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到唐朝的政治角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08:00 2

摘要:关于唐代,陈寅恪先生认为:“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此种宏通视野,能让历史研究具有穿透性、启发性。作为史学大家,黄永年先生在著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中,继承了陈先生的治学思路,更兼具对话

▌赵慕宇

关于唐代,陈寅恪先生认为:“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此种宏通视野,能让历史研究具有穿透性、启发性。作为史学大家,黄永年先生在著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中,继承了陈先生的治学思路,更兼具对话意识,敢于对已有的史学观点进行商榷乃至推翻,颇有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风范。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黄永年 陕西人民出版社

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概念由陈寅恪提出,指的是以宇文泰为首的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组成的政治集团,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唐代。黄永年认为,当时中国三分,西魏占有关陇、东魏占有山东、梁陈占有江左,其中,山东、江左的人才看不起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关陇,不愿意为其所用。

但是,西魏落后在哪里呢?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领主社会,文武合一,其后形成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唐宋以降,中国社会则是封建地主制,代表着更先进的发展方向。关陇集团具有显著的封建领主制特征,包括但不限于当权者文武合一的倾向,以及宇文泰等人在战争胜利后居然把众多士、民没为奴婢的举动。此外,六镇起义以来,尔朱荣的大量部队都由东魏高欢继承,高氏建构政权、团结河北势力时,已有文武分途的倾向;而关陇集团不可避免地与氐、羌、山胡融合,增加己身实力,但也进一步拉低政治制度水准。

所以,在黄永年看来,关陇集团的胜利,恰恰不是因为更先进的制度,而是更加原始制度下所产生的战斗力,最终消灭北齐、南朝。

关陇集团的巅峰期是剿灭南朝,自此之后,这一集团的光谱逐渐变化。“文武合一”是该集团的核心特征,自隋代而来的核心当权者——四贵、五贵、七贵,籍贯为关陇者、文武合一者都越来越少,所谓的“关中本位政策”,最迟在隋炀帝杨广手里已不复执行,杨氏对山东、江左人才的接纳,既出于自己的偏好,也符合构建统一政权的趋势。

唐初跟随秦王李世民打天下的班底,以凌烟阁功臣名单和宰相名单最具代表性,如果统计这些人的籍贯出身与文武合一情况,会发现四十三人中只有八人是标准意义上的关陇集团。李世民大量吸纳的山东豪杰,过往观点认为是他增加政治实力、团结各方力量的行为,实际上,这种动向也意味着所谓“关中本位”在唐初的消失。

关陇集团的趋势其实符合历史规律——哪怕后进者通过武力征服了先进者,也总是要效仿和学习先进者,或多或少改造自身。

藉由宇文泰、杨坚、李渊等政治集团的演进,玄武门之变亦有更多启发。门阀制度确立以来,太子和诸王都有可能形成政治小集团,正如黄永年所说:“太子可以有东宫的官属和兵甲,等于在京城里酝酿着一个小朝廷,诸王开府征镇,更易于集结地方势力及某些军事力量作为凭借,而都以取得最高权力登上帝位为其同共争夺的标的。”

李世民在建国时期,战功卓著,平定山东的战役中,不仅将精兵良将纳入麾下,而且吸纳大量山东文士作为智囊,秦王的势力与日俱增。面对秦府扩张,李建成、李元吉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一样结党营私,扩充东宫、齐府的实力,比如魏徵早年间便效命于李建成。

玄武门之谋的达成,固然有李世民权势使然,但仍不免是一次力穷气索的冒险尝试——在此之前,李渊更倾向于李建成,玄武门的禁军也并未被完全收买。李渊当时在南北海池,李建成、李元吉前去会见,通过玄武门是最佳途径,而且李氏父子多年来都习惯“乘马携弓刀杂用之物”出入大内,所以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准备发动政变时,禁军视若平常,最终促成宫廷血腥政变的发生。

随唐太宗征战的昭陵六骏石刻拓片,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从八柱国到节度使

西魏研究绕不过去的议题是“八柱国”与“府兵制”,该制度被认为是使西魏强盛的关键。黄永年首先认为,西魏军事上的八柱国制度,不是以鲜卑旧俗而设立(陈寅恪观点);其次,也不是宇文泰意欲压倒同辈、集中权力,宇文氏在大统元年(535)就已经成为实际的领袖。所以,八柱国制度主要为扩军和整训而设立。

西魏起家有不满万的精兵,在沙苑、潼关两场大战中,宇文泰凭借他们获得胜利,然而,扩充部队仍是当务之急。宇文泰将军队整训的任务和权力下发给李弼等亲信,使练兵能够快速完成。细察之,各位柱国将军的任命时间并不一致,而是逐步扩充,此外,宇文氏恢复了胡姓和赐姓,企图让军队的凝聚力更强。而柱国将军下的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军,也是辅助其整兵备战的手段。最终在与东魏的屡次战争中,西魏军队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明显改观。

府兵制所招募的士兵来自农民,但不是兵农合一。征兵和募兵的优劣,自然是中国历史上反复交织的难题,其核心逻辑是——职业士兵战斗力强、花费高;兼职当兵战斗力弱,花费低,选择哪种制度取决于当时历史的情势。比如宇文泰在东、西对抗之时,专注军队提升实力,全国经济予以供养,乃是合理举措。而到隋文帝杨坚时,他让府兵获得土地,自己养活自己,不再依靠财政,长此以往,士兵和农民的身份界限便模糊不清。杨广其后征辽东,府兵已不堪用,不得不组建新军。

