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这次真的下血本了。从2022年开始,光是承诺投资额就超过2100亿美元,涵盖电池、光伏、风能、电动车和绿色氢能等核心领域。差不多相当于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整个欧洲的体量。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刚发布了一篇报告: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海外清洁技术制造业投资承诺超过2100亿美元,这相当于1.7万亿人民币砸向全球新能源项目。
特朗普急了,公开喊话欧美必须联手。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这次真的下血本了。从2022年开始,光是承诺投资额就超过2100亿美元,涵盖电池、光伏、风能、电动车和绿色氢能等核心领域。差不多相当于当年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整个欧洲的体量。
不过中国的打法完全不一样,美国当年靠送钱拉拢盟友,中国现在靠卖技术、建工厂、搞基建。在印尼,中国企业不光建镍矿加工厂,还配套建港口、变电站、员工宿舍。当地工人上午挖矿,下午进厂,晚上开着中国电动车回家,完整的产业生态就这么建起来了。
从投资热点看,各地各有侧重:印尼主打电池材料和太阳能产线,摩洛哥专注阴极材料和绿氢,海湾国家发展太阳能组件和电解槽。中国企业布局并非盲目,而是因地制宜、精准落子。
最让西方头疼的是速度。在摩洛哥电池厂项目,中方团队签约当天就拉来集装箱,里面装着生产线设备和三个月备件。当地政府原计划两年建成,中方说八个月就行,结果真提前完工,还顺手培训了两百名本地技术员。这种效率,让习惯了慢节奏的西方同行直接懵了。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海外扩张更是惊人。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规划产能100GWh,德国基地已经开始批量生产。比亚迪在巴西建立三座工厂组成的生产基地,包括零部件厂、锂加工厂和整车厂。这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链。
中创新航跑到葡萄牙建零碳电池工厂,规划产能15GWh。亿纬锂能更狠,同时在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匈牙利四地建厂,美国工厂专门供应北美商用车,匈牙利工厂给宝马供货。国轩高科的美国工厂规划产能40GWh,德国工厂首条产线已经投产。
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供应链网络。以前全球汽车厂商想买电池,基本只能找日韩企业。现在中国电池厂遍地开花,不光价格便宜,技术还在快速迭代。德国车企老板私下承认,换掉中国供应商?生产线得停半年,损失上百亿欧元。
在东南亚,中国光伏企业不光卖设备,还帮当地政府制定行业标准。文件里全是中文术语,检测设备也是中国产。想投标?先学中国标准。在拉美,中国电动车充电接口成了事实标准,本地车企不得不改设计适配。这种软实力渗透,比建十个工厂还管用。
特朗普在高尔夫球场开直播,语气像在下战书,说欧美必须联手,否则十年内新能源市场全是中国的。问题是,他喊破嗓子也改变不了一个现实:美国自己的新能源产业链支离破碎,电池依赖韩国,光伏板靠东南亚,稀土加工在中国。
欧洲更纠结,大众、宝马、奔驰都在中国设厂,利润占全球一半。欧盟要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等于逼着这些企业跟最大市场翻脸。德国总理府传出消息,默克尔时期的对华合作框架"依然有效"。法国财长在闭门会上说,与其跟中国对抗,不如赶紧买中国电池技术。
最打脸的是英国,刚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税,转头就批准了中国企业在伦敦建储能电站。日本更尴尬,嘴上喊着配合美国围堵,转身却偷偷跟中国企业签了锂矿加工协议。谁都明白,新能源是未来,谁不上车谁掉队。
美国商务部最近又把十几家中国新能源企业拉进黑名单,理由还是那句“威胁国家安全”。可一看名单,里面有做储能电池的,有搞智能电网的,甚至还有专门生产光伏支架的。
全球那么多国家都在用中国光伏产品,从来没人发现所谓“后门”。反倒是美国自己的监控软件,被曝出在盟友手机里暗藏监听,这才是真正的现行证据。
中国新能源出海的影响远超表面数字。在赞比亚,一个中国光伏电站项目让当地电价降了四成,医院和学校终于能24小时用电。在秘鲁,中国电动车厂落地后,出租车司机月收入翻倍,因为不用再花一半工资买汽油。这些故事,西方媒体从来不登。
美国过去靠控制石油定价权,绑定美元地位。现在新能源崛起,石油重要性下降,美元的锚点正在松动。非洲某国签完光伏大单,转头就用人民币买中国电动车。美元在这些地方,越来越不好使。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还有个特点:不碰政治,只谈生意。在巴基斯坦,中方工程师和当地工人一起过开斋节;在塞尔维亚,项目部食堂同时供应中餐和巴尔干烤肉。合同里不写"必须用中国工人",反而要求"本地员工占比不低于70%"。这种接地气的做法,让项目推进异常顺利。
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主要央国企在全球39个国家投资333个光伏和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40GW。巴西拥有132个中资风电、光伏机组,总装机量达18GW,成为中国海外新能源投资的最大目的地。
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能不能在新能源领域保持领先,而是西方能否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特朗普的"联手"呼吁在欧洲应者寥寥,不是因为欧洲人不想,而是因为现实太残酷。
当中国工程师连夜改装光伏支架应对沙尘暴,当中国电池厂八个月建成投产,当中国标准成为行业准则,西方发现自己不是在追赶,而是在被甩开。
这场新能源革命才刚刚开始,1.7万亿只是一个开头。中国企业正在用钞票和技术重新定义全球能源格局,而西方还在争论要不要上车。时间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报告:中企大幅增加海外清洁技术制造业投资,2022年以来承诺投资额超2100亿美元
镜泊观澜-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海外产能布局
财经新媒体-中国企业新能源海外投资现状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