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的9月15日到21日是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个人信息保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成为网络安全的小卫士吧!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特辑
成为网络安全的小卫士
今年的9月15日到21日是网络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个人信息保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成为网络安全的小卫士吧!
Q
网络隐私要“隐”什么?
网络隐私主要指网络中涉及个人身份及特征的相关信息,是现实社会中个人隐私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主要集中在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经济信息、网上活动信息和关键通信信息等方面。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在网络中泄露个人隐私会带来很多潜在的风险,例如,暴露手机号、家庭住址、学校班级等关键信息,有可能干扰甚至骚扰你和家人的私人生活,更容易遭受诈骗、黑客攻击,甚至有可能遭受网络暴力乃至现实伤害等。
我国充分重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专章,未成年人的网络信息进一步得到规范管理。
A
Q
未成年人也会遭遇网络攻击吗?
网络攻击一般是为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攻击目标一般为国家、公司和特定组织。对于个人,特别是未成年人,防止盗取或破坏个人信息是防护的重中之重。系统漏洞、网络病毒和欺骗类攻击是盗取或破坏个人信息的主要方式。
定期升级电子设备系统能够有效修复系统漏洞,在父母的监督下上网能够有效阻止欺骗类攻击的发生。学会网络病毒查杀本领,将会让你受益匪浅。
A
Q
网友见面需要注意什么?
网友是利用网络而相互认识的朋友,是一种特殊的“朋友”。网友与现实的朋友有很大区别,区别主要集中在交友规则不同、真实背景和秉性是否了解、是否有固定朋友活动圈、是否有信任的第三方引见等方面。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网友见面陷阱多,要格外小心。
首先,作为未成年人,坚决不要主动单独约见网友,因为无法判断“网友”身份是否真实。其次,被网友约见时要学会拒绝,例如“学习紧张”“家里有事”等都是非常合适的拒绝网友见面的理由。最后,如果确实有必要见面,一定要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公共场合见面,不要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切记“防人之心不可无”。
A
Q
如何通过“非常6+1”法防隐私泄露?
针对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网络隐私,为大家总结了“非常6+1”法:
非必要时不要使用敏感信息进行注册
注册网络账号时要在监护人指导下完成,非必要时不要填写真实信息,非必要时更不要填写敏感信息。
常用电子设备不要共享
很多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常用电子设备存储着许多个人和家庭的私密信息,不要轻易与他人分享使用,更不要交给陌生人。
6个“小心 ”
添加网友时要小心。
与不认识的网友互动时要小心。
社交平台分享隐私和敏感信息时要小心。
使用公共Wi-Fi时要小心。
下载来历不明的应用软件时要小心。
邮箱网页“记住密码”时要小心。
一个“自律”
互联网行业要自律,规范网络个人信息管理和使用,遇见违法行为,小朋友和家长要主动举报。
A
Q
网络病毒会让谁“生病”?
网络病毒是在网络上传播的计算机恶意程序,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病毒。
网络病毒虽然不能在生物之间传播,但常常具有类似自然界病毒的感染特性,只感染、破坏电脑和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盗取个人信息,破坏甚至摧毁网络运行环境。
网络病毒暴发,很可能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涉及范围广泛。例如,据报道,2017年暴发的勒索病毒就感染了多家医院的电子设备。试想一下,对病人紧急救护的医疗系统突然停止工作,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A
同学们,让我们做合格的网络安全小卫士!记得在9月21日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这一天,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图书简介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给孩子的网络生存课》
引导孩子在网络时代正确使用网络
学会预判和应对网络世界的风险,建立网络安全思维
塑造受益一生的网络安全能力和方法
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网络安全联防体系
来源:闪电的奶油泡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