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嘎之交”四个字,曾是互联网上颇具戏谑色彩的热词,如今却成了公众人物直播带货行业生态畸形的精准注脚。四年前,谢孟伟(“嘎子”)因直播售卖假酒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潘长江以“前辈”身份告诫其“网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四年后,“嘎子”因身着警服直播带货
“潘嘎之交”四个字,曾是互联网上颇具戏谑色彩的热词,如今却成了公众人物直播带货行业生态畸形的精准注脚。四年前,谢孟伟(“嘎子”)因直播售卖假酒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潘长江以“前辈”身份告诫其“网上的东西都是虚拟的,你把握不住”;四年后,“嘎子”因身着警服直播带货被行政拘留7日,而当年的“劝诫者”潘长江,也早已身陷“灌醉茅台董事长拿低价酒”的直播话术争议,两人从“前辈教后辈”沦为“殊途同归”的流量追猎者,这场充满讽刺的轮回,暴露的远不止个人的道德失范,更是整个直播带货领域在流量裹挟下的合规失守。
警服并非普通服饰,而是人民警察身份与执法权威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非警务人员不得非法穿着、使用警服及其标志,这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社会对执法权威的共识敬畏。“嘎子”在商业直播中身着警服推销充电宝、随身WIFI,并非“不知者无罪”——直播间内网友的多次提醒,早已戳破了他“拍戏经审核”的谎言,而其回怼“蹭流量”的嚣张态度,更凸显出流量崇拜对基本法律常识的碾压。这种行为背后,是部分公众人物将“合规”视为流量路上的“绊脚石”,而非必须坚守的“生命线”。据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发布的《直播带货消费维权报告》显示,当年直播带货领域投诉中,涉及公众人物违规使用特殊标识、虚假宣传等合规性问题的占比达18%,同比2023年上升23%,其中像“嘎子”这样触碰法律红线的案例,虽占比不足5%,却因公众人物的放大效应,对社会公序良俗的破坏远超普通主播违规。
“嘎子”的两次“翻车”,本质上是同一种逻辑的延续:2020年售卖贴牌假茅台、假五粮液,是为了利润突破商品质量的底线;2025年穿警服带货,是为了流量突破法律与公序的底线。更值得玩味的是他在被行政拘留后的“道歉”——账号名字仍带着“橱窗里有好物”的后缀,仿佛违法代价不过是一场“引流预热”,这种对错误的轻慢,比违规行为本身更令人警惕。而潘长江的“人设崩塌”,则撕开了另一个真相:当“老艺术家”放下艺德,用违背常识的话术(“灌醉董事长拿低价酒”)收割流量时,公众人物带货的“信任溢价”便成了透支公信力的工具。中国网络视听协会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对“明星/公众人物带货”的信任度已从2020年的65%降至38%,“潘嘎之交”的闹剧,正是信任度下滑的重要推手——当“劝人守底线者”自己突破底线,公众对整个行业的信任便会加速崩塌。
直播带货本是数字经济下的良性商业形态,公众人物凭借自身影响力入局,本可实现“流量变现”与“消费赋能”的双赢,但“嘎子”们的接连失序,却让这一领域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问题的核心,不仅在于个别公众人物的道德滑坡,更在于行业合规体系的“滞后性”:据前述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报告,目前仅32%的直播平台建立了主播着装、话术的前置审核机制,多数平台仍依赖“网友举报-事后处理”的被动模式,这就给了“嘎子”们钻空子的机会。此外,公众人物带货的“追责盲区”也亟待填补——相较于普通主播,公众人物违规后往往仅面临行政处罚或舆论批评,其背后的经纪公司、合作平台的连带责任常被忽视,这种“单一个体担责”的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嘎子”的7日行政拘留,或许能让他暂时停下追逐流量的脚步,但要让更多“嘎子”“潘子”们守住底线,仅靠个人反省远远不够。对公众人物而言,流量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商业价值,也能在触碰红线时将其推向舆论深渊,唯有将“合规”内化为带货的前提,而非可选的“附加项”,才能避免从“国民记忆”沦为“反面典型”。对平台与行业来说,建立“公众人物带货合规档案”、强化前置审核与连带责任追究,才能让直播带货摆脱“野蛮生长”的标签。毕竟,当警服沦为流量道具、艺德让位于利润时,输掉的不仅是个别公众人物的口碑,更是整个行业的未来。“潘嘎之交”的笑话,不该再成为直播带货领域的常态,而应成为行业合规升级的“清醒剂”。
来源:求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