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走进任何一家装修得差不多的连锁餐厅,点一份宫保鸡丁,吃起来的味道,跟你上周在三百公里外的另一家分店吃的,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朋友,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走进任何一家装修得差不多的连锁餐厅,点一份宫保鸡丁,吃起来的味道,跟你上周在三百公里外的另一家分店吃的,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一模一样。
一样的咸甜口,一样的花生米脆度,甚至连黄瓜丁都像是同一个妈生的。
高端的食材。
朴素的烹饪。
熟悉的配方。
这到底是人间烟火气,还是工业流水线?
别问,问就是烹饪的艺术,在加热那一步升华了。
最近罗永浩大战西贝,最后麻六记赢麻了的魔幻故事,本质上就是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预制菜的原罪审判,而是一场关于“信息差”和“智商税”的当代餐饮现形记。
消费者怒了。
罗永浩开炮了。
西贝认怂了。
大家真正反对的是预制菜本身吗?
当然不是,大家反对的是花着米其林的钱,吃着飞机餐的菜,还得听老板给你讲情怀。
这事的引爆点,是西贝后厨直播翻车。桌上一堆没贴标签的料理包,直接把贾国龙老板“我们是现炒”的脸打得啪啪响。最骚的操作是,贾老板一开始还嘴硬,后来绷不住了,发明了一个新词儿叫“烹饪袋”。
高手,实在是高手。把裁员叫“毕业”,把料理包叫“烹饪袋”,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全被老板们用来糊弄消费者了。
这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西贝的财报可能P得跟精修写真一样,但后厨直播这个探头,一下就照出了肝上的阴影,藏不住了。
大家愤怒的核心就两点:第一,价格与价值的严重不匹配。我花人均80块,不是来吃一份18块外卖同款料理包的。第二,知情权的被剥夺。你可以用预制菜,但你得告诉我,别把我当傻子。
就在西贝被全网围殴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靠着“躺平”赢麻了,那就是张兰的麻六记。
人民日报一篇《预制菜要严守安全底线》的文章,看似各打五十大板,但“严禁虚假宣传”、“必须标明添加剂”这两句,就像是给西贝量身定做的紧箍咒。
而麻六记呢?人家厨师现场抡大勺的视频满天飞,直播间人气暴涨300%,峰值干到8万人。更绝的是,网友扒出麻六记的酸辣粉包装,那个“委托生产商”的字号,恨不得比产品名还大。
这就是传说中的“瞎积薄发”吗?
其实不是。这背后是两种商业逻辑的对决。
西贝代表的,是餐饮业“工业化”的野心和拧巴。他们想干掉厨师,用中央厨房和供应链来抹平一切成本和不确定性。这个逻辑本身没问题,麦当劳、肯德基都是这么干的。问题在于,他们一边享受着工业化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一边又想卖出“手工作坊”的高溢价。
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
而麻六记,尤其是它的线上产品,从诞生之初就没想过要装。它的商业模式就是“快种快收”,把一个爆款单品做到极致,然后通过标准化的工厂生产,卖给全国用户。它卖的不是厨艺,卖的是一个标准化的“口味产品”。
所以你看,麻六记把代工厂信息写得清清楚楚,不是因为它道德多高尚,而是因为这是它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藏着掖着反而显得自己不专业。
别人都在风口上假装自己会飞,麻六记直接告诉大家,我这就是坐的火箭,燃料是四川食品厂灌的。结果摔死了一堆假装有翅膀的,坐火箭的反而飞得更高了。
这场闹剧,揭开的是整个餐饮行业资本化运作下的一个巨大阳谋:去厨师化。
一个好厨师太贵,太难管理,状态还不稳定,今天心情好炒的菜就好吃,明天失恋了盐都可能多放两勺。
资本不喜欢这种不确定性。资本喜欢的是可复制、可扩张、可标准化的东西。
于是,中央厨房把一切都给你“喂到嘴里”,从切好的菜,到调好的酱汁,门店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加热、摆盘。前厅的服务员笑容越来越职业,后厨的锅铲声却越来越稀疏。
餐饮的商战,早就不是比谁家大厨的颠勺技巧更骚,而是比谁的供应链管理更像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能在对手还在磨刀的时候,直接用标准化的炮弹洗地。
罗永浩的停战,人民日报的发文,都只是给这场闹剧画上了一个逗号。
真正受伤的不是西贝一家,而是整个中端餐饮的信任链。消费者被教育了,我们开始变得多疑。
走进一家装修精致、客单价不菲的餐厅,听着后厨传来的声音,你都得在心里嘀咕一下:这到底是颠勺的声音,还是微波炉“叮”的一声?
所以说,这届年轻人早就被各种套路盘得“人间清醒”了。他们宁愿去买明码标价的工业化产品,比如麻六记的酸辣粉,也不愿意再为那些伪装成“现炒”的“烹饪袋”支付智商税。
因为前者是堂堂正正的工业品,后者是披着匠心外衣的投机者。
下次你去餐厅,可以试着问服务员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
“你好,请问你们家厨师,是戴白色厨师帽的,还是穿白色实验大褂的?”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