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战国七雄是如何对付蛮夷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01:01 1

摘要: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资治通鉴》材料

始皇帝上三年,公元前244年

(接上回李牧戍边)先是时,天下冠带之国七,而三国边于戎狄:秦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之戎,岐、梁、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赵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

其后义渠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之,至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昭王之时,宣太后诱义渠王,杀诸甘泉,遂发兵伐义渠,灭之;始于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馀里;

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郡以距胡。

及战国之末而匈奴始大。

译文

之前天下文明强大的诸侯国有七个,其中秦国、赵国、燕国这三个那些蛮族接壤:秦国陇山以西有绵诸、绲戎、翟戎等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赵国北部有林胡、楼烦等部;燕国北部有东胡、山戎等部。这些部族散居在山谷之间,各有首领,零星聚集的部落多达百余支,但始终没有统一起来。

后来义渠部学中原文化那样修筑城寨以进行防御,一开始秦国对其采取了蚕食策略;到秦惠文王时,秦国攻取了义渠二十五座城。到秦昭襄王时期,宣太后芈月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然后发兵灭掉了义渠,然后秦国开始从陇西、北地、上郡这些地方修筑长城以抵御胡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主动出击大败林胡、楼烦,同时还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在这些区域修筑长城,从代郡沿阴山延伸至高阙塞,形成了要塞。

燕国将领秦开早年在东胡当人质,深得胡人信任;后来回到了燕国,因为他知晓东胡的情况,得以大破东胡,使东胡退却千余里;燕国从造阳至襄平也修筑了长城、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诸郡以抵御胡人。

到了战国末期,匈奴才开始强盛起来。

解析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这段关于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抵御北边蛮族的历史,是紧扣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的核心目的,为后世(尤其是宋代)提供治国启示。

1.秦国:从蚕食到灭国

秦国对义渠的处理并非一蹴而就,先以“蚕食” 削弱其势力,再用诡计诛杀义渠王,最终灭国,并设 “陇西、北地、上郡” 三郡,同时筑长城防御。

司马光特意记录这一过程,是想说明:边疆治理需 “策略性” 与 “根本性” 结合,短期可借权谋、军事削弱对手,长期必须通过 “设郡县” 将边疆纳入中央集权体系,通过 “筑长城” 构建常态化防御,才能彻底消除隐患。秦国灭义渠后,腹背之患解除,为后续统一六国扫清了后方风险。

2.赵国:军事突破+ 制度巩固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以军事优势直接 “破林胡、楼烦”,随后筑长城(自代至阴山下)、设 “云中、雁门、代郡”。

这一案例的核心启示是:边疆防御的根本是提升国力。赵国因胡服骑射获得实力优势,才能主动击破强敌,而非被动防御;后续的“筑城设郡”则是将军事胜利转化为长期治理成果,避免边疆反复动荡。

3.燕国:谍报与军事结合

燕将秦开以“质子” 身份获取东胡信任,归燕后突袭破敌,再筑长城、设四郡(上谷至辽东)。这一案例补充了 “边疆治理的灵活性”:除硬实力外,情报、外交等 “软实力” 可成为破局关键,最后再加筑城设郡的方式巩固成果,否则短期胜利难以持久。

司马光通过对比三国路径,实则在传递一个核心认知:无论用权谋、军事还是情报,最终必须通过“行政建制(郡县)”和“军事防御(长城)”,将边疆与中原整合为一体,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司马光身为北宋重臣,亲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深知宋廷面临的严峻外部压力(辽、西夏、吐蕃)。他在此处叙述战国边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

1.对比批判北宋政策失误:

战国诸侯尚知主动出击、修筑长城捍卫疆土,反观北宋长期依赖岁币换和平,军事积弱,国土日蹙。

战国所能调动的资源远不及统一王朝,犹能经营边疆;北宋拥有发达的经济和庞大人力物力,却在对辽夏作战中屡遭败绩,隐晦批评朝廷保守畏战之风,倡导恢复积极进取的边防政策。

司马光强调筑长城的象征意义,不仅是物理屏障,更是国家意志与战略定力的体现。北宋亟需重建这种精神防线。

2.预防“匈奴始大”的悲剧重演:

当时辽国与西夏联盟日益紧密,双方都蠢蠢欲动。司马光忧虑若继续姑息,恐酿更大祸端,想以战国的成功经验反衬北宋边防的颓势,呼吁大家认清形势的紧迫性,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来源:清代的梦游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