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的故事丨第二十期“中国动物学一代宗师”秉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8:08 1

摘要:他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一生开创多个“第一”:第一位留学美国的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立者。他就是中国动物科学界一代宗师——秉志。

他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一生开创多个“第一”:第一位留学美国的生物学博士、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系、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立者。他就是中国动物科学界一代宗师——秉志。

人物简介

秉志

(1886—1965),河南开封人,著名的动物学家,教育家。1913年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教授,同时担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兼研究员。在脊椎动物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全面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1914年,秉志在美国与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

中国科学社

,这是中国最早的群众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在美国正式成立,秉志被选为5位董事之一,并集资刊行

中国最早的学术刊物《科学》杂志

1915年,中国学社成立时五董事合影

后排左一为秉志先生

1918—1920年,秉志在美国韦斯特解剖学和生物学研究所,跟著名神经学家唐纳森(H.H.Donaldson)研究脊椎动物神经学,对小鼠及野生黑鼠上颈交感神经节大型神经细胞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包括大型神经细胞的来源、生长方式、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等,特别着重于大型神经细胞生长与年龄(性成熟)和性别的关系,是很有创见的研究。

1920年回国后,秉志积极从事生物科学的教学、科研和组织领导工作。

1921年,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建了

中国第一个生物系

,并根据本国情况编写教材。抗日战争胜利后,秉志在南京中央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同时在上海中国科学社做研究工作(南京的生物研究所已被日寇烧毁)。他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秉志继任复旦大学教授至1952年。筹建中国科学院时,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找秉志谈话,希望他出任副院长。秉志再三谦让,周总理终于接受了他的请求。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他先后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任室主任和研究员,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2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成立典礼时的合影

前排左八为秉志先生

趣闻轶事

手析万物,理通古今

“我曾亲眼看到秉志先生进行江豚肾脏的解剖,他只用很简单的解剖工具,就把肾脏内的肾小管和血管条分缕析,暴露无遗,使我一目了然。”著名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院士对此印象深刻。

在解剖学研究方面,秉志具有精湛的解剖技术。20年代,他对江豚、虎等脊椎动物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其中江豚内脏的解剖、虎大脑和虎骨骼的研究尤为深入细致。

在神经生理学研究方面,秉志对豚鼠、家兔、白鼠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一系列实验,重点研究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定位,以及大脑皮层损伤后的影响,创造性提出了在大脑皮层未高度发达和分化的哺乳动物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

在实验室里,秉志坚持自己动手,尤其对于关键性问题,更是反复试验。别人做的,也要亲自检查,任何小问题都不轻易放过。对每项研究,总要做得数据完整全面,内容充实,他才肯整理发表。

秉志指导同事开展鲤鱼实验形态学研究

秉志作为动物学家,在古生物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荣获北平博物学会的奖励。他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龟类的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鉴定了许多新科、新属和新种。其中,他对我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成绩尤为显著,在国际上享有重要地位。

秉志先生晚年,进行鲤鱼的研究。鲤鱼是我国淡水普通鱼类之一,有很大的经济价值,与人民生活和渔业生产有密切关系。鲤鱼是一种典型的硬骨鱼,是教学的标准模型。50年代中期,秉志制订了长期的研究计划,要对鲤鱼的形态学、胚胎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等一一进行研究。

“我一天不到实验室做研究工作,就好像缺了什么似的。”他说。直到逝世的前一天,秉志仍坐在实验室工作。功业未竟,他有生之年仅完成了形态学的研究,出版了《鲤鱼解剖》专著,完成了《鲤鱼组织》专著的手稿,发表近10篇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成为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秉志先生进行鲤鱼形态研究

培育栋梁,薪火相传

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秉志在所著“科学教师所宜注意者”一文中写下了对教师的要求。他认为:教师一定要勤学,不断更新知识,不能机械式地讲课,误人子弟;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不可有任何恶习,否则将使学生受其毒害;教师一定要安心于本职工作,不能以教书为暂时的阶石,想在学校之外谋得升官发财之机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在教室见面而已,教师不能下了课就和学生毫无接触,而应在各方面关心指导学生,使他们受到老师的熏陶。

在秉志晚年主持的实验形态研究室里,青年人居多。他常教导青年对待工作必须具备“五心”:决心、信心、恒心、耐心、细心。必须要有不怕困难、不怕麻烦、不怕失败的“三不怕”精神。

他反复强调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为

“公、忠、信、勤、久”

五字。他把五字展开了细细地跟青年人讲:“公”即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忠”即忠于所事。对所从事的科学事业要毫不动摇,要死心塌地,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科学之真理,要以最忠诚之精神,努力追求,否则毫无所成。“信”即信实不欺。科学工作丝毫不能有虚伪矫饰,研究结果,是即是,非即非,绝对不能说谎,自欺欺人。“勤”即勤苦奋励。研究科学必须勤勉努力,勤奋不息,千万不能偷懒,贪图轻松安逸,科学之真理,绝不可能偶然侥幸而获得。“久”即持久不懈。凡事皆贵有恒,科学尤贵有持久之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必终身坚持不懈,极端有恒,方能有所成就。

晚年的秉志感慨,“每一专家,对于后进,当有同情心,当有扶助之热忱,当负引导之责任。”

秉志查阅文献

业广惟勤,省身自勉

回顾秉志的一生,他参与发起了我国最早的民办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刊行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科学》杂志,创办了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生物系和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是中国动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

秉志先生长期随身携带的一张卡片

记载着他做人做事的准则

然而这一位被称为中国动物学“开山大师”的人,衣袋里的皮夹中长期装着一张写满72个字的小卡片。卡片右侧写着“工作六律”:“身体强健、心境干净、实验谨慎、观察深入、参考广博、手术精练。”下首为“努力努力、勿懈勿懈。”卡片的左侧写着“日省六则”:“心术忠厚、度量宽宏、思想纯正、眼光远大、性情平和、品格清高”。下首为“切记切记、勿违勿违”。

“工作六律”“日省六则”

的卡片伴随了秉志老先生开创和发展我国生物学事业的一生。

「READING」

部分文字与图片选自

【1】南京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2022.南京农业大学人物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