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七绝,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对决,富有理趣,高下难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07:18 3

摘要: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王阳明与曾国藩宛若两颗耀眼的星辰,他们不仅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而且也深受后人崇敬。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风流人物层出不穷,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王阳明与曾国藩宛若两颗耀眼的星辰,他们不仅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而且也深受后人崇敬。

不过正所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鹤鸣九皋、凤鸣朝阳,所以细细考察,就会发现他们的人生之路却又截然不同。

王阳明属于那种灵光一闪的天才,他在偏远的龙场驿,顿悟出“心即理”的奥义,开创了心学一脉。他的学说如闪电划破长空,告诉世人真理不在故纸堆里,而在每个人心中。

他用“知行合一”四字,打通了知道与做到的任督二脉。这位思想界的侠客,既能著书立说,又能带兵平定宁王之乱,真正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曾国藩则是一位步步为营的实干家,信奉“结硬寨、打呆仗”的笨功夫。他每天写日记反省自我,用最踏实的方式打磨自己。

组建湘军时,他不求奇谋妙计,只求扎扎实实,最终成为挽救大清江山的功臣。他的成功不是靠灵光一现,而是水滴石穿的持久功夫。

一个似李白,潇洒不羁;一个如杜甫,沉郁顿挫。王阳明像一位武林高手,一招直指人心;曾国藩则像老农耕田,一寸寸地辛勤耕耘。细看二人又是殊途同归,皆会文人带兵,都很重视实践,也将学问全用在了世事人生中。

王阳明告诉人们要相信内心的光芒,曾国藩提醒后人要下日日不断的功夫。这两条路就像太极拳的阴阳两面,共同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完整图谱。无论你是哪种人,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下面分享两首七绝,王阳明与曾国藩的对决,富有理趣,高下难分。

又游牛峰寺

明 · 王阳明

人间酷暑避不得,清风都在深山中。

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

王阳明的这首诗写于他告病归乡、漫游楚地之时,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汪清潭,蕴藏着对世俗与内心的通透体悟。

盛夏虽然炎热难躲,不过官场的倾轧、仕途的疲惫,身不由己的束缚、案牍劳形的压力,就加让作者感到喘不过气了。“清风都在深山中”,点出牛峰寺的妙处。自然界的清风正是化解燥热的解药,深山更是心灵的庇护所。

诗人不是真在数着日子过,而是沉浸在忘我情怀之中,只守着一池清水、满山绿意,就连时间都慢了下来,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暂时得到休息。心境放松后,才会撞见碧树苍翠、红叶点缀的生机。

这抹色彩更像作者心境的写照,脱离执念后,原本沉闷的心灯突然点亮了。诗人仿佛突然感悟,原来平凡处也有惊喜,疲惫里也能生出鲜活,美好也会不期而至。

入陕西境

清 · 曾国藩

破晓七盘山上望,回看蜀国万峰环。

英雄割据终何有,陵谷沧桑事等闲。

曾国藩这首诗创作于他翻越蜀陕交界的七盘山时,短短四句,表达出作者登山望景时的顿悟,也暗含他对历史与人生的通透。

天刚亮,诗人便站在崎岖的七盘山巅,晨雾尚未散尽,脚下山路险峻。诗人回望曾经走过的蜀地,早已被层层山峦环绕,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望着蜀地的群峰,作者想起历史上据蜀称王的风流人物,从三国的刘备,到后世割据一方的各种势力,他们争夺不休,都想把这片山河据为己有,可到最后不过是过眼云烟。

平原能成山谷,山谷也能成平原,世间最无常的就是变化。可是这些沧桑巨变,放在漫长的时光里,又像平常事一般不足为奇。全诗没有激昂的情绪,只有一种历经风雨后的淡然,看透了兴衰的本质,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宽容与清醒。

来源:云水心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