀成果奖”拟评选一等奖3项,奖金3万元/项;二等奖5项,奖金1万元/项。
陈平原指出,“每届评选的奖项设置遵循‘弹性原则’,以质量而非数量为导向。”
此外,本届优秀成果奖参评论著(含重版重印)的公开出版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5年7月,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30日。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叶文婧图丨学校供图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