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提高美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制度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深度融入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何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提高美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制度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三大发展战略,着力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美育浸润模式,通过数智技术赋能高校美育,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并重、艺术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加强顶层设计
夯实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基础
美育强调关注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其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学院正确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从顶层设计出发,科学创新工作平台,促使各部门、各育人主体积极响应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建设要求,推动美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夯实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院组织开展党支部微沙龙活动推进会,围绕理论学习主题、实地教育内容、党建业务融合以及与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建设、服务社会、学生工作有关的报告会、座谈会等进行发言和讨论,旨在促进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学院师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强化工作共识。学院明确党委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各部门的美育工作职责,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构建美育工作平台,形成协同合力,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借助数智技术不断拓宽美育教学阵地,将美育工作渗透到立德树人全过程。
打造教育平台。学院拥有4个省级科研教研平台、4个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实训、创业基地100余个。学院与企业共建驿站暨“版祖猫”全国高校原创IP大数据中心(聊城大学),搭建了一个具有全国性,专门针对大学生文化创意领域,集人才数据库、知识产权作品数据库、知识产权安全作品交易运营数据库于一体的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中心。该中心是金正动画在全国高校设立的首个分中心。
丰富教育资源。学院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与德国包豪斯大学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美国北乔治亚学院与州立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加拿大加西大学等达成教师互派、研修以及学生交流等系列合作项目,美育资源不断丰富。
加强队伍建设
激发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力量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审美观形成、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引导者。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强院关键,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激发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强劲力量。
活跃思维。学院派教师参加“新文科建设与素质教育”专题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聚焦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和任务,深化对新文科建设的认识与理解,积极探索数智化时代教育规律,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邀参加“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与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及国内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领域的院士和学者,在大数据、大模型和大设计的语境下,探索未来智能时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格局,在差异和共识中碰撞出学科交叉的思想火花,活跃教师思维。
提升能力。学院成功举办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多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经验分享、理论交流、实践探讨,深化辅导员队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网络思政教育实务”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促进大学生工作创新与优质发展;举办“2024年新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组织有丰富教学比赛经验的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小组,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年教师的不足,通过点评让他们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能力;建立多个“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有计划、分批选送教师到一线参与实践工作,以校内培养、校外挂职锻炼方式建设教师队伍。
推动双向融合
拓展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抓手
数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美育呈现多样化的创新趋势,这一趋势促使学院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学院充分运用数智技术,持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教学手段,结合虚拟实境、云课堂等技术,将各类教育资源以更加立体、鲜活的状态融入美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学习体验,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与文化修养并重、艺术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专业人才。
用实在线课程与平台,以多媒体形式为载体,打造大量优秀在线课程,呈现高质量的美育内容,拓展美育知识的传播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科体验。学院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背景下的校企“耦合联动、互惠共赢、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举行“四点半”微党课,以党史为脉络,通过“历史长镜头”与“时代新视角”的双重维度展开学习,引导党员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设计赋能、美育润心的实际行动,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以“不忘来时路”的清醒认知和“不惧新征程”的奋进姿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赓续红色基因。学院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观看纪录片《读书的力量》,该视频以跨越半个中国的现场采访、丰富的历史素材、数十位学者的参与和生动的三维动画,围绕“读书的力量”这一主题展开千年纵深与全球视野的发掘和展现,还原人类通过书籍改变命运的文明史诗,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读书的重要性。
用好移动学习程序,引导学生习惯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开展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更贴近生活的学习体验中拓展学习空间。学院组织开展以“传承雷锋精神,不负时代重托”为主题的观影活动,观看电影《雷锋的微笑》,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引导学生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激励学生以雷锋为楷模,在新时代勇担责任,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推出“美育+创意市集”项目,依托校园、市场、数字平台三大核心支点,形成“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非遗创新生态。在横向维度上,以“创意市集”为枢纽对接高校艺术工坊与电商平台,实现“创作—展示—转化”的完整闭环;在纵向维度上,打通非遗传承人、青年学生设计师与消费市场的价值链条,形成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衔接。同时,学校引入数字化设计工具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探寻传统纹样解构重组、非遗文创等创新转化模式。
促进多元拓展
丰富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路径
数智技术的应用为高校美育带来了全新的展示形式和教育手段,使美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形成更加多元的教育方式。学院通过不断拓展数智技术,创新美育实践路径,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提高美育的实效性、参与度与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提升创新能力。学院成功举办以“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目录解读”为主题的微沙龙活动,学生围绕学科竞赛的重要性、竞赛准备、团队合作、心态调整等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参赛经历和心得体会,学习备赛技巧,丰富参赛经验,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增强对学科竞赛的热情和兴趣;开展“探秘科技殿堂点亮校园新智光”社会调研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的科技成果,还使其对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强化网络思维。学院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通过视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向学生宣传和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的新途径;举办大学生网络素养专题系列讲座,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争做新时代网络空间正能量的传播者,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举办“增强法治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宣讲活动,深入剖析网络谣言的危害,以实际案例阐述传播谣言所需承担的法律后果,鼓励学生在网络空间积极弘扬正能量,告诫他们切勿信谣、传谣,切实提升网络素养,让网络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工具。
提升服务功能
展现数智技术赋能美育的成果
美育是培根铸魂的重要工作,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高校美育工作和社会美育、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把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传送给群众,提升高校美育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学院以服务社会为使命,利用数智化平台进行社会互动,构筑了品牌战略研发和景观设计等一批集研究与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已完成的系列“美丽乡村”工程项目,曾在G20峰会上进行专题展播。
开展线上志愿服务。学院采取线上形式,举办“科创强国筑梦未来”云讲堂活动,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及互联网便捷优势,跨越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理论拆解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知识点,与广大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辅导”,将优质的知识资源辐射出去,让中小学生的寒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在为教育事业作贡献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他们的艺术文化素养;举办“青春筑梦”宣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研讨活动,研读相关资料,结合实际梳理和提炼出具有针对性的宣讲资料,深入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就业、医疗、养老等与民生相关的政策;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故事分享、提问互动等形式,把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传递给群众,提高他们对农村未来发展的信心。
举办线下美育活动。学院承办2025聊城市“她·视界”主题画展,为聊城市文化艺术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助力聊城市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画展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女性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细腻情感,让观看者领略到女性书画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艺术魅力,感受到她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多彩世界,以及女性力量的绽放和回归。学院启幕“大河衣裳:黄河下游民众服饰展”,各种服饰凝聚了黄河下游民众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呈现了黄河下游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民众生活与精神世界、共同感受黄河文化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的契机。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