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5日深夜,中油国际管道调控中心内灯火通明。面对中亚天然气管道的突发状况,值班调度员迅速启动正在测试的智能调度模块,输入“请生成当前调控方案”指令。随后,系统开始调动SCADA实时数据、历史案例库及优化算法,8分钟后给出压力调整建议与设备操作预案。这个以前需
SHPGX导读:面对覆盖6个国家、总里程超1.1万公里的跨国管网体系,中油国际管道自主研发“丝路国脉”数字化平台,打造数字中枢。
4月5日深夜,中油国际管道调控中心内灯火通明。面对中亚天然气管道的突发状况,值班调度员迅速启动正在测试的智能调度模块,输入“请生成当前调控方案”指令。随后,系统开始调动SCADA实时数据、历史案例库及优化算法,8分钟后给出压力调整建议与设备操作预案。这个以前需要多岗位协同完成的复杂决策,在智能辅助系统的支持下迅速生成预案。
3月17日,作为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丝路国脉”数字化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长输管道智能调度模块“丝路智控”正式上线测试运行,标志着公司在向数智化转型过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筑基:打造管网数字中枢
面对覆盖6个国家、总里程超1.1万公里的“六气三油一港”跨国管网体系,中油国际管道公司锚定“管理标准化、风险可控化、数据一体化、应用智能化”目标,构建起“1+N”数字化体系。依托自主研发的“丝路国脉”一站式管理平台,公司实现了工程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安全环保等八大模块协同运作,形成了覆盖“设备层—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的全链条数字化架构。
这个基于“梦想云”打造的“数字中枢”,如同为万里管道装上“智能心脏”。在哈萨克斯坦的戈壁站场,属地工程师可通过俄语界面实时查看管道压力;在中缅管道调控中心,AI生成的冬季保供方案可进行多规则适配测试。“丝路国脉”的阶段性建设,让“万里管道同平台”变为现实。
“过去,跨国调度需要协调6国值班人员。现在,‘丝路国脉’实现了数据、规则、决策‘三统一’。”公司信息中心主任王铁介绍,平台上线后,办公效率提升20%,数据共享率提高20%。
破局:重构能源动脉“神经”
基于“丝路国脉”平台积累的运营数据,公司研发团队开展了智能调度系统最后的测试应用。这个我国首个跨境油气长输管道大模型智能体集群,从3个维度展现了变革力量。
智慧调度告别“数据迷雾”。“这是中亚管道昨日的输量波动分析,请关联地震预警数据。”调度员的口令激活了“关键调度数据服务智能体”。系统瞬间穿透PPS实时数据库、地质监测系统、历史案例库等9个异构数据源,3分钟生成包含趋势预测的专项报告。过去需要多人协作8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完成,日报准确率达98%,冬季保供方案效率提升40%。
安全预警实现“时空穿越”。今年1月22日,中亚图兰平原寒潮来袭,“智能监测与安全运营保障智能体”捕捉到气象异常数据,立即自动关联17份历史处置方案,生成包含管道应力调整、备用路由器切换等13项措施的预警报告,通过“丝路国脉”同步推送给中哈两国运维团队,最终实现安全平稳供气。这背后是接入32类自然灾害数据源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独创的timeRAF时序推演算法,它们将地质灾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
优化决策开启“数字孪生”。面对中缅管道突发气源波动情况,“调度策略协同寻优智能体”启动数字孪生推演。系统调用以20年历史数据构建的智能模型,在2小时内完成从多目标优化到方案验证的全流程,较传统方式提速4倍。调控方案实施后,管道自耗气量降低5%。
拓界:连接智慧能源未来
“丝路智控”正在“一带一路”沿线深化应用。在国际管道公司本部,科研团队正攻关管道数字孪生实时渲染技术;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管道远程实时监控模块进一步提升了管道运行管理水平;在缅甸马德岛港,支持缅英双语的新版智能体即将上线;在乌兹别克斯坦,压缩机健康管理模块开始接收振动频谱数据……
如今,“丝路国脉”平台已沉淀10万余条专家知识,刚刚上线运行的“智能问答”模块通过人机交互实现能力进化。随着英语、俄语版智能体的推出,这套中国方案将服务更多“一带一路”能源项目。
从戈壁荒漠到孟加拉湾,数字化技术与能源基础设施的融合创新正在稳步推进。当古老丝路被注入智能基因,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不仅守护着能源国脉的安全,更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刻下中国智慧的创新坐标。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