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冬,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熊熊燃烧,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这一年,张学良,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在“西安事变”后被秘密转移到了江西萍乡。萍乡,这座位于赣西的小城,从此与张学良有了一段独特的交集。
收听音频
张学良在萍乡的
隐秘岁月
1937年冬,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熊熊燃烧,整个中华大地都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这一年,张学良,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在“西安事变”后被秘密转移到了江西萍乡。萍乡,这座位于赣西的小城,从此与张学良有了一段独特的交集。
张学良
1937年11月21日,张学良在宪兵一个连和特务队的押送下,从安徽黄山来到江西萍乡,陪同前来的是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张学良一行首先住在当时萍乡一流的旅社——赣西饭店。据张学良日记记载:“1937年11月20日,经南昌,抵高安住宿一晚,21日中午到达萍乡,落脚在赣西饭店。” 几天之后的11月29日,因赣西饭店过往人员多,不便于保密和保安,他们便被转移到了城内一个比较偏僻安静之所绛园。1938年1月下旬,张学良离开萍乡,被押往湖南郴州,总共在萍乡待了两个多月。
在萍乡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张学良游杨岐山、谒甘卓庙、登星子石、访安源矿、进图书馆……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留下了一些难以忘怀的故事。
绛园
一天,张学良来到大成图书馆,偶遇图书馆馆长李运和,两人便攀谈了起来。李运和瘦小老头,脾气很倔,心直口快。谈来谈去,张学良问李运和对“九·一八”事变的看法。李运和不知这人就是张学良,便破口大骂张学良“不是东西”。他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张学良“东北易帜”是顺乎国情民意的,这倒是一个爱国的明智之举。但是,为什么在“九·一八”那天夜里,还沉迷跳舞“不抵抗”,丢掉白山黑水锦绣河山?不但向国人不好交待,就是对他父亲也是不肖。张只是默默地听着,没有回答,随后离开了图书馆。
张学良住在绛园时,得知对面住的是一位前清秀才,名叫黄道腴。黄道腴先生是上栗县长平乡人,清光绪三十年应萍乡童子科县试获第二名,翌年又获袁州府试第一名,名噪乡里。黄道腴先生精通历史,尤擅明史,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因思想激进,受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的猜忌,遂辞职返乡居住在萍乡城内李子园。在绛园期间,张学良几乎天天与黄谈今论古,主要内容是研究明史。因临时开拔,来不及辞行,张学良便留下一封短信,大意是:道腴尊师,因行色匆匆,不克走辞,云云。字体遒劲,落款为“毅庵”,也就是张学良的字。据道腴先生的孙子黄正平回忆,另外还有一封探讨史实的信,大概有3页纸,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荡然无存了。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