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阿K辞职前往瑞士攻读医学博士。他带着30万人民币,只够支撑一两年的生活成本。为了不半途而废,他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吃猫粮、露宿公园、蹭学术会议的饭。
2022年,阿K辞职前往瑞士攻读医学博士。他带着30万人民币,只够支撑一两年的生活成本。为了不半途而废,他选择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路——吃猫粮、露宿公园、蹭学术会议的饭。
他在社交平台上自称“抠门艺术师”,记录自己如何以最低成本维持生活。他将3公斤猫粮的价格算得明明白白:3.75瑞郎(约合32.6元人民币),蛋白质含量高达32%,单位蛋白的价格远低于市售人用食品。“1瑞郎兑换256单位蛋白质”,这是他精确算出来的数值。
阿K的省钱方式很快引发争议。有人质疑安全性,有人质疑动机,甚至有人说这是作秀。但阿K给出的解释清晰且理性。
他每天摄入的猫粮不超过200克,并通过鸡蛋、牛奶补充其他营养。他强调瑞士对猫粮成分监管严格,肉源清晰,不担心安全问题。
不仅是吃,他还靠“蹭”来节省——蹭饭、蹭会议、蹭奖学金。他说,“在欧洲不旅行是亏本,我还是会为当地特色饮食留一部分预算。”他不是死撑着不花钱,而是学会了自己调节,把钱花在他觉得更值的地方。
2023年中秋节前,浙江女孩小汀也开始了一场“自我实验”——“假装养娃存钱。”灵感来自社交平台上有关“养孩子成本”的讨论。她决定模拟养一个“虚拟小孩”,每天根据孩子成长阶段的花费标准存下一笔钱。截至2025年9月,她已坚持743天,攒下三万多元。
2023年中秋节前,浙江女孩小汀开始了个有趣的“存钱游戏”——假装自己在养娃。她受到网上“养孩子有多花钱”的讨论启发,决定每天按孩子不同阶段的开销标准存钱。到2025年9月,她已经坚持了743天,攒下了三万多块。
她设定了孩子的成长路径,从婴儿到小学,每个阶段都模拟生活开支。校服、保险、课外书、识字绘本……每一笔都在账本上有迹可循。有一次,她查到浙江省某地的小学校服分A、B、C三套方案,最便宜的也要800元,“虚拟存款”当天就转了进去。
这个“虚拟孩子”没有名字、没有性别,却成了她的储蓄动力。她在社交平台上写打卡日记、配图,每晚花半小时编一段故事,有时只是几元,有时是一笔大额转账。存钱的方式变得不那么痛苦了。
这两种看起来很极端的省钱方式,其实背后有相似的思路。它们不是一味抠门,而是用一种“非常规的生活方式”来对抗现实压力。买猫粮是算得清清楚楚,假装养娃是带着情绪寄托。都不是冲动,而是有意识的选择。
北京女孩苏云云的方式更“隐蔽”。她没有吃猫粮,也没有设定“虚拟孩子”,但她用心理暗示来控制消费。她曾留学欧洲,生活费每月控制在850欧元以内。回国工作两年后,她发现自己的开支远超收入,甚至欠下父母一万元。
她发现自己在欧洲花钱更理性,于是开始自编自演“一秒钟心理剧”:假装自己还在欧洲。不打车、不点外卖、深夜不冲动购物,连周日也尽量不花钱——因为在欧洲,很多店周日都不开门。
她还给银行卡设置每日支出限额,加入豆瓣的省钱小组,购物前先搜索有没有“凑单”攻略。
这三个年轻人做法不同,但想法一样:面对经济压力,他们没躺平,而是主动换种活法,自己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有人会说,这是在“自我欺骗”,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妥协。但如果回到现实,他们的选择并不盲目。
阿K吃猫粮,是为了不放弃学业;小汀假装养娃,是为了建立存钱的仪式感;苏云云“骗”自己在欧洲,是为了重塑消费习惯。他们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活重建成可以承受的样子。
不是每个人都得靠“吃猫粮”省钱,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心理暗示”。但这些做法说明一件事:消费降级不是结束,年轻人其实在用更聪明、有自己方式的方法对付生活压力。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