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尊敬的王秋举老师:村里由您帮扶的小龙虾成熟啦!啥时候抽空过来尝尝啊?我们等您!”打开六道泡村第一书记李有德寄来的邀请函,一只“小龙虾”蹦出,这让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非常惊喜。更让她自豪的是,这份小龙虾宴邀请函的落款是六道泡村全体村民的签名。
“尊敬的王秋举老师:村里由您帮扶的小龙虾成熟啦!啥时候抽空过来尝尝啊?我们等您!”打开六道泡村第一书记李有德寄来的邀请函,一只“小龙虾”蹦出,这让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非常惊喜。更让她自豪的是,这份小龙虾宴邀请函的落款是六道泡村全体村民的签名。
公主岭市南崴子村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是王秋举的另一个身份。她带领团队研究建立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从科技小院走向吉林广袤的黑土地,悄然改变了传统农业的面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这是继2024年首次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后,这一创新实践再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像王秋举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专家还有很多。服务团由200余名教授与骨干教师、5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及50余名本科生组成,专业涵盖种植、养殖等多领域。
这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深深扎根在泥土里,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孤勇者”找到“同行者”
“破圈”助力乡村振兴
“南方的河蟹个头大,普遍能长到二两以上,一只就能卖几十块钱;吉林当地的河蟹普遍1两左右,不仅个头小,价格也便宜,一斤才能卖十几块钱。”2015年,看到南北方在水产养殖上的巨大差异,王秋举就萌生了改变“吉林省稻田河蟹个体小,缺乏真正的养虾业”这一现状的想法。
谈及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的攻关和推广,王秋举直言远比想象中难,“拿来一块水稻田,把小龙虾和螃蟹扔进去就能挣钱?哪有那么简单!”
2018年,当王秋举带着团队第一次踏进公主岭市南崴子村时,迎接她的不是掌声,而是村民的不买账——王秋举他们连块试验田都找不到。
直到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春雨自愿拿出自家一块地,王秋举在稻田里的研究才算正式开始。
“白天下田养虾蟹,晚上就住在简易的集装箱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唯一搞科研的场所就是100平方米的农房,这个农房是解剖室、培训室、会客厅,还是办公室。”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王秋举带着学生们扎根在此,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同样在吉林农业大学任教的丈夫吴旻,带着才一岁多的女儿搬到了村里,和王秋举一起开展研究工作。后来,小儿子出生了,王秋举的妈妈也搬过来,帮两口子照顾孩子。七年间,两个泡在田里玩耍的孩子逐渐长大,王秋举的科技小院也不断传来好消息。
依托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研究平台和多年实践经验,王秋举团队首次创立了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稻渔综合模式“双边沟+分箱式插秧+侧深施肥”及稻蟹养殖相关集成技术,农民的稻谷利润由原来的550元/亩增加至1100元/亩,水产品利润增加至760元/亩,经济效益相比单一种植水稻每亩增加近千元。
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南崴子村的农户打消了疑虑,更多人愿意尝试稻鱼综合模式。
从“水土不服”到因地制宜
在田间地头开课
在科技小院里,农户可随时推门请教;田间培训时,她将“围挡修补”“蜕壳管理”等专业术语转化为“补渔网”“看螃蟹换衣服”等农谚;针对地理条件,王秋举还总结出“三看”口诀:看保水性、看周边环境、看管理水平,帮农户筛选适宜田块。
“最难的是改变观念。”王秋举感慨。许多农户起初对精细化管理不屑一顾,比如因疏于围挡维护,稻田里的虾苗、蟹苗“逃跑”了一大半。
“科普不能‘一刀切’,得用农户听得懂的话。”于是,王秋举带着团队扎根农村,创立“三个零距离”服务模式——与农户零距离生活、技术指导零距离对接、问题解决零距离响应。
科技小院既是技术服务站,更是“田间学校”——农户们在此唠着嗑儿学技术,学生们挽起裤腿测数据,科研与生产碰撞出最朴素的火花。
