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2日至14日(周六至下周一),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将于上海武康庭松荫里举行2025春季精品预展,带来近40件总估价逾2.3亿元的重量级作品,精彩非常。
4月12日至14日(周六至下周一),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将于上海武康庭松荫里举行2025春季精品预展,带来近40件总估价逾2.3亿元的重量级作品,精彩非常。
预展将以吴大羽博物馆级臻品《花之魂》、吴冠中花鸟巨制《鹦鹉天堂》领衔,此外还将有林风眠、潘玉良、徐悲鸿、关良、赵无极、草间弥生、余友涵、周春芽、丁乙、刘野、刘炜、张恩利等众多现当代艺术名家的精彩佳作,诚邀广大沪上藏家及艺术爱好者们莅临现场,拉开精彩的春季序曲!
而在之后,精品展将于4月16至17日移师杭州明月楼接力进行,欢迎广大藏友们来到现场,抢先一睹春季精彩臻品。
吴大羽
花之魂
约1980年代
53.2×46.6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2015年5月5日至5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发表
《吴大羽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157页
《飞羽掠天——吴大羽作品集》,商务印书馆,北京,2020年,第183页
吴大羽极爱画花,其以花卉为主题的“花韵”系列曾诞生诸多名作,如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的《红花》,以及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色草》等。本次上拍的《花之魂》是吴大羽1980年代的倾力之作,以蓝与黄形成强烈视觉张力,画家借花之韵律和魂魄,抒发自在精神与内心情感。其结构之挺拔,色彩衔接之融洽,意象表达之传神,在同类作品中实属罕见。2015年,此作展出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吴大羽文献展—被遗忘、被发现的星”,并发表于多本艺术家权威著作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吴冠中
鹦鹉天堂
1994 年
61×81 cm.
布面 油画
发表
《天南地北风情》,艺达作坊,新加坡,1994年,第13页
《吴冠中精品选集》,艺达作坊,新加坡,1996年,第123页
《吴冠中》,国立画廊,雅加达,1996年,第16页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 I》,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214页至第215页
《吴冠中全集 第四卷》,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第88页
完成于1994年的《鹦鹉天堂》,是吴冠中迄今拍卖市场中最精彩的动物题材作品。题材看似具象,艺术家却能以淋漓色块、灵动流转的线条和疏密有致的组合,全面性地驾驭整体画面,创造了空间中的韵律节奏、生命动感及视觉张力。在同一个绘画主题上,吴冠中习惯以不同媒材多次创作。1988年,吴冠中于新加坡举办个展,期间他被飞禽公园五彩缤纷的鹦鹉深深吸引,并写生完成了《鹦鹉天堂》。6年后的的油画《鹦鹉天堂》在构图上更为聚焦,意在体现油彩颜料的厚重,并加强了画面的体积与量感,使冷暖色的对比集中于鹦鹉本身的用色中,技法纯熟、明艳动人。
林风眠
素影凝香
1955 年
67.6×67.8 cm.
纸本 彩墨
来源
冯叶女士旧藏
展出
"林风眠作品展",1989年10月,历史博物馆,台北
发表
《林风眠画集》,历史博物馆,台北,1989年,第15页
《素影凝香》是林风眠确立古典仕女范式的标杆之作,也是他对这一题材反复雕琢精进后所找到的近乎完美的构成状态。这幅画中不仅有西画的体量和光色,也有如龙泉窑般青绿、透明的形体塑造,以白粉描绘纱衣的透明感以及逆光效果,更是林氏此一时期艺术创作的创举。该作曾在198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的 “林风眠九十回顾展”中展出。此展意义非凡,所有展品皆由艺术家本人亲自遴选,全面而精准地概括了林风眠的艺术创作历程。而《素影凝香》是其中两幅早期(1950年代)古典仕女画之一,后为林风眠义女冯叶珍藏多年,可见其重要性。
潘玉良
自画像
1941 年
41.5×32.5 cm.
