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多多!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开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23:42 1

摘要:9月17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以下简称“云南文博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悉,此次云南文博会设置综合馆、特色馆、昆明专题馆等,集中展示了云南特色文化资源、文创产品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众多参展商携特

9月17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以下简称“云南文博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据悉,此次云南文博会设置综合馆、特色馆、昆明专题馆等,集中展示了云南特色文化资源、文创产品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成效,众多参展商携特色文创产品亮相,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文化创意的盛宴。

瓦猫文创吸睛

在云南文博会综合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正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各家展位上陈列的瓦猫作品,形态各异、寓意吉祥,既有守护屋顶的传统镇宅款式,也有嘴含元宝的招财造型,每一件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丽江展区,放置了一个和现场展馆高度一样的粉色毛绒瓦猫艺术装置,其憨态可掬的造型引来许多市民合影留念,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与体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窗口。提及丽江瓦猫,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往往是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的守护形象。作为丽江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符号,瓦猫被赋予镇宅、辟邪、招财、纳福的美好寓意。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元素逐渐与现代生活脱节。丽江瓦猫创始人秦树义告诉记者:“在来到丽江后,我发现了瓦猫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决心推动这一古老‘守护神’完成跨次元的‘破壁行动’。”

“当一只瓦猫‘走下’房檐,会发生什么?”秦树义用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给出了答案。他带领团队将瓦猫定义为“中国的发财猫”,围绕这一定位开发出涵盖毛绒玩具、潮玩手办、包包挂件等300多个品类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瓦猫的传统文化内核,更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与生活需求,让游客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还能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游客来到丽江,不仅是体验风景,更是寻找一段独特的记忆。我们希望瓦猫文创能成为承载这份记忆的载体,让大家把丽江的文化与美好打包带走。”秦树义说。

如今,丽江瓦猫正从“屋脊”稳步走进“生活”,以最亲切、最贴近大众的方式,将古老文化融入现代旅居体验。秦树义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深耕瓦猫文创领域,通过“小切口”带动丽江当地旅居产业发展,让“可带走的文化记忆”持续发光发热。

大学文创齐聚

在特色馆内,记者看到许多云南高校的文创展位,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各学校的展位设计均融合了学校历史故事、文化符号,引得不少游客驻足。

记者向云南师范大学文创展区负责人、产品经理赵榆鹤了解到,他们参展的文创作品,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创中心联合学校师生共同打造,所有产品均深度依托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脉络展开创作,扎根于学校自1938年延续至今的深厚历史底蕴。设计团队从西南联大时期走出的“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到校园标志性的玉兰花元素中汲取灵感,确保每款产品都承载联大记忆。

赵榆鹤介绍,“联大故事系列”文创产品极具特色,冰箱贴文创产品精选西南联大关键历史场景,将“静坐听雨”等经典片段浓缩于方寸之间,让历史场景可触可感。采用云南白族甲马版画设计的8个联大知名故事卡片,每张卡片旁均标注故事情节,帮助读者直观了解历史。整个文创开发过程,充分彰显“师生共创”特色,首先从艺术学院学生的原创作品中提取抽象创意元素,随后与师生团队共同开展多轮研讨、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实现青春创意与历史底蕴的完美融合,让联大文化通过文创产品得以生动传承。

复活千年文化

在曲靖展区内,一群来自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人,用文创设计让曲靖千年文化“活”了起来——绘有古典人物的折扇、印着神秘图腾的帆布包、融合爨文化符号的钥匙扣和摆件……这些既复古又时髦的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拍照、询问,成为展会现场一抹亮眼的风景线。

“我们希望文化不只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展品,而是能被人拿在手上、带在身边的生活伴侣。”展区前,学生们这样介绍他们的创作理念。这些作品看似简单,却凝结了团队数月的深入调研和反复打磨:他们走进非遗工坊,向民间艺人求教;翻阅地方史料,从爨体书法和民俗图案中提取灵感;甚至对钥匙扣上一个纹样的比例、帆布包上一处色彩的明度,都经过多轮调整。

“这把折扇上的人物来自清代曲靖地方志记载的市井场景”“那只帆布包上的图腾是从彝族刺绣中演化而来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文化叙事。学生们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曲靖的山水、民俗与历史,让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模糊的概念,而是可触摸、可使用、可传播的日常物件。

据悉,此次参展不仅是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上的一次集中成果展示,更借助文博会平台,让曲靖历史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与更广泛受众产生共鸣。年轻人表示:“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酷!”“很想买一把扇子背一个同款包”……这些作品成功跳出了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播局限,用“青春态”的表达实现了文化破圈。

折扇轻摇,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回响;帆布包上,载着的是传统与潮流碰撞的新生。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正以创意和匠心爆改曲靖文化,让当地文化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泥塑暗藏巧思

在综合馆内的大理展区,记者一眼看到的是等身大小的三塔小景,左边一方小小的桌子上,是宾川泥塑创作现场,指尖翻飞间,一条昂首望天的中国龙正从泥土中“苏醒”。泥塑师傅正专注于手中作品,巨龙仰头挺胸、脚踩巨石,鳞片纹路与龙须形态已初显灵动,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栩栩如生。

“现在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创作。”师傅一边用工具细细刻画龙身纹理,一边向记者介绍创作流程。他表示,宾川泥塑创作分为三个核心阶段:第一阶段是“捏大形”,先勾勒出巨龙的整体轮廓与动态,确定仰头望天、脚踩巨石的核心姿态;第二阶段进入“细节修补”,用泥土填补造型缝隙,调整龙身比例与肌肉线条;而当前正进行的第三阶段,则是最考验耐心的“细节刻画”,小到一片鳞片的弧度,大到龙须的飘逸感,都需要逐一精雕细琢。

谈及创作材料,师傅还分享了宾川泥塑的独特巧思:“我们用的泥土里掺了棉花,不用烤制就能牢牢定型。”他缓缓揉拉开手里的一团土:泥土撕裂开的地方有一丝一丝纤细的棉花纤维,这种特殊配比的泥土不仅可塑性更强,还能避免传统泥塑因时间推移出现脱落、碎裂的问题,让“望天龙”既能保留泥土的自然质感,又能长久保存,留住这份手工创作的温度。

现场,随着师傅手中工具的起落,巨龙的气势愈发鲜明——仰头的姿态似在吞吐云雾,脚踩的巨石纹理粗糙有力,尽显东方美学韵味。师傅坦言,想要让泥塑“活”起来,不仅要掌握塑形技巧,更要读懂文化的意象。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张田睿 蒋琼波 实习生 董琳艳 文

龙宇丹 实习生 虞文静 摄

部分图片为供图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