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案发现场是什么?这一次不是一个猝不及防的血腥,还有点出奇的荒诞。西贝的后厨——一个讲究“菜品纯正”的地盘,日常应该是锅气翻腾、韭香四溢。但今天,要么被好奇的镜头围攻,要么被一条漏勺牵扯进焦点。背景音是“罗永浩套餐”悄悄下架、“冷冻西兰花”被追着问、还有后厨参观
案发现场是什么?这一次不是一个猝不及防的血腥,还有点出奇的荒诞。西贝的后厨——一个讲究“菜品纯正”的地盘,日常应该是锅气翻腾、韭香四溢。但今天,要么被好奇的镜头围攻,要么被一条漏勺牵扯进焦点。背景音是“罗永浩套餐”悄悄下架、“冷冻西兰花”被追着问、还有后厨参观变成了稀罕事。这些细节拼在一起,比菜刀和案板更有料。
如果你是门店员工,这可能是这样的体验:上午例会刚开完,外卖还没来得及码堆,忽然电话响了,客服通知全国叫停后厨参观。《慢慢弄菜,媒体别进来了》,你想。但是,门口的记者已经准备“现场直播”,看你到底是不是“预制”,是不是“冷冻西兰花”能放两年,是不是漏勺一起下水道、一起上锅。
先站远点,把事件从头捋捋。9月12日,西贝上了个“罗永浩菜单”,算是蹭了点互联网流量,对外宣称十三道菜,有一道还只在北京供应,价格正常,没啥优惠。这招数,和餐饮业里偶尔搭伙跨界的套路差不多。谁料两天后,罗永浩本人发文,表示这事可以告一段落,等着国家法规出台——言下之意,预制菜之争还在酝酿,不急着见分晓。官方动作也很快,套餐悄悄下架,别惹事。
再说后厨参观这档子事。原本西贝还挺大方,工作日只要提前咨询、健康证在手,记者就能进后厨参观拍摄。可这回被全国停止,之后想要进去,还得点运气和政策变动,这道防线直接拉上。后厨本该是透明的,是清晰的,但现在却成了敏感区。
然后西兰花登场。记者在上海松江门店大冰箱里翻箱倒柜,没发现那棵“能放两年”的冷冻西兰花。店长急着说明,都是有机的西兰花,产量低、易生虫,新鲜采不到,就得靠冷冻,保质期最长两年。冷冻并不是绰号,而是当下的行业现实——保质期给了时间空间,但也带来质疑:这两年里,西兰花在冰箱里经历的世事,菜农都不知道。
紧接着,是漏勺。视频一出,员工上演“甩锅”现场,用漏勺捅下水道,还没贴用途标识。不巧的是,另一锅台边也摆了个漏勺,像孪生一对。专用变通用,能用则用,不分锅下水道。西贝客服嘴里是“我们有专门工具,有标识,有专人保管,漏勺和食品工具不能混用”,实际呢,规范成了“可能”,混用成了误解,清洗标准成了无奈。
到这里,舆论和实操打了个照面。一边是媒体和公众追问:到底是不是安全、符不符合规矩、是不是“食品安全漏洞”;另一边,是门店和企业当天现场的疲于应付,以及客服急于补丁解释的专业话术。说到底,一个漏勺,啥时候成了这么大的角色?在后厨生态里,工具混用、标识缺失、冷冻蔬菜长期储存,这些操作既是成本控制,也是“行业常态”。
如果非让我表达个人立场,那就只剩一个冷静现实:餐饮行业,标准存在,漏洞也在,急于自证清白只会掩盖细节的复杂性。冷冻蔬菜的两年保质期其实算常规,一旦规模化供应,新鲜、成本、物流几乎是不可能“完美兼得”。至于工具混用,很多门店都在标准与习惯之间徘徊,员工按部就班,节省时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追问到头,常常只有管理台账上的一张标记。
当然,冷峻地说,这不是天灾,是人祸,但也绝非谁“蓄意不轨”。你让所有后厨都变成实验室一样无菌无尘,是可欲不可及。顾客期待的“透明”,常常被“标准”遮盖,被“成本”取舍。黑色幽默一点讲,餐饮业的最大问题不是“冻西兰花”,也不是漏勺下水道,而是消费者盲目相信人性的朴素——觉得后厨永远清白,工具永远专用,蔬菜永远新鲜。现实是,规矩总会在忙碌间被冲淡,真相总在利益里变形。
让媒体直播后厨,或许是好事,但也可能是个“作秀”陷阱。镜头能扫清表面,却扫不清人心,也填不平管理死角。企业搞“罗永浩套餐”,终究难敌社会对预制菜的长远怀疑;冷冻西兰花,一边是供应链稳定,一边是新鲜的执念。漏勺终归只是一件小物件,却反映了“制度不落地”的普遍病灶。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事到底算不算食品安全?”按现代食品安全标准,冷冻蔬菜有自己的法规,工具专用也有明文要求,只要不混用、能消毒、标识到位,就不算违法。但倘若习惯性违规,或者只在焦点到来时打补丁,那大家伙的信任就没法持续。
最后,不妨让思考再多绕点远路:如果你是一名门店厨师,面对玻璃镜头、顾客质疑、公司通告,你是坚持标准还是养成自己的一套“土规矩”?又有谁能百分之百做到凡事合规?西兰花不是原罪,漏勺也不是罪魁,真正的黑洞在于——流程和透明之间,并没有永远的通道。你会怎么看?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