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停得比闹起来还突然。14日贾国龙公开认错时,谁都以为这事该翻篇了——毕竟西贝创始人都低头了,罗永浩刚涨的百万粉丝还热乎,再闹下去流量变现手到擒来。可贾国龙偏要补一刀:“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是网络黑嘴。”这句话像捅了马蜂窝,罗永浩当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大战”,停得比闹起来还突然。14日贾国龙公开认错时,谁都以为这事该翻篇了——毕竟西贝创始人都低头了,罗永浩刚涨的百万粉丝还热乎,再闹下去流量变现手到擒来。可贾国龙偏要补一刀:“罗永浩是网络黑社会,是网络黑嘴。”这句话像捅了马蜂窝,罗永浩当即宣布要直播对峙,连10万元买的“证据”都送到了西贝门口。可就在全网等着看“老罗抡大锤”时,半天后他又发微博:“算了,不打了。”
这反转比电视剧还刺激。一个刚靠骂战涨粉百万、眼看能靠热度赚得盆满钵满的“维权斗士”,怎么突然认怂了?他自己说“反复权衡,不意气用事”,可明眼人都知道:背后有人摁住了他。西贝2026年要上市,现在正是冲刺IPO的关键期,一旦上市百亿市值稳了;罗永浩一身债务,直播事业能不能继续,全看资本脸色。当资本大佬传话“别闹了”,两个在各自赛道里讨生活的人,只能把架收了。
但这事远没结束。罗永浩和西贝的和解,不过是资本游戏里的一个暂停键。真正该撕开的,是预制菜行业被资本异化的脓疮:为什么日本人吃预制菜吃得安心,中国人却吃出一肚子火?为什么西贝敢用2年保质期的西兰花,还能卖90元人均?为什么罗永浩从手机骂到直播,每次都能靠“骂战”涨粉变现?这背后,是一个关于资本、监管、企业良心和消费者无奈的连环局。
贾国龙的道歉信写得“情真意切”:“我们错了,不该隐瞒预制菜,不该用冷冻食材。”可转头就骂罗永浩“网络黑嘴”,这哪是认错?分明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西贝真正怕的,从来不是罗永浩的“大锤”,而是这场骂战耽误了上市——2026年IPO冲刺期,任何负面新闻都可能让百亿市值泡汤,背后的资本大佬第一个不答应。
西贝的扩张史,就是一部“资本催肥史”。2014年拿到今日资本2亿元投资后,它从60家店疯涨到400多家,估值翻了20倍。资本要的是“规模”和“增速”,至于菜新不新鲜、油健不健康,没人真在乎。所以你会看到:为了压成本,用超市最便宜的转基因大豆油;为了延长保质期,把西兰花冻两年;为了标准化,儿童套餐全是冷冻预制。这些“操作”,哪个不是资本逼出来的?
罗永浩呢?他更懂“流量变现”的游戏。从锤科手机到直播带货,他永远在“骂战”里找存在感:骂苹果、骂方舟子、骂星巴克,每次都能涨粉、上热搜,然后转头卖货。这次撕西贝,粉丝涨了120万,直播间销售额暴涨300%,连带着“老乡鸡”都被他带火了——可老乡鸡就没有预制菜吗?不过是换个靶子继续收割。
一个需要资本保上市,一个需要流量保饭碗,这场“骂战”从一开始就是“剧本杀”。所谓“和解”,不过是双方拿到各自想要的:西贝稳住了IPO节奏,罗永浩赚足了流量和钞票。只有消费者还在较真“预制菜健不健康”,像个局外人。
很多人骂“预制菜是垃圾”,可日本70%的家庭天天吃预制菜,吉野家、711的便当卖了几十年,没人说“不健康”。问题根本不在“预制”,而在“怎么预制”和“卖多少钱”。
日本的预制菜,是“性价比之王”。吉野家的牛肉饭套餐28元,711的蔬菜沙拉12元,比自己买菜做饭还便宜。为什么便宜?因为工业化生产拉低了成本:中央厨房统一采购、冷链配送,损耗率比餐馆低60%。更关键的是“监管敢较真”:厚生劳动省规定,预制菜必须标注“产地、保质期、添加剂种类”,一旦查出违规,企业直接吊销执照。所以日本超市里,你找不到“2年保质期的西兰花”,连冻肉都必须标清“冷冻次数”。
中国的预制菜,却成了“智商税”。西贝人均90元的预制菜,比日本萨莉亚贵一倍;某连锁餐厅的“现炒牛肉”,用的是冻了3年的“僵尸肉”;甚至校园食堂里,孩子吃的鸡腿都是“保水剂泡过的”。为什么敢这么干?因为“监管跟不上”:国内预制菜至今没有统一标准,保质期、添加剂、冷链要求全是企业自说自话。去年市场监管总局抽查,30%的预制菜检出“防腐剂超标”,可处罚力度呢?最高罚5万元,对年入百亿的企业来说,等于“挠痒痒”。
更讽刺的是“双重标准”。西贝在日本开的分店,用的是当天采购的新鲜蔬菜,保质期最多3天,价格比国内便宜40%。为什么对中国人就用“2年西兰花”?因为资本知道:国内消费者“健忘”,骂几天就过去了;监管“宽松”,违规成本低;只要广告打得响,照样有人排队买单。
贾国龙在道歉信里说“会优化食材”,可你信吗?一个用了5年预制菜却谎称“现炒”的企业,会突然良心发现?
