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肾病(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然而,在存在肾脏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非所有肾脏病变都由DKD引起——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罹患单纯的非糖尿病肾病(NDKD),也可能出现NDKD与DKD叠加的混合性肾脏病变
糖尿病肾病(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全球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然而,在存在肾脏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中,并非所有肾脏病变都由DKD引起——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罹患单纯的非糖尿病肾病(NDKD),也可能出现NDKD与DKD叠加的混合性肾脏病变。因此,当长期糖尿病患者出现特定临床指征(如快速进展性肾衰竭、尿蛋白检测结果明显失衡、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时,不能仅凭糖尿病病史就判定肾脏病变为DKD,而需通过肾活检这一关键手段明确诊断,以排除NDKD的可能性。本文呈现了5 例具有非典型临床表现的NDKD病例的诊断过程:这些患者最初因糖尿病背景易被怀疑为DKD,但经肾活检明确NDKD诊断后,临床团队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最终成功帮助患者实现了肾脏功能的缓解,验证了精准诊断对治疗决策及预后的重要意义。
病例1
50岁女性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快速进展性肾衰竭(RPRF)样症状。尿液检查显示存在红细胞管型;尿液干化学法检测蛋白质呈1+阳性,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7.7g/d,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表1)。
表1 病例简介
光镜检查可见偶发肾小管管型,该管型过碘酸-希夫染色呈弱阳性(图1a),马松三色染色呈嗜品红性(图1a),六胺银染色呈非嗜银性,且可见明显断裂面;刚果红染色结果无诊断意义。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κ轻链在肾小管管型中呈1+阳性(图1b),λ轻链在肾小管管型中呈3+阳性(图1c),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均为阴性。结合光镜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λ轻链限制性管型肾病(LCCN),此诊断经血清蛋白电泳(SPEP)及血清游离轻链比值(sFLC ratio)检测进一步证实。
图1 肾活检结果
(a-c)λ 轻链限制性轻链管型肾病(LCCN):
(a)过碘酸 - 希夫染色(PAS),放大 100 倍:可见弱阳性断裂管型;插图为马松三色染色(MT),放大 400 倍:可见嗜品红性断裂管型;
(b)直接免疫荧光(DIF):κ 轻链在肾小管管型中呈 1 + 阳性;
病例2
61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全身性水肿,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4.736g/d。该患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史(表2)。
表2 病例简介
光镜检查显示肾小球呈非增生性形态;六胺银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性全层均匀增厚,并伴有钉突及筛孔样改变(图2d)。血管可见动脉硬化及小动脉玻璃样变。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G(IgG)在毛细血管壁呈2+细颗粒状沉积(图2e),κ轻链在毛细血管壁呈3+细颗粒状沉积,λ轻链在毛细血管壁呈2+细颗粒状沉积;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及补体C1q均为阴性。结合光镜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该患者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基础上合并原发性膜性肾病(PMN),血清磷脂酶A2受体(PLA2R)水平升高进一步证实了此诊断。
图2 肾活检结果
(d-e)膜性肾病
(d)六胺银染色(JMS),放大 400 倍:肾小球基底膜(GBM)可见钉突及筛孔样改变;
(e)直接免疫荧光(DIF):免疫球蛋白 G(IgG)在毛细血管壁呈 2 + 细颗粒状沉积。
病例3
52岁男性糖尿病患者,以血尿及血清肌酐升高(6.2mg/dl)为主要表现,症状类似快速进展性肾衰竭。患者存在亚肾病范围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1.9g/d)。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 ANCA)滴度显著升高(145RU/ml)(表3)。
表3 病例简介
光镜检查共观察12个肾小球:其中5个肾小球呈全球性硬化,6个肾小球可见新月体形成,且该6个新月体中4个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2个为细胞性新月体(图3f);肾小球袢基底呈非增生性形态。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结合光镜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少免疫复合物型MPO ANCA阳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血清抗肾小球基底膜(抗-GBM)抗体水平阴性进一步证实了此诊断。
图3 肾活检结果
(f)六胺银染色(JMS),放大 400 倍:少免疫复合物型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 ANCA)阳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中的纤维细胞性新月体。