布面 油画
来源
源自艺术家家属
发表
《潘玉良全集1·油画卷》,安徽美术出版社,合肥,2015年,第12页
《自画像》创作于潘玉良二度留法期间,彼时的欧陆陷于战火,巴黎于1940年6月沦陷后,德国纳粹强占了潘玉良的画室,致使她被迫迁居巴黎郊区。故这幅《自画像》有别于潘玉良常见的室内自画像,并不显露特定的环境或空间信息。在浓绿背景的映衬下,她的面色似乎也凝重了些许,表情平静,眼神微微斜视前方。通过头巾的鲜艳色彩与背景的暗色调之间的对比,潘玉良突出了肖像的情绪表现。在勾勒色彩的痕迹中,已经可见潘玉良以线造型的娴熟与自信。
关良
屿畔征帆
40×50 cm.
布面 油画
发表
《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关良》,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2009年,第207页
《关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09年,第47页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艺术界掀起了一阵“写生热”。关良与许多艺术家一样,积极奔赴各地写生,深入工厂、农村、建设工地,以画笔记录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屿畔征帆》所表现的湛江抛石堵海工程便是当时广东省重要的水利工程。据关良回忆,他曾在1952年在谭华牧、余本两人的陪同下游览湛江、七星岩等名胜风光,本作应为此次工地写生后所作。
艺术家发挥油画所长,用鲜明亮丽的中黄色主导画面,配合远方沉着的灰绿、灰白予人开阔辽廓之感,着色方面则似有意利用油彩达至山水皴法的艺术效果,突显石头的嶙峋与海浪的汹涌。良公为人温润如玉,作品素以不火不燥的气质著名,然而面对火热激昂的劳动场景,下笔亦带着写豪迈壮阔。
草间弥生
无限网
2014 年
145.5×145.5 cm.
布面 丙烯
来源
现藏家购自于白石画廊
展出
“我爱台湾”,2017年,白石画廊,台北
发表
《我爱台湾》,白石画廊,台北,2017,第17页
说明
此作品附设株式会社草间弥生签发之作品注册卡。
《无限网》出自草间弥生艺术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 “无限网” 系列。画面绚烂夺目,或明或暗的深红色在画布上肆意交织、奔涌,亮蓝色圆点于其间闪烁,散发着迷离的光辉,既庄严又华丽,令人深深着迷。
红与蓝的巧妙交织,营造出扣人心弦的视觉效果。乍一看,蓝点似乎是浮于画面表层的涂层。但凑近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成千上万的微小圆点,是草间弥生用独特的反向创作手法绘就的。灵巧纤细的深红弧形如海浪般布满蓝色背景,笔触细腻而富有韵律。画面在无限重复的笔触中,规律地搏动,仿佛有了生命的节奏,看起来时而扩张,时而后退,这种奇妙的幻觉如同催眠一般,引导观众进入宁静、深邃的精神世界。
刘野
张爱玲
2004 年
60×45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2004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08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年6月至8月,广东美术馆(广州)、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
"云端——亚洲当代艺术大展",2010年4月22日至6月6日,索卡艺术,北京
"刘野:寓言故事",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20日,Prada荣宅,上海
"刘野:寓言故事",2020年1月30日至9月28日,Prada基金会·北方画廊,米兰
发表
《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2004年,第67页
《上海壹周 318》,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6年11月29日,A5页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2008》,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2008年,图版第32页
《北京青年周刊 27》,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7月3日,第27页
《北京青年周刊 36》,北京青年报社,北京,2008年9月4日,第20页
《刘野作品全集1991年至2015年》,Hatje Cantz Verlag,德国,2015年,第159页及第318页
《刘野:寓言故事》,Prada荣宅,上海,2018年,第27页
