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藏王寨村,林间不时传来鸟鸣。清晨7点,65岁的雍远华已踏着露水走进距瓣尾囊草管护核心区。作为最早一批距瓣尾囊草管护员,他在这片山林中工作了整整15年。我们跟随雍远华的脚步在山间行走,越来越接近第2处野外回归点,我们看到了悬崖绝壁下陆续盛开的距瓣尾囊草。
在四川省江油市永胜镇藏王寨村深处
一株株濒危植物距瓣尾囊草悄然绽放
这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如今在管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
逐渐摆脱灭绝危机
而这背后
是管护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他们用双手守护着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宝库”
走进藏王寨村,林间不时传来鸟鸣。清晨7点,65岁的雍远华已踏着露水走进距瓣尾囊草管护核心区。作为最早一批距瓣尾囊草管护员,他在这片山林中工作了整整15年。我们跟随雍远华的脚步在山间行走,越来越接近第2处野外回归点,我们看到了悬崖绝壁下陆续盛开的距瓣尾囊草。
雍远华就是一张“活地图”,他熟知每一株距瓣尾囊草的分布位置、生长状态,甚至能通过叶片颜色判断植株健康状况,雍远华一边查看植株的生长状况一边告诉我们,“它的开花季节在冬月间,一直延伸到4月间,花朵娇小玲珑,花瓣呈淡紫色,花蕊金黄,花色还会随着气温变化成紫色、蓝色、白色。”
距瓣尾囊草是毛茛科尾囊草属植物,因其蓝色花瓣上有“距”而得名,是迄今世界上仅存于我国极个别地区的罕见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并且距瓣尾囊草喜阴,耐早,对土壤条件要求苛刻,多生长于陡峭崖壁上半风化的石灰岩裂隙内。由于其生存环境特殊、自然繁殖困难,人工管护成为拯救该物种的关键。
“我们要定期清理蕨类、灌木等竞争性杂草,避免光照和养分被掠夺,还要利用人工喷雾调节局部湿度,维持它喜阴湿的特性。”雍远华说道。
距瓣尾囊草种子自然萌发率低,为了攻克种子在自然条件下成活率低的难题,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人工繁育方法。他们在该物种休眠前,搜集并处理成熟的种子,通过精准推敲的播种期和精心构造的仿生态孕育环境,辅以日常的湿度、温度等精心呵护,直至种子生根发芽。
“距瓣尾囊草种子很小,很脆弱,在野外它是很难生存的。我们采种在5月份,采了种就拿到基地进行繁育,精细化管护,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这些幼苗。当它们发育到适宜时期后,再择机进行野化栽植,让它们回归大自然。通过这种人工繁育方法,距瓣尾囊草的成活率提高了10%。”雍远华说道。
距瓣尾囊草的保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缩影。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承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像雍远华这样的基层守护者,正是这一体系的“毛细血管”。
近年来,江油市采取科学保护措施,为距瓣尾囊草建立专门保护样地并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使这一珍稀物种的种群得到有效保存并稳步增长。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地距瓣尾囊草总数已达约7600株,包括人工繁育基地的2800株和野外存活的4800株。这一濒危植物的美丽绽放,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见证,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