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隔壁老王上个月刚存了十万,天天看理财APP,到了买菜时,还是挑特价区的。国家统计局说今年上半年存了十万亿,这钱到底要存到啥时候?
最近我发现个怪事,身边的人都在存钱,可存款越多反而越不敢乱花了。
比如隔壁老王上个月刚存了十万,天天看理财APP,到了买菜时,还是挑特价区的。国家统计局说今年上半年存了十万亿,这钱到底要存到啥时候?
你猜怎么着?现在连卖锅的都得玩花样了。前两天刷到个直播,主播倒立着举炒锅说“这样看锅更圆”,结果当晚卖了三千单。
要我说这就是胡闹,倒立能证明锅质量好吗?可观众就是吃这套,买完说不定还发朋友圈炫耀“捡到宝了”。这种“行为艺术”在直播间可不少见,卖衣服的跳广场舞,卖鞋的玩街舞,要啥有啥。
有意思的是,城里大商场都快关门了,县城小民宿倒是火得不行。
五一假期我去个小县城,八十块一晚的民宿全满,一群年轻人穿着租来的汉服在古镇拍照,一套衣服五百块,愣是把旅游照拍得跟穿越剧似的。
有姑娘跟我说:“民宿便宜,钱省下来租汉服才值啊。”这算啥穷游?明明是换个法子花钱呗。
再说说买车的,现在路上开宏光MINI的人越来越多,连我表弟都买了。他工资才五千,说这车便宜好停,油费也省。
可楼下的大哥却愁得不行,他开了十年豪车,现在连保养费都心疼。国家数据说,上半年豪华车销量跌了11%,这车不香了?可能大家发现,车好开就行,没必要非得“面子工程”吧。
最让我惊讶的是,现在年轻人反而喜欢自己做饭了。
租客小李天天在厨房折腾,什么“减脂餐”“网红菜”,朋友圈发个图配文“省钱又健康”。其实也就是个番茄炒蛋,非得摆盘摆得跟艺术品似的。
外卖平台数据说,平价餐厅营业额涨了11%,可能大家都想学做饭,省点钱,还能在社交平台刷存在感。
说到传统手艺,剪纸、刺绣的师傅越来越难找徒弟了。
那天我去拜访个剪纸老艺人,他儿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说干这行挣得太少。可另一方面,汉服店、传统礼仪体验馆倒是开了不少。
年轻人穿汉服拍照,花钱买文化符号,可真问起剪纸技巧,十个有九个答不上来。这就是典型的“玩概念,不传承”。
其实现在大家都是“精打细算”了。我姐去年买了台二手手机,换了新电池和屏幕,照样用得溜。
她说:“何必非得买新手机?修修还能用三年。”智能手机换机周期越来越长,配件市场倒热闹得很,贴膜、壳子、数据线,一样不落。
经济数据说GDP涨了4.2%,收入也涨了4.5%,但为啥大家还是存钱?
因为担心啊!我认识的几个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好工作,25岁的小李说他失业三个月,现在连奶茶都少喝了。
统计局说失业率5.3%,年轻人更高,这种情况下谁敢乱花钱?存钱就是安全感。
直播带货靠噱头,民宿汉服玩穿越,平价车比豪车卖得好,这些事儿看起来矛盾,其实都是老百姓在算账。
钱没少赚,但花得更明白:能省的省,该买的不吝啬。比如我同学,去年攒钱买了台国产电脑,比进口的便宜一半,性能也不差,说这才是真香。
现在连国货都火了,老字号重新设计包装,小红书上一堆人吹捧。买国货的年轻人说:“支持国产,质量不输大牌,价格还实惠。”以前觉得外国货才是正经,现在发现国货也能有面子。
如此一看,现在谁还傻乎乎为面子花钱啊?有闲钱不如存着防风险,该省的地方省,该花的心甘情愿。这日子过得,虽然钱不多,但踏实多了。
来源:米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