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定回应公众期待:海底捞“小便门”相关纠纷案一审判决获舆论肯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8:30 1

摘要:半年前引发广泛讨论的海底捞“小便门”事件近日迎来新进展。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海底捞“小便门”相关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肇事者唐某、吴某及各自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赔礼道歉;赔偿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

舆情概述

半年前引发广泛讨论的海底捞“小便门”事件近日迎来新进展。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9月12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对海底捞“小便门”相关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肇事者唐某、吴某及各自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情况下,分别在指定报刊上赔礼道歉;赔偿餐具损耗费和清洗消毒费13万元、经营损失和商誉损失200万元及维权开支7万元,共计220万元,唐某、吴某有个人财产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唐某父母、吴某父母赔偿。

(海底捞“小便门”相关纠纷案一审判决结果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据此前报道,2025年2月24日凌晨,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某海底捞门店包间内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2月27日,吴某将相关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并于3月6日引爆网络。3月8日,上海警方通报两名涉事人员已被行拘。同日,海底捞表示已将涉事门店内的餐具全部更换,呼吁公众避免对涉事未成年人进行不当攻击,相关声明令公众直呼遭到“背刺”,引发舆论不满。

(男子向火锅内小便视频截图)

3月12日,海底捞发布官方说明,表示将对事发起到门店深度消毒期间用餐的4109单客户全额退还餐费,并进行订单付款10倍金额的现金补偿。3月14日,四川新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捞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起诉,诉请要求唐某、吴某某及其各自父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上海捞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餐具损耗费、清洗消毒费共计15万元,赔偿两原告经营损失、商誉损失共计2300万元及维权开支10万元等。

(海底捞对消费者“退一赔十”声明截图 来源:海底捞火锅官方微博)

截至9月17日10时,相关信息约9.7万条。“海底捞小便事件涉案者父母赔220万”“海底捞小便门案一审宣判”“海底捞小便男孩及父母被判道歉”等多个高热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2.2亿。

(事件词云图 来源:法治网舆情监测系统)

舆论焦点

一、讨论判决结果合理性

围绕法院作出的“赔偿220万”等判决结果,舆论场中多数声音持支持态度,网民多认为法院裁决公正,结果大快人心。法律人士及媒体也对此次判决予以称赞。如北京桦天律师事务所刊文指出,此次判决是一次情、理、法的深度融合,既严厉惩戒了违法行为,维护了受害企业的合法权益,也精准地划分了各方责任,更对社会公众进行了一次关于法律责任、监护职责和商业信誉的普法教育。《南方周末》指出,法院没有以肇事者未成年为由对其减轻处罚,轻轻放过,而是实打实判赔220万元,值得称道。澎湃新闻认为,法院依法判决受害方获得合理的赔偿,体现了上海司法保护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但也有少量网民持质疑态度,认为法律处罚的意义是让犯错者铭记教训,而非将人逼入绝境,220万的“天价”赔偿对许多普通家庭来说都难以承受。

二、关注判决依据

判决结果释出后,众多媒体及法律专家就此案判决依据进行解读。如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将法院判决结果拆解,以详细的法条内容阐明此案中“涉事两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判赔220万”等判决的依据。“@法治日报”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等法学专家,从企业商誉、未成年人行为矫正等角度解读此案判决的法理逻辑。安徽日报客户端刊文《一泡尿,凭什么值220万?》,指出220万赔偿并不是对“一泡尿”的定价,而是对故意破坏商誉、挑战社会底线的恶劣行为亮出的法律红牌。220万赔偿,看似“天价”,实则是法律对财产权、商誉权、监护责任及社会公序良俗的综合权衡,并非仅仅出于惩罚“熊孩子”的考量。

三、呼吁重视家庭教育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刊评表示,此案再次警示,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法定职责,如果家庭监管失职,将会付出经济赔偿和背负名誉损失的沉重代价。红网、澎湃新闻等媒体也认为此次判决给所有疏于管教“熊孩子”的家长敲响警钟,当家长用亲情绑架规则时,法律不会“心软”,社会更不会“纵容”。新京报网称,家庭教育不该是“亡羊补牢”的被动补救,而应是“防微杜渐”的主动引导。当家长不再用“孩子还小”逃避责任,才能真正让规则意识融入孩子的成长。“@半月谈”、《南方周末》从短视频平台上畸形的流量的角度切入,认为涉事者选择用短视频方式记录并传播自己的不雅行为,折射出部分年轻群体为博取关注而不惜践踏底线的不良心态,提示家长在互联网时代,更需注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判断力。

分析师点评

海底捞“小便门”事件中,两名17岁男子向火锅锅底撒尿的行为公然违背公序良俗,突破道德底线,也触及食品安全问题,曾一度引发舆论轰动。此次一审判决一经释出,便再度将此热点事件拉回舆论视线,引发大量讨论。

从判决内容及其舆论反响来看,正如众多法律界人士所言,本次判决对恶意侵权行为形成有力震慑,既保护了企业合法权益,又避免过度扩大赔偿范围,符合侵权责任的“填补”原则,舆论整体呈认可态度。从舆情引导效果而言,本次判决以明确的责任划分平息此前舆论争议焦点,实现定分止争的效果。主流媒体随后跟进专业性解读,设置法律依据分析、家长教育反思等议程,引导公众关注判决的意义及家庭教育的现实课题而非单纯情绪宣泄,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司法判决的认可度,也充分发挥个案普法效能。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