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突发预警,中国被点名!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或准备跟中国决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7:46 1

摘要:从俄罗斯自身安全看,美国若退出北约,欧洲军事格局将巨变。北约长期在美国主导下,给俄罗斯带来军事压力。美国退出后,欧洲盟友需重新审视安全战略、加强防务。这看似减轻俄罗斯在欧洲的直接军事威胁,实则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一则重磅消息正掀起惊涛骇浪:俄罗斯紧急发声,提醒中国警惕特朗普急于退出北约之举,背后似乎隐藏着对中国的决战图谋。

特朗普究竟意欲何为?退约之举又将怎样改写中美关系走向?

特朗普自2017年首次执政以来,他秉持“美国优先”理念,在国际事务中频频搅局。

他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数千亿美元中国商品被课以重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美军舰机频繁现身南海、台海,各类挑衅性军事行动接连上演。如今,特朗普再度将“魔掌”伸向北约?

在国际政治棋盘上,俄罗斯紧急提醒中国,绝非偶然,背后有深刻战略考量与复杂国际关系因素。​

从俄罗斯自身安全看,美国若退出北约,欧洲军事格局将巨变。北约长期在美国主导下,给俄罗斯带来军事压力。美国退出后,欧洲盟友需重新审视安全战略、加强防务。这看似减轻俄罗斯在欧洲的直接军事威胁,实则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欧洲国家没了美国军事庇护,外交政策可能更独立,既可能与俄罗斯缓和关系,也可能为填补军事空白,加强自身军事力量,甚至寻求其他外部支持。对俄罗斯而言,周边安全环境仍充满变数。​

美国将军事重心转向亚太,直接威胁俄罗斯远东地区安全。俄罗斯远东地域辽阔,但人口稀少、军事防御薄弱。

美国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像在菲律宾、澳大利亚部署“堤丰”导弹系统,不仅针对中国,也让俄罗斯远东地区暴露在美国军事威胁下。亚太局势一紧张,俄罗斯远东地区极有可能被卷入,成为美国牵制俄罗斯的战略方向。​

中俄近年来关系紧密,这也是俄罗斯提醒中国的重要原因。在国际舞台,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多领域深入合作。政治上,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相互支持,推动多极化,反对霸权主义。

经济上,中俄贸易额攀升,能源合作深化,俄罗斯能源与中国制造业优势互补,助力两国经济发展;军事上,多次联合军演,如2019年轰炸机联合巡航东海、日本海,2021年“西部・联合-2021”演习等。

这些军演提升两国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展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在这种紧密合作关系下,美国针对中国的战略调整,必然影响俄罗斯。

中俄唇齿相依,一方受威胁,另一方安全与发展也会受波及。俄罗斯出于自身安全及维护中俄战略伙伴关系考虑,及时向中国发出提醒,期望携手应对美国战略挑战。

美国为实现亚太战略目标,近年来军事动作频繁,针对中国的围堵意图明显。其中,“堤丰”导弹系统的部署备受瞩目。

2024年4月,美国陆军在菲律宾吕宋岛北部部署了具备中程打击能力的“堤丰”系统,这是冷战后美国首次在该地区部署陆基中程导弹。

美方称这是美菲联合军演的一部分,可提升菲律宾海上防御能力。但菲律宾位于第一岛链,吕宋岛距中国东南沿海仅几百公里,“堤丰”导弹射程达1800-2500公里,能携带常规或核弹头,直接威胁中国沿海地区,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除菲律宾外,美国还盯上澳大利亚。《防务新闻》报道,美国陆军计划2025年夏天在澳“护身军刀”演习期间,用“堤丰”系统进行实弹射击。澳大利亚远离中国中短程导弹打击范围,可作为美国安全的后方发射点。

一旦部署完成,将扩大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威慑范围,与美在日本、韩国、关岛及菲律宾的军事部署呼应,进一步压缩中国战略空间。​

美国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动,也是围堵中国的重要手段。自2015年“拉森”号事件起,美军舰频繁闯入中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

美国称中国南海主张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不符,是“过度海洋主张”,但这完全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国际法的歪曲。

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美国的“自由航行”行动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南海和平稳定。

2015-2022年,美方针对中国南海岛礁的“航行自由行动”达39次,且呈增加趋势,如2016年“迪凯特”号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西沙领海,正值菲律宾总统访华期间,政治挑衅意味浓厚。​

此外,美国推动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被称为印太地区的“小北约”,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该机制由美、日、澳、印组成,四国通过加强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合作制衡中国。