餐饮业的“规模诅咒”早就证明:店开得越多,越不可能“新鲜”。西贝400家店,每天要供应10万人吃饭,要是全用新鲜菜,光采购成本就得涨50%,资本的回报率从20%降到5%,股东第一个掀桌子。所以它只能“小改”:比如把“2年西兰花”换成“1年半”,把转基因油换成“非转基因调和油”(照样便宜),然后拍个“后厨开放日”的视频,告诉大家“我们改了”。
真正的问题,是“善良的人赚不到钱”。你要是真用新鲜菜、非转基因油,价格就得涨,消费者嫌贵;你要是压成本、用预制菜,消费者骂你“没良心”。西贝的选择,其实是所有连锁餐饮的“无奈”:在资本和消费者之间走钢丝,哪边都得罪不起。
可消费者就该当“冤大头”吗?去饭店吃饭,你永远不知道端上来的是“当天的菜”还是“冻了两年的货”;点外卖时,你分不清“现炒”和“预制”的区别。我们的知情权、选择权,早就被资本和企业联手“偷走”了。
很多人骂西贝“没良心”,可你去看看其他餐馆的后厨——可能更恶心。
我大学时在连锁火锅店兼职,后厨的“秘密”能让你3年不想吃火锅:巴沙鱼全是保水剂泡的,解冻后能“增重”40%;虾仁是“重组虾”,用碎虾肉+胶水粘起来;连肥牛卷都掺了鸭肉,老板说“反正吃不出”。后来去另一家“网红餐厅”,发现他们的“现榨果汁”是浓缩液+色素,“手工饺子”是速冻的,连洗碗都用最便宜的工业洗洁精。
相比之下,西贝至少敢“开放后厨”,还挂着“明厨亮灶”的牌子——虽然里面可能放着冻了两年的西兰花,但至少让你“看得见”。这就是餐饮业的现状:不是西贝太烂,是整个行业太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去年上海抽查200家餐馆,130家后厨卫生不达标,可真正被处罚的只有12家,罚款最高2万元。监管的“宽容”,让企业有恃无恐:反正被查了也罚不多,不如继续“节省成本”。
消费者更“健忘”。今天骂西贝,明天转头去吃另一家“网红店”;看到“预制菜”三个字就炸毛,却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外卖、便利店便当,80%都是预制的。我们一边骂“商家没良心”,一边为“低价”和“方便”买单,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有人把罗永浩当“消费者斗士”,可他真的在乎“预制菜健不健康”吗?从锤科手机到直播带货,他哪次“骂战”不是为了自己?
锤科手机号称“改变世界”,结果欠了6个亿,成了“老赖”;做电子烟,赶上政策收紧赶紧跑路;现在直播带货,卖的“纯天然蜂蜜”被扒出“掺糖”,推荐的“有机蔬菜”检测出农药残留。他永远在“喊口号”,却从没解决过一个实际问题。
真正能改变行业的,从来不是“网红骂战”,而是“监管较真”和“消费者清醒”。日本预制菜能让人放心,靠的是厚生劳动省每年抽查20万次,企业一旦违规就身败名裂;美国要求餐馆必须公示“预制菜比例”,撒谎就罚到破产。只有当监管“长出牙齿”,企业才不敢糊弄;只有当消费者学会看“配料表”、查“检测报告”,而不是跟着网红起哄,才能倒逼行业进步。
罗永浩和西贝的“和解”,不过是资本游戏的一个小插曲。明天可能还会有“王永浩”撕“东贝”,后天还有“李永浩”骂“南贝”,但只要监管不较真、资本还贪婪,预制菜就永远是“割韭菜”的工具。
最后说句扎心的:下次去餐馆,别问“是不是预制菜”,先看看菜单上有没有“产地、保质期、添加剂”——如果连这些都不敢标,转身就走。你的钱包,才是最有力的“投票权”。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