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20:17 1

摘要:1.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曾多次出土胎质细腻、黑光发亮、造型美观、薄如蛋壳的陶杯,但仅出土于较大型墓中,且出土数量少。据此可知,当时

2026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9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曾多次出土胎质细腻、黑光发亮、造型美观、薄如蛋壳的陶杯,但仅出土于较大型墓中,且出土数量少。据此可知,当时

A.陶器成为日常实用物品 B.民营手工业的技艺高超

C.国家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D.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现象

2.荀子指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由此可见,荀子

A.批判继承了墨家思想 B.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C.强调治国方略的多元 D.明确统一是大势所趋

3.下表是有关渤海王遣使入唐朝贡统计。表中所示事件

姓名在位时间朝贡次数(次)大祚荣698—719年8大武艺719—738年34大钦茂738—793年52大嵩璘793—809年10大元瑜809—812年3大言义812—818年14大仁秀818—830年16

A.完成了渤海的汉化进程 B.主导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C.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融合

4.宋代,屋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宋徽宗时期,颁布《方田令》规定:“诸州县寨镇内屋税,据紧慢十等均定,并作见钱”,还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宋代

A.百姓赋税负担日益加重 B.社会财富分配趋于合理

C.城市土地经济价值提升 D.政府财政压力有了缓解

5.司法审判中的错误在清代被归类为“公罪”,即职务上的非故意过失。据《大清会典》记载,乾隆二十年(1755年)议准:“以上承问失入各官,不论已决未决,例应降调者。任内虽有加级纪录,俱不准抵销。”这一规定体现了清代

A.强调官员责任不可减免 B.灵活实行以功抵过制度

C.注意保障司法程序公正 D.区分对待不同性质案件

6.下图是1871—1893年中国年平均进出口额的情况(单位:亿元)。据此可推知,中国

A.对外贸易顺差渐趋扩大 B.与世界市场联系不断加深

C.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关税 D.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繁荣

7.下表是近代中国有关图书馆的政府条文演变。这反映了

1910年学部公布的《图书馆通行章程》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1915年教育部颁布的《通俗图书馆规程》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1941年教育部公布的《普及全国图书教育办法》各级学校及各机关团体附设之图书馆应一律开放,供民众阅览,开放办法另订之

A.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强化 B.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C.文化普及化的发展趋势 D.国民文化素质大大提升

8.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控制的城市部分是抗战时日军占领区,部分是解放的国统区城市。如张家口是解放较早的城市,解放后半年左右,中共就处理和清扫了日军残余的垃圾、重建牲畜屠宰场、改造了新建医疗机构等。这可用于印证中共

A.积极清除敌伪势力 B.重视发挥群众力量

C.军事接管重要城市 D.注重城市卫生整治

9.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根据“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原则,调配大量优秀干部转入工业建设领域,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保证党的工业干部队伍配备;要求既要团结、改造原有的技术人员,更要大量培养新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这一决定

A.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全面展开 B.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C.突破了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D.提升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10.1979年,中宣部发布《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首次认可媒介刊载商业广告的合理性;1982年,国务院颁布《广告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为广播电视的广告业务提供合法化依据。这些举措

A.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 B.结束了计划管理的传媒模式

C.满足了国内人民的消费需求 D.打开了国内广告现代化大门

11.在古代埃及,法老将土地赐给神庙,又吸引当地官员和精英参与到神庙地产的管理、收税、分配等流程中。有文献记载:“法老在孟菲斯附近建立了新神庙,并从孟菲斯贵族的后代中委任先知和祭司。”古埃及的这一做法

A.促进埃及各地宗教信仰统一 B.意在赋予王权神秘色彩

C.增强了地方贵族的经济实力 D.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12.法国学者埃德蒙·波尼翁指出:公元1000年时的西方社会,“所有对日常生活来说所必需的东西有:食品、服装、日用品和建筑材料。这些都是就地取材生产和制造的”,“领地及其财产可以供领主吃饭、穿衣、住房、装备,无论是世俗领主还是教士领主”。其意在强调当时西方社会