村里第一个养螃蟹的人赵春雨,也成了科技村书记,将从王秋举那里学到的虾蟹养殖技术教给更多的村民。2020年,身怀六甲的王秋举犯愁怎么喂螃蟹时,正是赵春雨和合作社的社员们,帮她完成了螃蟹投喂的任务。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技术推广到双向成长,王秋举以科技小院为纽带,用科技志愿服务架起科研与农户的桥梁,让“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生态农业梦想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王秋举还开通了自媒体账号,用短视频记录养殖技术要点。一条“寒地小龙虾蜕壳实录”意外走红,播放量超50万。
六道泡村第一书记李有德正是刷到视频后,联系王秋举引入技术,最终全村签名送来“龙虾请柬”致谢。
如今,她的账号累计解答技术问题3000余条,线上一对一指导农户超200户。
目前,王秋举带领团队研究建立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这项技术在吉林省推广超过10万亩。
在科技小院“双向奔赴”
育人也育己
“科技小院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群人的信念。”王秋举说。
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建设起步于2009年,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小院及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吉林)科技小院联盟理事长单位,目前承建91个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强力支撑吉林省科技小院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小院地域覆盖全国6省13个市(州),并承建吉林省首个跨国共建科技小院——赞比亚大豆科技小院。
靖宇蓝莓科技小院牵头全国首个小浆果类科技小院集群,2024年靖宇蓝莓种植面积达4万亩,鲜果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超万人受益,5000余人增收。
和龙桑黄科技小院开发优质菌种与立体棚栽培模式,研发多种新产品,辐射带动6个乡镇,栽培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值3亿元,桑黄成为延边州的特色产业。
龙山蛋鸡科技小院示范转化多项专利,制定地方标准,带动合作社年产蛋3500吨,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帮扶贫困村脱贫。
梨树玉米科技小院40余名师生长期驻扎,创新玉米高产高效技术并编制技术规程,与当地农技推广合作构建了“科技小院+推广站+农户”三位一体技术推广模式,培养190余位致富带头人,培训2000余人次,服务与辐射面积广阔,玉米增产显著。
桦牛科技小院联合成立吉农桦牛科技研发中心,优化育种群体,2024年核心母牛群达500头,新增基础母牛120头。开展9次技术培训,服务450余名农技人员。制定《新品种培育方案》,搭建智慧表型测定平台,加速推进“桦牛”新品种培育进程。
……
“别人以为我们在‘志愿服务’,其实农户才是我们的老师。”王秋举常对学生说这句话。在科技小院,研究生们白天测水质、夜间巡虾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操技能;为向农户讲清“生物肥替代化肥”的原理,他们自制漫画手册,语言愈发接地气。
这种“双向成长”也反哺着科研。农户反馈的“高温期螃蟹厌食”问题,催生出王秋举团队关于寒地水产动物应激反应的研究课题;学生记录的田间数据,成为多篇SCI论文的核心支撑。
在王秋举看来,黑土地上的每一次丰收,都是科研与生产“双向奔赴”的见证——这里生长的不只是虾蟹与稻谷,更有乡村振兴的希望。
对于未来,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成员都有个朴素却坚定的目标:“只要还有一个农户需要,科技小院就会一直办下去。”
【科技志愿风采】
科技志愿服务是中国科协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多年来,中国科协充分发挥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优势,完善资源下沉和赋能机制,形成上下联动组织体系,广泛动员引领广大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社区校园、厂矿企业,为群众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科技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
为进一步塑造科技志愿文化,中国科协之声开设【科技志愿风采】专栏,讲好科技志愿故事,展示先进典型风采,为强国建设凝聚更加磅礴的科技志愿力量。本期典型王秋举同志获评中国科协2023年度“最美科技志愿者”、吉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服务团获评中国科协2024年度“最佳科技志愿服务组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鸣/文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