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甘肃要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这一主题,从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与大家研讨认识甘肃如何优化区域的创新实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好!
我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甘肃要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这一主题,从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四个方面,与大家研讨认识甘肃如何优化区域的创新实践。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动力,其本质是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形成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特别是其中科技成果应用、制度创新牵引、数据要素赋能的乘数放大效应。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有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技术驱动特征。它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迭代等前沿技术为引擎,突破传统技术路径依赖。例如,甘肃在光伏领域通过钙钛矿电池技术,将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5%以上,远超传统晶硅电池。
第二,要素融合特征。制度变革、大数据、技术突破和人才、资本与产业深度耦合,形成“技术-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比如,据悉兰州新区通过“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吸引阿里云、华为等企业落地,推动数据要素与制造业融合。
第三,产业升级特征。它不仅改造传统产业,更催生未来产业。比如酒泉市依托风电资源,延伸出氢能储能、智能电网等新赛道,202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5%。
新质生产力决不限于对传统生产力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成为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甘肃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二、甘肃的潜力:资源禀赋与政策红利叠加
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也有难得的战略机遇。
一是能源与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甘肃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五,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修建成;镍、钴、稀土等战略矿产储量占全国60%以上,为新材料产业提供原料保障。据了解,金川集团依托镍资源,开发出高温合金、动力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2023年利润同比增长30%。
二是政策与平台支撑有力。作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甘肃享受到多重政策红利。比如兰州新区获批国家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庆阳建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为未来产业布局提供载体。
三是产业基础初具规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在加速形成。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年产能达5亿剂,定西中药材交易量占全国1/4,张掖智能温室种植技术实现番茄亩产翻番。
但我们也须清醒认识到,甘肃仍存在产业链短、创新人才缺、融资渠道窄等短板,在人均收入指标方面,甘肃尚处于国内排序的后端。这要求我们,必须基于省情和已有的产业基地,注重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的增长极。
三、发展重点:以未来产业集聚区引领转型
未来产业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锋队”。建议甘肃需考虑聚焦五大方向,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
1.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以酒泉、张掖为核心,发展光伏组件、风电主机、氢能储能设备,打造“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链。下一步的目标: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2.新材料:依托金川集团、白银公司,突破镍钴合金、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技术,服务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3.生物技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合成生物、基因编辑技术,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西部药谷”。
4.数字经济:发挥庆阳“东数西算”枢纽优势,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传统产业智能化。
5.低空经济:可以天水、陇南为试点,发展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服务,拓展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
通过产业集聚,甘肃可实现“三个转变”:从单一资源开发向全产业链延伸转变,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从区域市场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转变。
四、实施路径:创新、生态、人才、开放四轮驱动
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四项关键任务:
第一,打造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强化创新驱动,突破“卡脖子”技术
可注重:贯彻“上海自贸区原则体系"即企业负面清单加政府正面清单与责任清单,构建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打造企业创新的热土,匹配财税支持机制的合理创新。建设兰州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组建攻关团队,力求重点突破氢能储运、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设立10亿元级未来产业专项基金,对重大技术成果转化给予50%研发补贴。推广“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在2024年已发布首批20项技术需求清单基础上,总结经验、优化推进。第二,构建产业生态,形成集群效应。
培育“链主”企业:支持金川集团向新能源材料延伸,酒钢集团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完善配套服务:建设检验检测中心、中试基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据了解,兰州新区已建成西北最大新材料中试平台,年服务企业超200家。优化金融支持:推广“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据了解2023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800亿元。第三,筑牢人才基石,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实施“陇原人才工程”,对引进的两院院士、高端人才给予科研经费和住房保障。支持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专业,定向培养产业急需人才。据了解兰州交通大学已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人才公寓、国际学校,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第四,深化开放合作,融入双循环格局。
对接东部资源:与江苏、广东共建“飞地经济”,据了解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庆阳落地大数据产业园,投资额超50亿元。拓展国际市场:依托中欧班列,推动新能源装备、特色农产品出口中亚、欧洲。据了解2023年甘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增长40%。参与全球竞争: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金川集团主导制定的《镍基合金技术标准》已被ISO采纳。五、结语:以新质生产力开辟甘肃发展新赛道新局面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甘肃实现“弯道超车”超常规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区是破解资源约束、提升区域竞争力发力重点中的关键一招。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当下,通过创新驱动、生态构建、人才集聚和开放合作,努力将甘肃建设成为西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杆!
在此,愿借用一句古诗与大家共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同书写甘肃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专 家 简 介
贾康,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1985 年开始在财政部科研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所副所长,于2001-2014年间任所长。在国民经济、财政税收、金融、公共事务等的理论、政策研究领域,有数十年的丰富工作经验。
1988 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
1995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
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撰写和出版数十部专著和 数百篇论文、数千篇财经文稿、访谈。
2002年6月24日受朱镕基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
2003年后,多次受温家宝总理之邀座谈经济工作。
2006-07年,两次受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
2013年后,多次应李克强总理之邀座谈、或按全国政协安排向李克强总理建言经济工作。
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
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的讲解人之一。
参加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
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 PPP 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财政学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西藏、广西等多地人民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
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
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21年与刘薇合著出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又被评为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来源:贾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