A.农奴制趋于瓦解 B.手工业的专业化

C.商业活动不发达 D.市民生活的贫困

13.下表是16—18世纪欧洲国家科学家的数量(单位:人)。这表明

时间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其他总数16世纪76(30%)33(13%)49(19%)22(9%)7(3%)10(4%)56(22%)25317世纪62(18%)95(27%)43(12%)95(27%)27(8%)13(4%)12(4%)34718世纪48(7%)197(31%)99(15%)167(26%)14(2%)30(5%)87(14%)642

A.社会变革驱动科学事业发展 B.文艺复兴阻碍了意大利发展

C.法国启蒙运动成就领先世界 D.欧洲科学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14.1900年,德国驻墨西哥大使在一份奏章中提出,德国昔日在拉丁美洲获得一块殖民地,其价值比夺得整个非洲更大。德皇对此批语:“正确,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在该地区取得‘最高权力’的原因所在。”这反映出德国

A.致力于与英国开展殖民争夺 B.企图遏制美国在拉美的扩张

C.转变了国家对外战略的重点 D.支持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15.1922年10月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土地法典》规定: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是无限期的;国家为公共目的收回土地需补偿,明确占用农民土地的补偿方式,还重申土地上的建筑物、作物等为农民不可剥夺的个人财产。这一规定

A.使农民利益有了法制保障 B.废除了苏俄的土地国有制

C.适应了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职能

16.1961年,肯尼迪政府启动“非洲学生项目”,鼓励非洲年轻人到美国大学接受教育,并为其提供奖学金;1963年开展“东非培训项目”,并分别在坦桑尼亚与赞比亚建立国家教育中心和国际学院。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

A.促进非洲教育与文化发展 B.推动美国与非洲文化交流

C.与苏联争夺外部战略空间 D.扩大美国经济文化影响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明王朝建立之初,金陵是明王朝的统治中心,也是漕粮的消费中心。输入南京的漕粮,主要通过江运与河运输送。江西、湖广等地的粮谷,循江而至;东南沿海地区的粮谷,或溯江而上,或由江南运河运抵;凤阳、泗州的粮谷由淮而运;河南、山东的粮谷经黄而至。正如《明史》记载:“太祖都金陵,四方贡赋,由江以达京师,道近而易。”永乐元年(1403年),随着北京政治地位的上升,对江南漕粮的需求日益增长。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开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大运河整理“工成”,“自是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运船之数,永乐至景泰,大小无定,为数至多。天顺(1457—1464年)以后,定船万一千七百七十,官军十二万人”。为保持运船的良好技术状态,实行“三年小修,六年大修,十年更造”的制度,于是每年为漕运一项,即应造船1177艘之多。与宋元相比,明代船舶技术较前代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席龙飞、杨焙、唐锡仁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漕运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发展漕运的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人民日报》报道美国的文章主要分为三类:积极报道,即赞赏美国或维护美国立场的报道;消极报道,即揭露美国的阴暗面,对美国进行批判的报道;中性报道,即没有明显倾向的报道。

1960年、1975年、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统计(单位:篇)

时间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报道类型积极 报道消极 报道中性 报道积极 报道消极 报道中性 报道积极 报道消极 报道中性 报道政府报道(中美关系、国内政治和政策等)02548251103329136经济报道(中美经贸关系、私营企业、消费者、劳工等)031803006840科技报道(计算机、通信、医学卫生等)0100006137通俗报道(娱乐、文化、艺术、人情等)0100006411

——摘编自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人民日报》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变化趋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在研究中美关系中的史料价值。(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化中后期,英国人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进行了许多尝试。英国国教会枚师琼斯发起的“流动学校运动”、教育家贝尔和兰开斯转创立的导生制学校、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开办的未成年人学校以及后来的“幼稚园运动”等是其中的代表。到19世纪20年代,乡村学校或由教区资助,或靠认捐维持,大多隶属于英国国教会,规模不大。19世纪中后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社会骚动让当局感到担忧。为此,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包括乡村教育在内的初等教育的发展。到1900年,英格兰5~12岁儿童的入学率已达80%。

