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百废待兴、除旧布新之际,刚住进北京中南海没多久的毛泽东主席,收到了毛岸英的亲表舅,即杨开慧烈士的亲表弟向立三,从千里之外发来的一封书信。
众所周知,作为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苦难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外祖家度过的。
其时,毛岸英的外祖父杨昌济先生仙逝已久,家中孤儿寡母的日子无以为继是常事。
所幸外祖母向氏娘家望族多人,众亲戚与毛岸英兄弟感情甚深,时有接济。
尤其是其母杨开慧牺牲前后,向家尽其所能,为毛岸英及其外婆提供了大量帮助……
1949年,历尽千难万险的中国共产党问鼎天下,建立新中国。
正值百废待兴、除旧布新之际,刚住进北京中南海没多久的毛泽东主席,收到了毛岸英的亲表舅,即杨开慧烈士的亲表弟向立三,从千里之外发来的一封书信。
来信的中心内容就是希望“给予照顾”,并转达毛岸英的亲舅舅杨开智的愿望——或者能到京城来工作,或者能在湖南长沙做厅长方面位置的工作。
毛泽东主席
也许在向立三以及杨开智先生心目中,凭自己与领袖得天独厚的特殊关系,这点要求得以满足是顺理成章的。
只可惜,毛泽东不是这样想的。
这位重情重义而又大公无私的人民领袖,在处理个人感情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关系方面,早已为党的各级干部,更为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亲人,定下了三条雷打不动的规范性原则。
这就是后来被某位哲人高度概括成三句话的“毛泽东家风三原则”:
“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阅过来信后极为不满的毛泽东,随即给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王首道发去了电报:
“杨开智等不要来京,在湘按其能力分配适当工作。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
毛泽东电文
其老母如有困难,可给若干帮助。同时电文转送杨开智。”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亲自给内兄杨开智本人发去了一封家书性质的电报:
“杨开智先生,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
两封电报共合一百来字,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字:“不!”
毫无疑问,毛泽东主席这种并不局限于这一件事的,公而忘私的标杆式鲜明态度,非常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儿子毛岸英。
这一点从毛岸英10月24日给其表舅向立三发出的,同样性质的一封回信中可见一斑。
在这封鲜为人知的家书里,他写下了大段情真意切中透着掷地有声的文字:
毛泽东家风三原则
“来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长沙有厅长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惭愧。
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的了,而尤以为通过我父亲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
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是由于此:
皇亲国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民已经获得根本的胜利。而对于这一层,舅父恐怕还没有觉悟。望他能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的中国工作下去。
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而不可个别解决;大众的利益应该首先顾及,放在第一位。
……
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而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
毛岸英手迹
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戚在内。
当然,对于自己的近亲戚,对于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层特别感情的,一种与血统、家族有关的人的深厚感情的。
这种特别的感情共产党不仅不否认,而且加以巩固,并努力于倡导它走向正确的与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于人民的途径。
但如果这种特别感情超出了私人范围并与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共产党是坚决站在后者方面的,即‘大义灭亲’亦在所不惜。
我爱我的外祖母,我对她有深厚的描写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许现在在骂我“不孝”,骂我不照顾杨家,不照顾向家。
我得忍受这种骂,我不会也决不能违背原则做事。
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的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
毛岸英手迹
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的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
……
关于怃恤烈士家属问题,你的信已收到了,事情已转到组织部办理,但你要有精神准备:一下子很快是办不了的,干部少事情多,湖南又才解放,恐怕会拖一下。
请你记住我父亲某次对亲戚说的话:‘生活问题要整个解决,不可个别解决’……意思是说应于广大的贫苦大众一样地来统一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在一定时侯应与千百万贫苦大众一样地来容忍一个时期,等待一个时期……”
不得不说,看完这些与“毛泽东家风三原则”高度一致的光辉词句,听到这种富有家国情怀、人民利益至上的肺腑之言,也就不难理解,贵为开国领袖之子,毛岸英为什么会甘心情愿地进厂当工人,下乡做农民!
也就不难理解,毛岸英为什么会毅然决然地冲上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前线,为祖国的自由独立奉献出自己年仅28岁的青春!
更不难理解,毛泽东时代为什么会几乎成为共性地出现那么多廉洁奉公、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党员干部,以至于风清气正成为那个火红的年代所特有的标签!
尤其不难理解,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毛泽东家风”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无比深远地影响着他的家人乃至全国人民!
毛泽东与毛岸英在一起
以至于说到这里本人又发冲动,再一次打破写文之常规,破例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毛泽东主席的孙媳妇刘滨女士饱含深情的一段讲述作为本文的结尾:
“爷爷的一生没有积蓄,没有任何的金银珠宝。
他的稿费上交给了国家;国内外友人赠给他的那些礼品上交给了国家。
记得在195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曾经把迄今为止唯一的,唐朝诗人李白的墨宝《上阳台帖》赠送给主席。
爷爷拿到以后特别喜欢,爱不释手。但是,很快他把这些都转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爷爷没有为我们后代留下一分的物质财富,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家风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毛泽东思想。
作为主席的后代,毛泽东的后代,我们要把这种良好的家风不仅在家庭中延续,更有责任在社会中弘扬……”
刘滨女士
来源:史海钩沉峥嵘岁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