军事上,四国举行联合军演,提升在南海、印度洋等地的军事影响力;经济上,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竞争;外交上,在国际场合对中国进行指责、施压,干涉中国内政。

2020年以来,四国频繁举行领导人会议和外长会议,如当年四国领导人视频峰会,声称要联手应对东海、南海挑战,针对中国在疫苗、技术、气候变化等领域设置工作小组,试图削弱中国影响力。​

特朗普政府一系列战略调整背后,有着清晰而深远的逻辑,其核心在于“美国优先”理念的深度贯彻,以及对国际形势的重新评估与战略布局。

特朗普坚信“美国优先”,在他眼中,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始终将自身利益置于首位,一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应以保障和提升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

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他对美国在北约中的角色和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美国在北约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

美国每年为北约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承担着主要的防务责任,而欧洲盟友却未能充分履行其应尽义务,许多国家的防务开支远低于北约要求的GDP的2%。

这种状况让特朗普觉得美国在北约中“吃亏”了,北约成为美国的沉重负担,而非助力美国维护全球利益的有效工具。特朗普将中国视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也是他推动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对美国的地位构成了一定挑战。

在经济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美国在多个产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在科技方面,中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部分技术已经达到或领先世界水平,这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形成冲击。

军事上,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军事实力稳步提升,使得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的优势逐渐缩小。特朗普意识到,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最大威胁,若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必须集中资源应对中国的挑战。​

从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可以看出,他试图通过退出北约等方式,减少美国在欧洲的资源投入,将更多的军事、经济和外交资源集中到亚太地区,全力应对中国。

在军事上,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如在菲律宾和澳大利亚部署“堤丰”导弹系统,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的军事合作,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试图构建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

在经济上,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通过经济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减少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在外交上,积极推动“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机制,拉拢盟友共同围堵中国,试图在国际舆论上孤立中国。

这些举措都是特朗普为实现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集中资源,在亚太地区对中国形成全面的战略压力,阻碍中国的发展,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中俄携手应对挑战

面对美国步步紧逼的战略围堵,中俄两国清晰地意识到,携手共进才是破局关键。在国际舞台上,中俄全方位合作,共同抵御美国战略压力,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保驾护航。​

军事层面,中俄合作持续深化。联合巡航与演习成为彰显合作决心的重要途径。自2019年起,中俄空军已成功开展9次联合空中战略巡航,战机默契配合,飞越日本海、东海、西太平洋等空域。

2023年6月,巡航创新分为两个阶段,展现出灵活战略与实战效能。军事专家张军社表示,在家门口巡航合规合法,不仅提升两国空军远洋协同能力,还捍卫了地区空中安全。

中俄海军合作同样亮眼。2023年7月海上联合巡航,航程2300海里,开展反潜等多项实战训练,模拟摧毁潜艇踪迹,还进行补给等协同作业训练。2024年“北部・联合-2024”演习,围绕多实战科目分阶段实兵演练,增进战术理解,提升联合作战水平。​

经济领域,中俄合作成果丰硕。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2022年达1902.7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2023年第一季度,贸易额同比增长38.7%再创新高。能源合作是基石,中俄天然气管道稳定输送,实现能源互补,保障双方能源安全与产业发展。同时,机电产品贸易进步显著,制造业和科技合作潜力巨大。​

政治上,中俄沟通协调紧密,国际事务相互支持,推动多极化格局。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就重大及热点问题磋商,维护国际法,反对霸权。

面对美国战略围堵,立场一致反对单边霸凌。南海问题上,俄罗斯支持中国主权,抨击美国“自由航行”破坏地区稳定。国际舆论场中,两国配合揭露美国霸权,争取国际支持,维护公平正义。​

中俄合作是应对美国围堵、维护自身利益与地区稳定的必然。多领域紧密协作形成强大战略合力,制衡美国霸权,提升两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为世界和平发展赋能。未来,中俄将深化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助力构建更优国际秩序。​

结语

美国一系列战略动作,妄图从军事、外交等方面阻碍中国发展。但中国临危不惧,凭借自身优势积极破局。经济上,庞大国内市场与完整工业体系,抵御外部经济压力;军事上,不断提升的国防实力与先进技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外交上,广泛国际合作与良好声誉,广结盟友。面对挑战,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巩固地区稳定。

深化与各国友好关系,拓展合作空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复杂国际局势下,中国有十足信心与能力掌握主动权,实现和平发展,为世界和平繁荣持续贡献力量。

来源:玉惜品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