——摘编自付有强《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材料二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广大乡村仍只有传统私塾。从1901年到1909年,据现有资料表明,只有为农民开办的几个夜课班。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将教育活动中心争先恐后地由城市转移到农村,致力于乡村教育,创办试验区。他们进行的乡村改进或“乡村建设”试验,是关系到中国当时占人口80%的农民教育以及中国当时能否通过“政教合一”而走向富强的大事,但只能是一次具有爱国心愿的改良主义行动而已。

——摘编自王炳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思想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中英两国乡村教育的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明近代中英两国乡村教育产生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贸易战是国际经济博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下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贸易冲突案例及结果。

一、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1806—1814年):反法同盟形成,英国通过走私维持贸易,最终拿破仑战败。

二、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战(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加剧,成为二战爆发的经济诱因之一。

三、欧美香蕉战(1993—2009年):WTO裁定欧盟违规,双方历时16年达成妥协。

四、中美贸易战(2018—2020年):全球供应链重组,WTO改革呼声高涨。

从材料中选取任一贸易战,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得出结论。(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结论合理)

2026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DCABCDBA题号111213141516



答案DCABA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或政府重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海运风险(如倭寇侵扰)与成本问题;大运河的修整;造船技术的进步(或实行船舶维护制度)。(8分,言之成理即可)

(2)作用:有利于保障京师物资供应,巩固了北方政治中心地位;促进南北物资流通、人口流动以及运河沿线城市的商业繁荣;推动造船技术革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6分,言之成理即可)

18.【答案】

(1)趋势:中性与积极报道数量不断增加,消极报道数量不断减少;报道领域从政治、经济扩展到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经济报道在1985年数量增加,且以中性报道为主;科技报道与通俗报道从涉及较少到1985年数量可观。(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史料价值:《人民日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其报道是重要的一手资料,可信度高;从1960—1985年,《人民日报》对美国的中性报道与积极报道的数量不断增加,消极报道的数量不断减少,可用于研究中美两国的关系由敌对到缓和,再到建交的基本历程;1985年经济报道的数量增加,且以中性报道为主,可用于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打破计划经济的模式,试图借鉴市场要素搞活经济的基本情况;1985年科技报道与通俗报道数量的增加,可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后,中美科技交流与民间交往,中国对美国科技与社会的关注。(6分,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

(1)差异:背景不同,英国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中国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目标不同,英国服务于工业化与社会治理,中国兼具救亡图存与传统延续的双重目标;国家角色不同,英国政府主导性逐渐增强,中国政府参与程度低。(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英国,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支撑,促进城乡经济联动;促进教育公平,奠定全民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国,推动了乡村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乡村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为农村改革提供实践经验;为后世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8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

示例一:

论题:贸易战影响国家发展走向。

论述:拿破仑在位时期,法国与当时的海洋霸主英国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对英国发动了贸易战——“大陆封锁”,规定法国人以及受他控制的欧洲大陆国家都不得同英国进行贸易,这一做法虽然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是给法国带来的损害更大,切断了法国正常的跨国经济联系,影响了经济发展,使法兰西第一帝国很快走向覆灭。

结论:经济封锁若违背市场规律和各国利益,仅靠军事或政治强制手段是难以维持的。(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贸易战推动国际秩序的变化。

论述:1930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签署《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提高关税的举措令其他国家出口美国的商品滞销,各国纷纷采取报复性关税以保护本国利益,一场全球贸易战拉开帷幕。这使得国际经济合作机制失效,全球经济陷入“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经济衰退引起社会动荡,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德、日两国在经济困境中走上极端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道路,为二战的爆发提供了土壤。

结论:一国试图通过牺牲他国利益获利时,最终只会摧毁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信任基础,甚至引发政治与安全领域的连锁危机。(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三:

论题:应对贸易战需强化国际调节机制。

论述:欧美香蕉战是1993—2009年欧美关于香蕉进口配额和关税等问题的贸易争端,WTO为解决争端提供了规则依据,在其持续斡旋下,历经多年僵持,最终结束了这场长期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全球贸易秩序的相对稳定,但香蕉战解决时间过长也暴露了WTO争端解决机制在执行等环节的不足。

结论:国际社会需要不断完善争端解决机制,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和权威性以确保机制能够有效应对各种贸易争端。(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来源:柳青河北66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