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阳穿过新疆阿克苏二团农场的食葵田,在许圣友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蹲下身,轻轻托起一枚饱满的花盘,指腹摩挲着沉甸甸的籽粒——这是他种了半辈子地,从未见过的饱满。不远处,中粮集团的收购车正排着长龙,手机屏幕上“溢价5%成交”的消息,在金色花海映衬下格外
文|中国工商银行新疆阿克苏分行 赵阳
秋阳穿过新疆阿克苏二团农场的食葵田,在许圣友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他蹲下身,轻轻托起一枚饱满的花盘,指腹摩挲着沉甸甸的籽粒——这是他种了半辈子地,从未见过的饱满。不远处,中粮集团的收购车正排着长龙,手机屏幕上“溢价5%成交”的消息,在金色花海映衬下格外鲜亮。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亩产超300公斤的“金土地”,三年前还是连草都长不旺的戈壁滩;这个笑起来眼角堆起褶皱的汉子,曾蹲在田埂上数着债务发呆,把烟头狠狠摁灭在龟裂的土地里。从绝望到重生,许圣友与八万亩食葵田的故事里,藏着一场金融与土地的奇妙相遇。
风沙里的叹息:被风险困住的土地与人心
许圣友的人生转折,始于2015年南疆的红枣热。二团农场沙质土壤含钾量高,种出的红枣糖分足,颇受市场青睐。2018年,他新增两台拖拉机,扩种800亩地,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红枣大王”。然而,2019年深秋的一个电话打破了平静。批发商将红枣收购价从去年的18元/公斤骤降至8元,只因南疆各地跟风种枣,市场供大于求,堆积的红枣甚至发霉到喂羊都嫌甜。为了艰难撑下去,他抵押新房贷了150万元,又借了100万元高利息贷款,最终还是没能躲过2020年的炭疽病。烘干厂的锅炉停了工,仓库里堆积的枣干发霉变质,像座灰色的小山丘。
转到食葵赛道,是许圣友最后的赌注。这片沙质土壤种食葵有老传统,耐旱、喜光,本是天作之合。可现实却给了他更狠的教训:食葵这作物 “春天怕沙埋、夏天怕虫咬、秋天怕价跌”,比红枣更 “娇贵”。根据阿克苏地区金融办的统计数据。连续五年,全疆各银行的食葵种植类贷款余额都是 “0”。有银行尝试过零星放贷,结果坏账率飙到18%,从此成了谁也不敢碰的信贷“雷区”。
许圣友蹲在田埂上,看着远处风蚀的雅丹地貌,第一次觉得这片他爱了半辈子的土地,如此陌生又残酷。戈壁的风呜呜地刮,像在替他叹气,又像在嘲笑他的不自量力。
泥土里的答卷:一群银行人改写 “不可能”
2024年3月,村主任骑着摩托车带来的消息,像粒火星落在许圣友快要熄灭的希望里:“工商银行的人来农场调研,说有针对食葵的贷款,去试试?”他揣着磨得发亮的土地承包合同走进二团团部时,手心的汗把纸都浸湿了。
接待他的是个叫小赵的年轻工行客户经理,说话带着点青涩,笔记本上却记满了从农业局借来的《食葵种植技术手册》笔记。“许老板,食葵有‘三怕’,但也有‘三招’应对。”小赵没等他开口,先拿出整理好的资料,“怕风沙就种防风林,怕病害就用抗病种,怕价跌就找订单。”
许圣友愣住了。跑了五年银行,这是第一个没说“不行”,反而跟他聊技术的银行人。他不知道,小赵背后,是工商银行新疆阿克苏分行连续三个月的金融深耕。为了破解食葵融资难题,阿克苏分行牵头成立了“食葵金融专班”,四名普惠产品经理分成两组,用休息时间走遍了阿克苏所有食葵产区。他们白天跟着农户下地,记录播种、浇水、施肥的每个环节;晚上拉着农业局、气象局专家分析数据,光是废弃的调研笔记就一本接一本。
“农户缺的不只是钱,是科学种植方法和稳定销路。”阿克苏分行专班负责人赵亚东在碰头会议上说的这句话,成了团队的行动指南。听完许圣友的遭遇,小赵当天就跟着他去了地里。戈壁滩的风裹着沙砾,吹得人睁不开眼,两人踩着碎石子在5000亩地里走了整整一天,鞋底都快磨平了。蹲下来捏捏板结的土壤,翻出农户的种植记录,小赵在本子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链条:“您种三个品种、用五种化肥、卖给七个商贩,产业链条断成这样,风险能不高吗?”
