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天麻麻亮,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的麦田里跳动着点点灯光,王雨森抹了把额头的汗,就着手电筒的光啃完冷掉的包子。他穿梭在麦田里,密切关注着小麦的成熟情况,指挥着收割作业。他的脸上满是专注,眼睛紧紧盯着收割机的运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身后的植保无人机正进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7期
王雨森:青春逐梦沃野
文—陈正南
凌晨,天麻麻亮,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的麦田里跳动着点点灯光,王雨森抹了把额头的汗,就着手电筒的光啃完冷掉的包子。他穿梭在麦田里,密切关注着小麦的成熟情况,指挥着收割作业。他的脸上满是专注,眼睛紧紧盯着收割机的运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身后的植保无人机正进行航测,在刚翻新的黑土上织就智慧农业的经纬。
王雨森是宝应县雨森家庭农场负责人,这个刚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95后”新农人,此刻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线上:左手握着沾满墒情的泥土,右手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划出精准的施肥网格。当最后一组数据传回云端,他望向远处起伏的田垄,那里既有千年农耕文明的厚重,也有青春力量破土而出的清响。
王雨森(右一)为小学生讲解农作物种植方法
「选择麦田」
今年是雨森家庭农场开办的第7年。经历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四季更迭,王雨森时常分享田间地头的喜悦时光,吸引朋友圈的关注。前不久,他的大学同学辞去了汽修工作,向王雨森递来了自荐书。“原来的行业过得太安逸,一眼就能看到几十年后的自己,想趁年轻干些有挑战性的事。”王雨森欣赏这样的拼搏闯劲,欣然接纳了他,教技术、学经验,几个年轻人守望着麦田等待丰收。
这样的欣赏源于王雨森的成长轨迹。自记事时起,他就随父母到常州讨生活,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有闲暇,会和朋友打打篮球,抑或玩些关于农场的网络游戏。“我何时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场王国呢?”看着屏幕里虚拟的农场,幼时的王雨森心里就憧憬着绿油油的麦田、金灿灿的水稻等唯美风景。14岁那年,王雨森回到老家宝应柳堡。站在广袤无垠的田野边,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精致的亭台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护栏点缀其间,“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跃然眼前。这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看到丰收的喜悦写在农民脸上,王雨森爱上了故乡的原风景。高三那年,他想填报农业院校的志愿,却遭到了父亲“打压”:“那个专业学出来没出息,以后就是种地的,会低人一等。”
有梦想才有动力。2018年,王雨森在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读大四。彼时,同学们都在忙着找心仪的工作,他却萌生了从事农业工作的念头。尽管所学专业和农业风马牛不相及,他还是毅然报考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的研究生,甚至连网购的书单都被各类农业书籍填满。王雨森的父母得知辛苦培养多年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想要回家种地,坚决反对。“我想做我自己热爱的事情,不想为工作而工作,带着一份热爱和理想,就会充满激情,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追求。”吵也吵过,闹也闹过,但王雨森像一头倔牛坚持己见。
“虽然搞农业很辛苦,但我很享受其中的成就感。”毕业之后,王雨森放弃去大城市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开荒种地。他攥着父母给的和从银行贷款的创业基金,承包350余亩农田,从事优质强筋小麦、优质食味水稻种植及耕种管收全程化服务。在设计家庭农场专属Logo时,他看着金黄的麦穗、伫立的稻草人喃喃自语:“一定要做出心目中农业的版图,做最强的农业产业链。”
「“慧”种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创业伊始,王雨森还不会种地。通过自学,他很快积累了较为全面的农科类知识。他时常穿梭在泥泞的田间小道,思考种地良策——摒弃种植多年的淮稻5号和中筋小麦品种,转而选用镇麦12、农麦88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以及南粳5718、南粳9108等优质食味稻品种。这一转变,不仅保证了产量,更提升了粮食品质,实现了提质增产的双丰收。
为了给种子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王雨森对土地进行精细化整治。刚接手农场时,地块零碎、高低落差大,管理极为不便。他自费找来水平仪和推土机,将土地规整为平整的中大地块,为增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土壤基础。每一季种植前,他都会仔细查看土壤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耕整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王雨森的种地理念与传统方式大相径庭,充满了“科技范儿”。他坚信:“未来种田要靠科技,当代大学生应该走在科技种田的最前沿。”农忙时节,父亲回乡开插秧机补贴家用,王雨森便抓住机会,向前辈同行虚心请教,每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鞋子上的泥巴拖出一串奋斗的印记。初次爬上插秧机时,他既紧张又兴奋,那种新奇的体验至今难忘。此后,他与父亲奔波在南昌、郎溪、宝应等地,对早稻、中稻和晚稻等不同农作物的机插秧作业了然于心。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的科技化、智能化。从小麦旋播一体化作业到病虫草害无人机全程防治,再到水稻机育秧插秧,王雨森不断推广新农机、新农艺,运用现代技术赋能传统农业以新的生命力。他引进智能农机和高效农具,初步实现大田无人化作业,虽然只是起步阶段,却实现农业现代化智能化零的突破。与传统的喷药施肥方式相比,使用无人机助力小麦田间管理喷洒更均匀、效率更高,对小麦追肥覆盖范围更广。使用无人机每架每天可喷洒700亩左右,且喷洒1亩地只需要5元,用时不超过1分钟,无人机的效率是人工的20倍,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破100万元,纯收益达到30万元。“未来有一天,只需一个按键,在家就可以完成播种、保值、收割……”王雨森对未来智慧农业满是憧憬。
「续写柳堡」
“突突”的农机轰鸣划破晨雾,金黄的麦浪在钢铁齿梳间翻涌。凌晨,在南京市六合区峨嵋桥附近的麦田里,王雨森弓着腰钻进收割机驾驶舱,手指在仪表盘上跳跃如弹琴。这是他与时间赛跑的第4个小时,远处乌云正吞噬着最后一片星光。去年芒种前夕的暴雨预警,让微信群里的求助信息炸开了锅。“算我一个!”王雨森撂下自家待收的麦田,星夜驱车200公里,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吃包方便面。在六合泥泞的田埂上,他创下了36小时收割260亩的纪录。
如今,农场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们成立了“植保无人机”团队,队伍逐渐壮大到5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5台无人植保机、2台插秧机与1台收割机构成的“钢铁兵团”,让传统农事焕发科幻色彩。当无人机掠过荷田,精准播撒的肥料如春雪纷扬,25户藕农望着智能终端上跳动的数据,恍若看见儿时神话里的“天女散花”。
“要让种田变得像用智能手机一样简单。”王雨森的承诺在周边3名种植大户的600亩托管田里生根。去年春耕,种植大户老李望着滞销的农机愁眉不展时,王雨森带着“粮食生产定制化方案”叩响门扉。从植保无人机防治小麦赤霉病,到全程机械化管收,这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用科技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和红蜘蛛蚜虫以及水稻纹枯病等一系列病虫害的发生,解决了种植大户农忙时找农机难、作业质量差的难题。如今,托管田亩产增加15%,农药用量却下降20%,老李逢人便说:“小王让咱庄稼汉用上了‘田保姆’。”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申西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