纵贯来看,敌情或至少是假想敌,极易衍生出战斗力强的部队和全新制度,比如唐朝的节度使。安禄山所在的幽州,自唐代开始,就与奚、契丹斗争。节度使的设立,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把原来的行军总管权力移交给边防军事长官,出现权力集中的节度使;第二步是节度使所管的地区扩大至整个“道”或是地区,财政权同属于原本是军事长官的节度使。

从兵源讲,该地区的农民承担着租庸调的赋税,为减少财政影响,节度使便在不承担赋税的人群中招募士兵。从统帅看,高门贵族往往在朝廷中有更好出路,不愿意长期到边疆充当节度使,寒族蕃人要博取功名,自然愿意拼杀,遂强化边军“善战有勇”的面貌。从战绩看,河北地区节度使卓有成绩,仅通过对地区资源的调动,一度扭转了被动防御的姿态,北方民族的南侵得以有效控制。

不过长此以往,“朝廷势弱”“边陲势强”,玄宗并非没有察觉,而是积重难返,他能做的只是设法更换节度使,以预防某人做大,但这终究是缓兵之计。黄永年借鉴《通典》的观点认为:安史之乱时,兵力在五万以上的大镇有五个,安禄山所统率的范阳、平卢、河东,哥舒翰所率领的河西、陇右,皆属此列,“东北三师”“西方二师”作为自成体系的军事集团,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任何一方都不甘于下风;加之安、哥二人的个人矛盾,争斗也便有迹可循。

李武政权

黄永年所提出的“李武政权”概念,实则是把高宗、武后以来的政治同盟,予以连续性考察,即一个“以李氏居虚名、以武氏掌实权的畸形政权”如何运作。

高宗李治的嗣位得力于长孙无忌,此前李泰、李承乾的相继退出,最终使年幼的李治掌握权力。李治从永徽六年(655)开始,花费四年时间将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政治势力清除,一方面,长孙氏等没有一个可供另外拥立的皇室成员;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掌握军权,在整个过程中,李治乾纲独断,很有政治手腕。关于武则天,《旧唐书》说“素多智计,兼涉文史”,于是“高宗既因政治原因要废王皇后,最合适的递补者当然是这个政治贤内助武昭仪。”黄永年认为,自从诛灭上官仪之后,武后参与朝政,二圣并存的局面,已经说明武后掌握大权。

武则天当政后,认为武氏家族的人应掌实权,所以她所封的武氏诸王都另有官职,尤以魏王武乘嗣、梁王武三思最为显要。此外,武后有意识将李、武两家血缘进行融合,因此缔结了大量的政治联姻,这正是她所希望达到的局面。

其后,武则天信任的张易之、张宗昌兄弟,逐渐在李武政权之外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势力,武三思等人在武则天的指示下,也曾对张氏兄弟抱以谄媚姿态,但二张势力壮大后,就不免发生矛盾。在神龙元年(705)的军事政变中,剪除二张成为李武政权的共同利益,于是二张被除的结局自可预料。

中宗李显继位之时,武氏权臣依然掌握大权,李显对于这种情况采取接受态度。然而,李家势力中,开始有去掉武氏、让李氏独家掌控的行动——神龙三年(707),李重俊发动政变,袭杀武氏政权的代表武三思、武崇训,并且自己也在政变中身亡。这次袭击客观上削弱了武家势力,造成了韦后乘机扩充韦家权势。政变之前,韦后支持李显,政治身份同属于李武政权;政变之后,她不甘于此,准备效仿武则天,再次制造“二圣临朝”的状态。

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后来的玄宗李隆基,在景龙四年(710)和先天二年(713)先后发动两次政变。他先是利用禁军杀死韦后、安乐公主(韦后女、武崇训妻)等人,使其父李旦继位;再则杀死太平公主(李旦妹、李隆基姑、武攸暨妻),最终获得全部政权。

李隆基在夺权过程中,展现出纵横捭阖的智慧。他先拉拢太平公主,一起针对飞扬跋扈的安乐公主进行打击,两位公主都能代表李武政权的利益,也都有条件掌握最高政权,因此在政治序列中势必存在冲突。睿宗即位后,他与太平公主结为同盟,意欲继续保持在李武政权的位置,然而,李隆基没有俯首称臣,在太平公主野心膨胀,俨然就要成为下一个“韦后”时,李隆基通过军事行动彻底扑灭了李武集团的势头,自此由武则天开创的政治形态也宣告终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玄宗掌握权力后,自然对皇子、后妃有着异乎寻常的警惕,他将皇子王孙汇集于长安,统一供养和管理,对于自己喜爱的武惠妃、杨贵妃,都是给了皇后待遇而不得正位为皇后,不得不说,皆是防微杜渐的手段。其后,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实际上成为玄宗权力的延伸触角,也促成了后续的内、外朝矛盾。

斗争夺权的“紧张”还体现在玄宗一朝的宰相人选上,开元年间的宰相共计二十六人,最多者任满三年,少者只有几个月,即便如姚崇、宋璟、张九龄这样的名相,宰相生涯也极其短暂,究其原因,玄宗初立,各方势力竞相角逐,他也年富力强,有过问政局的心力,依然实践着制衡各方的帝王心术,不过,他对退位宰相的待遇普遍较好,多以高官厚禄安抚。后期,他任命李林甫主理政治长达十八年,也是由于渐入老年,赋税户口趋于稳定,不再有更多精力处理朝政。换言之,当年他对皇亲国戚的警惕,业已消失殆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