创作于2004年的《张爱玲》,是刘野在千禧年后创作转型期间的代表作。早期作品中的情绪、叙述、情节被削弱,绘画本身的元素如比例、色调、结构等得到加强。图像上,刘野选用了张爱玲移民美国签拍摄的一张证件照,此时的张爱玲正处于关键的人生转折,跨越太平洋,从中国走向美国,从“出名趁早”的事业高峰走向趋于平淡孤决的中年和晚年。画中人脸上的光彩、光与暗的强烈对比,显示出一种戏剧化的舞台感,仿佛一束光正打在张爱玲脸上,文坛巨星、惊才绝艳如她,也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整个画面透明,轻盈,却像一声叹息,令人感到难以承受的重量。
刘炜
山水画
2011 年
150×150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一人儿画",2012年6月30日至7月29日,大未来林舍画廊,台北
发表
《刘炜》,大未来林舍画廊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图版 第29页
《一人儿画》,大未来林舍画廊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图版 第188, 第189页
《山水画》完成于2011年,此时刘炜创作“风景”主题已有十余年,从最初的“肉块”风景,到中期的刀笔实验,再到后期返归黑白,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追求,也各有兴味和风采。本作则有一种集大成之气魄,也是刘炜自如驾驭技法和媒材的典例。画家很好地将复杂的黄、蓝、灰、绿色层次隐没在总体的粉色调性之中,在细节上却极尽繁复,穷尽虬曲、刮擦、软笔涂抹等多种手法来强化自己对心中之景的感知,既有东方水墨的通透,又有油彩的肌理与细腻,赋予寻常主题超卓的笔墨韵味,令人叹服于他的绘画才华。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周春芽
桃花鹦鹉(三联)
1999 年
52×44.5 cm.×3
布面 油画
周春芽创作的鹦鹉画作数量不多,前后创作时间也不超过3年。《桃花鹦鹉》完成于1999年,即系列末期,色彩亮丽,寓意吉祥,也是这个小系列中唯一三联组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鹦鹉是美好爱情的化身,艺术家亦常常以鸟喻人。本件三联作由左依次展开,鹦鹉也由形单影只继而成双成对,直至如一家三口,同时我们能看到色彩斑斓的鹦鹉四周散落着的粉色花瓣,增强了徜徉在一片花海中的幸福感。
余友涵
抽象系列2001.5.3
2001 年
120×120 cm.
布面 丙烯
来源
澳洲华侨私人收藏,直接购自艺术家工作室
展出
"忆往昔——亚洲当代抽象展",2002年,新加坡
进入21世纪后,余友涵的“圆”变得更加纯熟、自由,一切都不再拘泥于“圆”的范畴,意在“致广大而尽精微”。即如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抽象-2001.5.3》可以说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极具包容性的成熟之作。正方形的大尺幅画布中,由层次渐进、虚实不一的绿、粉、黄、棕、灰、黑等几组对比色、中间色组成大大小小圆形,暗示着收缩与膨胀的运动,如微观细胞群,又如某种不可译解的符号,欲隐又显,展现出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心境,近乎“逸品”。
张恩利
一堆管子
2015 年
180×200 cm.
布面 油画
展出
"张恩利:肖像",2023年2月17日至5月14日,和美术馆,顺德
发表
《张恩利:表情》,龙美术馆,上海,2023年,第144页
《一堆管子》是张恩利自2000年转向静物创作以来的一大亮点。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他对皮管,线,绳索这些东西感兴趣,是因为线本身就是很柔软的东西,但相互与不同物体缠绕的张力非常独特。画中的管子与绳子乱缠,两种线条因质地不同呈现冷暖交替的色彩关系,绳子色黑如墨,如“铁划”般的坚韧、紧绷,成为管子以及画面结构的支点。管子则用深红、棕黄及淡绿三色勾出,画家把油彩调稀,用清透、流畅的国画线条突出了管子的柔软、松弛。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让人忽略的物品,水管在张恩利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属性。
丁乙
十示2019-12
2019 年
120×120 cm.
椴木板 综合材料
自2014年底起,丁乙开始尝试绘画与木刻技巧的结合,很快摸索出自己的语言方式。他先在椴木板上预埋颜色,起初是先涂三种不同的彩色颜料做基底,在最外层以黑色或白色覆盖,再用刻刀划“十”字或“米”字,将藏在表面之下的色彩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这些由刻刀打开的彩色划痕与表面色彩鲜亮的笔触相结合,突出画面的绘画性,使一些画面富有空间感和明显的结构。在2019年的《十示2019-12》中,彩色基底的颜色铺陈又有推进,丁乙大胆运用了荧光色,在刻出斜向的巨大锥形时,画面上呈现出的颜色因视错觉而跳跃,拥有了更多的动感,饱含视觉张力。
这也是市场先锋的号角!
欢迎随时咨询。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