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东与华北的光瓶酒销量占据全国近7成的市场份额,是品牌必争之地。安徽省地处华东,去年白酒容量400亿元,按照17%-20%的市场容量计算,大约68亿元到80亿元,今年增速不低于20%,百亿规模近在眼前。
华东与华北的光瓶酒销量占据全国近7成的市场份额,是品牌必争之地。安徽省地处华东,去年白酒容量400亿元,按照17%-20%的市场容量计算,大约68亿元到80亿元,今年增速不低于20%,百亿规模近在眼前。
部分市场参与者对该比例存疑,认为比例偏高,按照省内光瓶酒前5名总额核算,其市场占比仅约30%,剩余70%的份额去向成谜。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年主营5000万元及以上)销售额7963.84亿元;而白酒市场实际体量已超万亿,按光瓶酒占比20%推算,对应规模应为2000亿元。
说明光瓶酒行业目前还是诸侯割据状态,当下还没有哪家酒企真正意义上维持百亿营收不变,并且能够合理的增长。省区内销量一两千万的光瓶酒品牌很多,无法准确统计到具体的数据,但是事实存在,不用怀疑,它们就是否那70%。
安徽酒业对光瓶酒长期持轻视态度,头部品牌仅将其作为战术补充。玻汾剑指百亿、光良攻城略地、皖酒集团顺势崛起,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格局也将随之改变。
安徽人的酒类营销圈内公认,尤其是咨询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培养了很多营销人才,他们现在依然散落在全国各地,继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也为本土光瓶酒崛起埋下伏笔。
按照目前发展速度,明后年安徽光瓶酒容量也将突破百亿。谁先突破十亿,谁就是王者,诸侯权柄在手。川酒以光良为先锋,众多品牌密集入局;徽酒则在皖酒集团(蚌埠大曲与特曲)带动下,将光瓶酒提至战略高度;清香型在玻汾的吸引下,市场反应平平,甚至遭遇“水土不服”;二锅头军团是老牌的光瓶酒世家,在牛栏山与红星带领下,依然在艰难地固守,维持往日的荣光。
光良酒与皖酒集团的数年的耕耘,已推动市场、经销商、渠道商与消费者接纳30-50元元价位的高线光瓶酒,部分区域已经起量。
如今徽酒军团已不再视光瓶酒为 “鸡肋”,行业正式进入综合实力比拼阶段。历史证明,安徽酒企一旦发力光瓶酒,市场格局便会重塑,关键在于谁能牢牢抓住。
安徽光瓶酒从东北系到二锅头系再到现在的三分天下(川酒、二锅头与清香),格局一直在变,未来本土酒企必定能占据重要一席,更多徽酒品牌也将加入这场争夺战。
光瓶酒赛道需要精雕细琢,因此缺乏耐心、不愿遵循底层逻辑的品牌必然出局。若仅停留在 “产品 + 搭赠 + 瓶盖兑奖” 的表层操作,且无系统化、专业化运作支撑,这类品牌要么沦为市场炮灰,要么沦为 “割韭菜” 的短期玩家。
检验品牌需要三年时间,光瓶酒更是如此。安徽本土品牌深耕大本营市场,总结运作经验,培养专业人才,再进行模式复制。今年6月中旬上市的高炉家光瓶酒,便给出了范本,以亳州为核心战场,计划第一年突破5000家终端,实现10万瓶销量与1000万营收;同时启动淮南与宿州,形成连片布局,进而辐射皖北。这种“稳扎稳打”的思路,正是对光瓶酒底层逻辑的敬畏。
反观当前市场上的诸多品牌,大部分缺乏专业运营能力,将行业想得过于简单,不出一两年,这些品牌或将自然消亡,打败自己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自身的短视与粗放。
近期与多位光瓶酒品牌方老板交流发现,大部分从业者缺乏专业认知。虽不能直接否定他们的思路,但部分人的逻辑就是钓鱼,若想有所收获,你也得准备足够的饵料。
温馨提示一下经销商朋友,选择经销代理光瓶酒品牌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顺序是:首先判断品牌方运作方案是否贴合区域实际、能否落地;其次评估企业资金实力、供应链能力及业务人员的专业度;最后再考量产品与自身渠道的适配性。同时也要掂量一下自身能耐,有多大能力端多大碗,避免盲目跟风。
对品牌方而言,当下需在 “线上传播 + 线下营销” 上双向发力:既要借助互联网的爆发力打响名气,也要扎实推进传统渠道建设;秉持 “一城一商、一商一策、一策一群” 的精细化思路,做好渠道服务,以“满意镜理论”为准则。
“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 安徽光瓶酒的百亿风口已然敞开,本土品牌的机遇近在眼前。
这场格局重构的博弈中,没有捷径可走,最终能脱颖而出的,必定是那些兼具决心与专业能力的前行者。
来源:人物志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