这话像把钥匙,打开了许圣友心里的死结。小赵接着说:“要是能把种植、农资、农机、收购、销售串成一条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成本能降下来,风险也能控住。您有规模化种植经验,只要把散户拧成一股绳,银行肯定敢支持。”
那天晚上,许圣友连夜召集连队食葵种植农户开会;小赵也连夜赶回分行,把情况汇报给团队负责人。“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产业链金融’!” 负责人赵亚东当即决定带队上门,越野车在戈壁滩颠簸了两个小时,陷进沙坑三次才到达农场。
会议室里,赵亚东把《产业链共建方案》推到许圣友面前:“300万食葵‘种植e贷’,年化利率3.0%,但不是一次性给。”他指着方案上的节点,“土地整合完放第一批,统一品种采购放第二批,农资到地头放第三批,农机下地放第四批。我们还帮您联系了农业局专家,中粮、三只松鼠也愿意来考察。”
放款那天,许圣友的手一直在抖。赵亚东握着他的手说:“我们信您能成——因为您懂土地,我们懂金融,更因为我们都相信,戈壁滩能长出希望。”走出工行大门时,他发现赵总的裤腿上还沾着陷车时蹭的沙土,那片土黄,像极了他深爱着的土地的颜色。
花海里的约定:金融活水浇出的产业链
拿到首笔100万元贷款的第二天,工商银行“乡村振兴服务团队”就率先扎进了农场。小赵带着农业局技术员、农资商代表,在地里搭起临时办公室,讲述了“三同步”原则:放款同步送技术,用钱同步建标准,销售同步找渠道。
农业局的技术员带着农资供应商代表在八万亩地里走了近一周,取样400多份,白天顶着烈日检测土壤,晚上在临时办公室熬夜出报告。当小赵把“适宜种‘新葵23号’,需增施有机肥”的结论交给许圣友时,晒得黝黑的脸上脱了层皮。农资商则在地里装了20个土壤墒情传感器,连着农户的手机App,“缺水了会报警,缺肥了有提示,比老把式的经验靠谱。”技术员小王调试设备时,手上被荆棘划了好几道口子。
土地整合是最棘手的仗。许圣友带着合作社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小赵则在一旁帮着算账:“散户每亩成本1300元,合作社统一采购能降到1180元,光这一项就能多赚120元。”有农户不相信,他就拉着去看工行联系的农资仓库,指着批发价清单一笔笔算;有农户怕担风险,他就拿出 “保底分红+收益分成”协议:“工行全程监督资金流向,保证大家的钱一分不少。”那段时间,小赵的嗓子哑了半个月,兜里总揣着润喉糖,却从没耽误过一次会议。
2024年夏天,周边农场爆发菌核病时,许圣友的八万亩地却安然无恙。这背后是工行连夜推送的防治方案,小赵带着农药供应商的车,凌晨三点就把药剂送到地头。“那天风大,工行的同志们帮着卸车、配药,裤脚全湿透了。”老农户马德胜记得清楚,“他们说‘农时不等人、庄稼不等人’,这话听着就暖心。”
站在田埂上望去,齐腰高的食葵像金色海洋,花盘饱满得低着头,风一吹就发出哗啦啦的笑声。许圣友知道,这笑声里有农户的汗水,更有工行团队的付出——那些在戈壁滩上留下的脚印,那些深夜亮着的灯光,那些被风沙吹红的脸颊,都成了这片土地最珍贵的养分。
夕阳下的画卷:当金融扎根土地深处
秋收时节的晒谷场,成了金色的海洋。中粮集团、三只松鼠的收购车排到村口,车身上“工行产业链共建基地”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是阿克苏分行“食葵金融团队”帮助农户争取到的“溢价 5%” 协议——只要产品质量达标,就比市场价高5%。
“水分12%、杂质0.5%、完整粒率92%,一级品!”三只松鼠采购经理当场拍板。这5%的溢价,让47户农户多赚了280万元。许圣友在晒谷场开分红会,黑板上的数字红得耀眼:“每户平均分红3.2万元,比自己单干翻一番!”台下掌声雷动,马德胜举着满是老茧的手,声音沙哑却有力:“要不是工行,俺这把老骨头早就撂荒土地,去城里拾破烂了!”
许圣友用分红还清了300万元贷款,建了烘干厂和筛选设备,又计划扩大规模。而工行的服务仍在延续,小赵正教农户们用手机银行查账,阳光照在他脸上,和食葵一样金灿灿的。“工行不是做完一笔生意就走,他们像朋友一样,陪着我们往前闯。”许圣友说。
如今的二团农场,八万亩食葵田成了全疆示范基地。曾经准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曾经长满荒草的戈壁滩,满眼都是希望的金色。风穿过食葵田,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回应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坚持与热爱。阿克苏分行的客户经理们又要重整出发了,兜里装着新的调研问卷和农技手册,下一站是更远的戈壁滩——那里,还有更多等待被点亮的希望。
这场发生在戈壁深处的故事,终究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金融活水要真正润泽乡土,从来不是简单的“钱从银行到农户”的搬运,而是要像那些扎根戈壁的梭梭,把根须深深扎进土壤地,与庄稼一起生长,与希望共同绽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