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致是倡导恢复繁体汉字,让人通过写繁体字来接受思想的洗礼,体验古汉字构造中的德育意义。汉字趋简避繁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如果非要因为“恋旧”情怀而推翻简体字恢复古汉字,个人感觉不是搞文艺复兴,更像搞文艺复古了。
看到头条这个题目,联想到十几年前一位南方派学者掀起的一场文化浪潮:《文艺复兴从古文字做起》。
大致是倡导恢复繁体汉字,让人通过写繁体字来接受思想的洗礼,体验古汉字构造中的德育意义。汉字趋简避繁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推广,如果非要因为“恋旧”情怀而推翻简体字恢复古汉字,个人感觉不是搞文艺复兴,更像搞文艺复古了。
其实,反观国外其实搞文艺复兴已有很好的先例:大多是新思潮推翻人类思想中思想枷锁。新秩序可能也会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可能因思想解放的步子迈得过大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整体上来说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人文、科技的全面发展。
今天提起科学人才匮乏,似乎与钱学森临终之问有着同样的根源——人们对知识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问题。
百年前,晚清爱国学者龚自珍曾作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一种体验了国外的先进技术,感受到了思想封建落后危机的呐喊。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国内引进了国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几乎全盘照搬了国外的课程结构,然而,大刀阔斧搞“精英教育”的今天,为什么会出现文艺不兴、科学人才匮乏的局面呢?必须承认,国内对学科精神的认知出现了一种严重的障碍。
必须看到,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对于人们的知识认知带有很大的驱动性。比如唐代,整个国家、社会更加重视诗歌的创造,时至今日,唐朝的诗歌依然是诗歌领域的巅峰,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是后世可以比拟;而宋词、元曲的繁荣,与科举的助力脱离不开关系。
反观今天,如果高考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创作,并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质量来选拔人才,那么,强烈的功利性必然会推动整个社会读书、写作意识的觉醒,人人都静心读书、专心寻求自己的创作风格,那么,必然会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如果,高考重视的是,科学研究成果,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某一领域的创新发明,并以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人才选拔标准,那么,必然会掀起一股阅读科学刊物、积极进行科学实验创新的新思潮……
但是,当代的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明显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所以,整整十几年的教育过程,只是在一些繁琐而迂腐的考试题里折腾人们的热情。最终的结果是,一些原本对知识充满无限的孩子,学到最后除了精神的疲劳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之外,似乎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自己的求知方向。几十年的应试教育,让全民逐利意识更强,读书、实验创新意识淡泊了很多。
国内教育的价值,不是在让各个学科的内在精神得以弘扬,更像是在用繁重的各种花样考试题让人离学科精神更加遥远!前几年,英国学霸慕名来参加中国高考,结局却是全体铩羽而归;国内的文学大师参加语文中高考都很难及格,国外的文学大师能读懂国内的教育?那些阅读大量科学书籍、思想卓越、成果让世人瞩目的科学家们,即使只是来参加擅长专业的考试能及格吗?这些现象,不是展示了我们把西方的学科精神弘扬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恰恰说明了,国内的学科精神认知出了严重的错误。
在错误的路线上,教育的激烈内卷成为一种低效率的精神内耗!教育分数追求得越高,恰恰说明了远离学科精神越来越远!
来源:踏浪乘风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