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骨陈子昂诗词8首,璀璨星辰,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5 20:24 2

摘要:登幽州台歌,千古一叹万古苍凉一孤旅。过滕王阁序,万载长歌千载少年长人杰。(注解: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滕王阁序》唐 王 勃。 2,过滕王阁序……a.指《滕王阁序》,b.指王勃路过滕王阁时作序。 c.经过滕王阁序以后,盛唐产生了一系列值得万载长歌的文学

登幽州台歌,
千古一叹万古苍凉一孤旅。

过滕王阁序,
万载长歌千载少年长人杰。


(注解:1,《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滕王阁序》唐 王 勃。 2,过滕王阁序……a.指《滕王阁序》,b.指王勃路过滕王阁时作序。 c.经过滕王阁序以后,盛唐产生了一系列值得万载长歌的文学杰作。)
…… …… ……
Deepseek.评价:
这副对联以唐代两大文学名篇为切入点,在平仄格律中映射着整个盛唐的吐纳呼吸,在尺幅之间完成了对唐诗精神的史诗性重述。
百度AI评价:
这两句对联以精妙的笔法勾连起唐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登幽州台歌》与《滕王阁序》,其注解更揭示了二者在文学史坐标系中的独特定位。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少任侠,后因击剑伤人,弃武从文。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及第,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他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入狱,忧愤而死。 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陈伯玉集》传世。

01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简评】
此诗原为二首,这里只选了第一首。这是诗人即将告别友人去洛阳,在离别的宴会上所写的赠别诗。诗中表达了他依依不舍的心情和离别前的惆怅。首联借“银烛吐清烟”点出时辰已晚,并用一“对”字表明自己意兴阑珊,心灰意懒,托出了不愿离去的复杂心情。颔联由眼前的景象陷入沉思,设想离别以后的跋涉之苦,更增添了离别前的愁绪。颈联写诗人满怀愁闷地走出房门,但见明月西斜,天色发白,感到离别在即,不胜惆怅。尾联直接抒怀,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此诗在写作上层次分明,感情层层推进,虚实相间,情意缠绵。

02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

陈子昂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三》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描绘翡翠鸟生活在美丽富饶的南海和珠树林中的场景,再说人们对翡翠鸟的喜爱与珍视,其程度甚至超过黄金;然后转笔写翡翠鸟的不幸遭遇,摹画出翡翠鸟羽毛被制成华丽首饰和锦衾的情景,充满悲剧色彩;最后说无论它们生活在多么遥远的地方,都难以逃脱人类的捕杀,诗人惋叹翡翠鸟因自身的美丽而遭受不幸。这首诗以翡翠鸟为题材,寄慨遥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摧残的哀怜以及对有才之士命运的同时,有自伤之感。

03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赏析: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686)。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是一首五言排律。此诗先点明身份与品格,既出身尊贵又才华横溢。

04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这一年,由于唐朝将帅对边事处置失宜,契丹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攻陷营州。唐王朝于是年七月以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以备契丹。崔融时任著作佐郎,以掌书记身份随武三思出征。陈子昂写下此诗,对崔融进行劝诫。

全诗质朴自然,写景议论不事雕琢,词句铿锵,撼动人心,正如元方回《瀛奎律髓》评陈子昂的律诗:“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佳。”

05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06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赏析:

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

这首五古先点明兰花生长的季节——春夏之交,此时兰花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三四句进一步描绘兰花的独特之处;接下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营造出一种淡淡的伤感氛围;末两句抒发诗人对兰花凋零的惋惜和无奈之情,亦是感慨时光无情和生命无常。全诗语言素净,哀而不伤,诗味浓郁。

0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此诗。

阒其无人的旷野上,一个人兀立在天地之中。

幽州台曾经群星璀璨,勃发有力的豪杰们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时代。然而,他不曾遇见。未来也将会有光明俊伟的时代光照后人。但那时他已死去。深刻的不遇之感汹涌而来。举首望向苍穹,天地茫茫,巨大的时空中只有他孤独一人,悲怆的眼泪流淌下来。

幽州台曾是燕昭王堆积黄金礼遇乐毅、郭隗等贤才之所,是礼贤下士的圣明君主的象征。在此发古之幽思,不由悲从中来。

先驱者的孤独不仅在政治上,在文学上陈子昂也是开风气之先。他对初唐过于讲究形式的诗风不满,主张步追建安、正始,注重诗中感发的情意、深刻的寄托。这对后来的盛唐文学影响很大。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可惜如此胸怀大志的人终究没有遇上政治开明的盛世。他辞官回到家乡梓州后,武攸宜、武三思买通梓州县令诬陷陈子昂,以“莫须有”之名将他下狱迫害致死。
但他对时代的一片拳拳真挚之意和悲壮的孤独最终留了下来。无数后人为之深深感动,并传诵千年

08

《度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赏析

这是一首汇写景、纪行、抒情为一体的行旅诗。首联“遥遥”“望望”两个重叠词,生动地表现出船行途中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路的期待。颔联写巴山蜀水逐渐消失,楚地开阔景象展现,暗示着诗人进入全新环境。颈联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城外旷野与白云缭绕处树木连绵的远景,体现出楚地的雄浑壮阔。尾联以“狂歌客”自比,传达出兴奋、豪迈的心境,也有初来乍到无人知晓自己的感慨,暗示着诗人渴望在新地方有所作为。全诗情景交融,豪气纵横,笔法细腻、结构完整,寓情于景,含而不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约作于公元679—680年(调露年间),是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当时诗人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沿江东下,途经荆门,面对壮丽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

来源:静墨守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