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创始人定居加拿大,伊利创始人两次入狱:两种人生,一种江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9:10 1

摘要:1958年1月2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什拉壕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但因为家里确实养活不起,只能以50元的价格将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卖给了一个姓牛的养牛家庭。这个被卖的男孩被养父母取名为:牛根生,也就是后来在中国乳业掀起滔天巨浪的蒙牛创始人。

1958年1月25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什拉壕村的一个贫困农户家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但因为家里确实养活不起,只能以50元的价格将这个刚出生的男孩卖给了一个姓牛的养牛家庭。这个被卖的男孩被养父母取名为:牛根生,也就是后来在中国乳业掀起滔天巨浪的蒙牛创始人。

01 苦难童年

牛根生在养父母家,过得也很苦,自小与他相伴的只有牛群、草原和永远干不完的活。放牛、喂牛、挤奶……这些繁杂的工作总是挤满牛根生的一天。14岁时,他的养母去世,5年后,他的养父也去世,19岁的牛根生成为了孤儿。那时的他刚刚进入大黑河奶厂,作为养牛工人,每月工资不到30元,还要养活继母,入不敷出,生活十分拮据。

牛根生的生父母在得知其养父母去世的消息后,曾要他回归原生家庭生活,但他果断拒绝了。虽然没有完整的家庭,但牛根生却早早学会了看懂人的面色,听懂生活的暗语,他知道“不要指望别人”。年纪轻轻的他什么都没有,但却有一股勤奋、不服输的劲儿。

1983年,牛根生进入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总厂(伊利前身),成为一名普通的洗瓶工。因为工作表现出色,3年后,他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此时,他才认回生父母,并负责起他们的所有生活开销。

02 伊利风云

从普通洗瓶工到车间主任的晋升,是由于牛根生的吃苦耐劳、踏实勤奋。但后来他又升职负责生产线、分管雪糕冰淇淋业务,再到升职为负责生产经营的副总裁,依靠的还是其个人出色的能力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

牛根生一直有一个“财散人聚”的价值观,使他慷慨重义,在公司、社会积累大量人脉关系。比如他在伊利任职副总裁时,就经常将自己的千万奖金分给下属,赢得众多员工的爱戴,让团队更具战斗力。

除了对人心的把握之外,他还懂员工、懂消费者、懂品牌传播。1997年,牛根生策划了“伊利苦咖啡”冰淇淋广告风暴,让“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广告语从内蒙古飘到中央电视台飞向全国,仅苦咖啡冰淇淋单品一年就为伊利贡献超过3亿元销售额。

那时的牛根生要能力有能力,要人气有人气,成为伊利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之一。此时伊利的掌舵人是郑俊怀,但是媒体的聚光灯和百姓的称赞,大多数都投向了牛根生。“功高震主”的桥段在曾经是创业“黄金搭档”郑牛二人之间悄然滋生。

1998年开始,牛根生的权限开始被逐渐限制,极端的时候,他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牛根生认为自己被束缚住了手脚,而伊利核心管理层则认为他野心大,这种摩擦逐渐放大,最终到年底,牛根生就被宣布“不再适合担任副总裁”。

事实上,郑俊怀的担心并非无中生有。从伊利出走几个月后,牛根生便将伊利原液态奶部门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等核心旧部招致麾下,创立了蒙牛乳业。

03 一山二虎

1999年1月,被免职的牛根生与追随他的伊利旧部共同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团队阵容豪华,但刚刚成立的蒙牛面临着“三无困境”: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而且还被伊利视为眼中钉,处处封杀打压。

面对这些困难,牛根生制定“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把生产环节外包,自己负责品牌、市场、销售与分销渠道的铺设。3个月后,蒙牛第一批产品开始出现在市场之上。

1999年4月1日,牛根生带领团队拿下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一夜之间,蒙牛广告语“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传遍整个内蒙古。随后,蒙牛的48块广告牌被砸,引发全国媒体聚焦报道,蒙牛品牌一炮走红。

俗语讲,一山难容二虎。竞争对手为了打压蒙牛,开始有针对性地争夺和蒙牛争夺奶源、拦截蒙牛的牛奶车。牛根生明白,解决不了“一山二虎”的问题,蒙牛不可能做起来。于是,他开始为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通过公益广告对外塑造"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将蒙牛和内蒙古的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通过抬高竞争对手来保护自己。

这样的结果是,蒙牛的品牌迅速成长为全国性品牌,产品热销全国与伊利并驾齐驱。到2002年,蒙牛的销售额已经突破十几亿人民币,进入中国乳业的前四强。2004年其营业额达70多亿元,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04 危机隐退

上市之后的蒙牛,没了生存危机,牛根生的步子迈的更大了,而其营销天赋也彻底展露。从赞助航天事业、与超级女声合作;到推出高端牛奶特仑苏、聘请明星代言、赞助体育赛事,牛根生的营销手段无往不利,带动蒙牛乳业快速成长。2007年,经过9年发展的蒙牛销售额突破213亿元,超越伊利成为国内最大乳品企业,牛根生终于站在了事业的巅峰,尝到“一览众山小”的滋味。

2008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最大的危机爆发,蒙牛、伊利两大企业均牵扯其中,蒙牛亏损9.5亿,伊利亏损17亿。当时蒙牛的销售规模比伊利大,为什么反而亏损低于伊利呢?这是因为蒙牛选择让供销商一起承担责任,而伊利则选择全额承担损失,这也导致后来大部分供销商选择跟伊利合作,帮助伊利再次成为行业老大。

作为行业明星的牛根生面对媒体的追责,他的回应是自己对此并不知情。但公众和媒体对于他的回应明显充满质疑,一个奶业巨头竟然连质量检验都不过关。危机之下,牛根生声泪俱下,写下“万言书”求援。他公开表示:蒙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遭受牛奶下架、股价暴跌的打击之后,陷入现金流危机的蒙牛将可能被外资恶意收购。牛根生的这番求救获得柳传志、俞敏洪、马云等企业家朋友的回应并给于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但牛根生多年来营造的正面形象崩塌,名声逆转,至此他再没有在网络上发声。

2009年7月,中粮集团与厚朴基金联合以61亿港元收购蒙牛20.0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之后牛根生开始逐渐辞去蒙牛的相关职务,直到彻底退出蒙牛。期间,牛根生通过老牛基金会及信托机构逐步分批减持蒙牛股份,累计套现超120亿港元,直至零持股状态。

05 功过是非

隐退之后的牛根生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对于他功过是非的争论却一直不绝于耳。有人认为就对蒙牛的发展贡献而言,他的功过比应该是6:4;但对于国内乳业的发展来看,他的功过比应该是4:6,因为他的激进策略,导致行业哄抢奶源,成为诱发质检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从社会影响层面来看,曾经被“神化”的牛根生,以这样一个不整洁的方式谢幕,难免会让很多“信奉者”对所谓的商业文明产生扭曲的疑问。在蒙牛的发展过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通过其创业故事一次次被放大,“财散人聚”的理念、捐股、成立老牛基金投身慈善事业,当乳业危机突然袭来时,牛根生的表现无异于偶像塌房。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如今的牛根生定居加拿大,也算“有惊无险”地成功“降落”。而他的“老对手”,伊利创始人郑俊怀则麻烦不断,先是因挪用公款被判刑6年;后又因“伊利造谣案”再次入狱。

如今,伊利、蒙牛仍在,两人也算以另外一种“奇怪”的方式完成了企业的传承交接。只是其中的酸甜苦辣,相信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够品味了。

来源:小编也疯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