病例4
6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表现为肾炎-肾病综合征样症状,血清肌酐为3.1mg/dl,且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PO ANCA)滴度显著升高(120RU/ml)(表4)。
表4 病例简介
光镜检查共观察33个肾小球:其中14个呈全球性硬化,部分硬化肾小球疑似为新月体病变的后遗症。六胺银染色可见肾小球基底膜(GBM)均匀增厚,并伴有钉突及筛孔样改变(图4d)。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G(IgG)在毛细血管壁呈2+细颗粒状沉积(图4e),免疫球蛋白A(IgA)在毛细血管壁呈1+细颗粒状沉积,κ轻链在毛细血管壁呈2+细颗粒状沉积,λ轻链在毛细血管壁呈2+细颗粒状沉积;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及补体C1q均为阴性。结合光镜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患者最终被诊断为原发性膜性肾病,血清磷脂酶A2受体(PLA2R)水平升高进一步证实了此诊断。
图4 肾活检结果
(d-e)膜性肾病:
(d)六胺银染色(JMS),放大 400 倍:肾小球基底膜(GBM)可见钉突及筛孔样改变;
(e)直接免疫荧光(DIF):免疫球蛋白 G(IgG)在毛细血管壁呈 2 + 细颗粒状沉积。
病例5
54岁女性患者,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近6个月来逐渐出现全身性水肿。尿液干化学法检测蛋白质呈2+阳性,而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达8.8g/d,二者数值存在明显失衡(表5)。
表5 肾活检结果
光镜检查共观察24个肾小球,其中17个呈全球性硬化;在存活的肾小球中,可见嗜酸性无细胞均质结节形成,该结节过碘酸-希夫染色呈阳性(图5a)、马松三色染色呈嗜双色性(图5b)、六胺银染色呈嗜银性(图5c)。血管可见小动脉玻璃样变,同时伴有动脉硬化及动脉中膜增厚。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G(IgG)沿肾小球基底膜(GBM)及肾小管基底膜(TBM)呈线性阳性(图5d);κ轻链在肾小球、肾小管及血管中呈3+模糊阳性(图5e);λ轻链呈阴性(图5f);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c及补体C1q均为阴性。结合光镜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基础上合并κ轻链限制性轻链沉积病(LCDD),此诊断经血清蛋白电泳及血清游离轻链比值检测进一步证实;刚果红染色结果为阴性,最终明确了该诊断。
图5 肾活检结果
(a-f)糖尿病肾病(DKD)基础上的κ轻链限制性轻链沉积病(LCDD):
(a)过碘酸-希夫染色(PAS),放大400倍:可见系膜基质增生伴结节形成,染色呈阳性;
(b)马松三色染色(MT),放大400倍:系膜基质增生伴结节形成,染色呈嗜双色性;
(c)六胺银染色(JMS),放大400倍:系膜基质增生伴结节形成,染色呈嗜银性;
(d)直接免疫荧光(DIF):免疫球蛋白G(IgG)沿肾小球基底膜(GBM)及肾小管基底膜(TBM)呈线性阳性;
(e)直接免疫荧光(DIF):κ轻链在肾小球、肾小管及血管中呈3+模糊阳性;
(f)直接免疫荧光(DIF):λ轻链呈阴性。
病例讨论
对于存在肾功能损害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糖尿病患者,肾活检是排除非糖尿病肾病的必要手段之一,正如本研究中的5例患者所示,其不典型表现包括:
1.类似快速进展性肾衰竭的症状;
2.尿干化学法蛋白检测结果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不相符;
3.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滴度升高。
现有研究表明,其他可用于排除NDKD的临床预测指标包括: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但存在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急性起病、难治性高血压、无论是否存在基础慢性肾脏病均出现肾功能快速恶化,或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此类患者可能为单纯性NDKD(病例1、3、4),也可能是在DKD基础上合并NDKD(病例2、5)。本研究上述病例中观察到的NDKD类型包括原发性膜性肾病、轻链管型肾病、轻链沉积病以及局灶性新月体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类似研究显示,DKD患者中常见的NDKD类型包括:膜性肾病、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淀粉样变性、血栓性微血管病、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损伤、少免疫复合物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管型肾病、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及高血压肾硬化症。
因此,对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NDKD诊断的多样性会改变其治疗方案。由此可见,对此类患者实施肾活检有助于实现早期准确诊断,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
参考文献:
Sarwala SP, Karmakar S, Basu K, Bhattacharya K. Case series of 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 masked by clinical diabetes: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Indian J Pathol Microbiol. 2025 Aug 14. doi: 10.4103/ijpm.ijpm_56_25.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
来源:医脉通肾内频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