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石景山区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聚焦破解当地蔬菜产业链条短、发展动力不足、品牌竞争力弱等发展瓶颈,以“产业集中、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思路,充分发挥北京资金、人才、市场三大优势,完善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链条;选派干部挂职、组织技术人员
摘要
北京石景山区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聚焦破解当地蔬菜产业链条短、发展动力不足、品牌竞争力弱等发展瓶颈,以“产业集中、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思路,充分发挥北京资金、人才、市场三大优势,完善蔬菜“生产—加工—流通”链条;选派干部挂职、组织技术人员驻点指导,培育本土人才;深入对接北京市场,销售农副产品超过百亿元。通过系列举措,助力县域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53万亩,带动7万余农牧民增收,蔬菜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正文
宁城县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会处,是农业大县,设施农业基础良好。宁城县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且拥有201.9万亩耕地,为蔬菜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和气候环境,有利于产出高品质蔬菜。然而,宁城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短板与挑战,如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本土农业技术人才短缺,科技支撑弱,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品牌影响力不足,对接外省市场渠道不够畅通,难以充分释放产业潜力。
2017年起,石景山区结对帮扶宁城县,针对宁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短板,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打造、产业升级、市场对接、品牌提升等多方面发力,为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瓶颈,助力宁城县形成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链条完善的蔬菜产业发展体系。
一、发挥资金优势,壮大产业规模,
全力推动农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
石景山区坚持将产业协作作为重中之重,邀请北京农业专家针对宁城县产业发展思路重新把脉问诊,结合当地设施农业发展早、基础好、规模大、群众认可度高的实际,助力推动设施农业集群式发展,县域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3万亩,年产蔬菜163万吨,覆盖16个镇乡街、203个行政村,从业人员7.3万户、17.5万人。
大城子镇万亩番茄产业园区
(二)加速产业集聚
石景山区聚焦支持宁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3.1亿元,实施蔬菜相关产业项目25个,建成设施蔬菜产业园14个,总面积达到4400亩,惠及全县脱贫人口达1020户、3150人。
京蒙协作资金的强力支持,为宁城县设施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设施农业面积连年稳居自治区第一。
(三)补齐补强产业链条
为帮助宁城县破解产业链条短、市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2020年-2022年,石景山区统筹市区资金5250万元,分别在汐子镇、大城子镇建成集分拣、加工、包装等于一体的蔬菜分拣车间;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齐家营子村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1处;引进农业领域北京龙头企业,帮助建设净菜加工厂。
齐家营子育苗场
2023年-2024年,又统筹市区资金2550万元,建设小城子镇果蔬冷链集配中心和果蔬交易中心。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建设,进一步补齐当地设施农业短板,为其抵御市场风险、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挥人才优势,强化科技引领,
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一)建立双向科技人才对口帮扶机制
石景山区先后选派18名领导干部赴宁城县挂职,组织19名专业技术人员不间断驻宁提供技术指导,同步接收宁城县115名产业带头人来京培训。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园艺学会等科研院校单位合作,先后聘请6位专家教授赴宁城县授课,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400余人次,夯实产业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石景山区25个部门赴实地调研对接,3个街道、2个部门、7个社区、32家企业、6家社会组织与宁城5个乡镇、37个村建立长期帮扶对子,提供常态化科技指导和服务。
石景山区协助宁城县分别在2016年、2017年举办首届中国·宁城设施农业(园艺)发展论坛和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名从事设施园艺教学、科研、推广的顶尖专家教授学者以及著名园艺生产加工销售企业负责人齐聚宁城,共同探讨设施农业(园艺)发展方向,并把许多好的经验带到宁城,这样的会议在县级城市召开,在全国还是第一次,为宁城设施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创新产业带动模式促增收
通过建立多方主体与群众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村群众深度嵌入产业链、融入产业发展。一是产业园区带动模式。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1.1亿元,流转土地3300亩,建成大城子镇番茄、大双庙镇黄瓜、汐子镇大樱桃等产业园12处,通过统分结合的方式(经营主体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农户分户经营),吸纳230户农户入园经营,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经营户通过入股分红、生产经营、入园务工,实现“足不出村获得三金”。
二是经营主体带动模式。鼓励丰码科技、绿发农业等2家龙头企业及立志果蔬等30个合作经济组织,通过订单生产保回收、就业务工促增收、入股分红得收益等方式,带动3300人实现人均增收3500多元。
三是集体经济带动模式。将投入产业园区或经营主体发展项目产生的村集体资产收益,用于为无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设置公益性岗位,带动783户2582人实现入股分红与岗位就业双增收。
(三)携手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石景山区主动作为,推动与宁城县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2021年,石景山区帮a助宁城县引进丰码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企业投资1000万元、宁城县配套投入4852万元,共同建成大城子镇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引入智能灌溉、环境监测等数字化管理系统,推动蔬菜产业智能化升级。
2022年,接续投入资金2400万元,其中京蒙协作资金400万元,推进500亩智慧农业三期工程建设,新建连栋薄膜温室300亩,实现园区农作物生长数据全过程监控。
同时,共建占地1000亩的京蒙协作食品加工产业园、标准化厂房22万平方米,帮助完善园区内道路照明、绿化等基础设施,已吸引北京千喜鹤、北京吉奥、天津食品集团、鲜尔康、爱牧科技等20个食品加工项目入驻。
三、发挥市场优势,提升品牌效益,
全面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农民获得感
(一)打响“宁城”牌
石景山区注重统筹协调,联合北京市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指导,编制了《宁城县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行动方案》,全力协助打造宁城县区域公共品牌。
持续推进宁城县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工作,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53个,成功推动宁城番茄、宁城黄瓜、宁城尖椒、宁城滑子菇等4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并推荐9家企业(合作社)60种产品入驻832平台销售,为当地农副产品拓宽市场渠道。
(二)守住“安全”牌
石景山区统筹京蒙协作资金130万元,为9个乡镇和11家合作社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着力补强宁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短板;推动宁城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共建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实验示范基地,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了当地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增强了宁城县农副产品进入市场的竞争力。
(三)用好“北京”牌
密切两地“兄弟”关系,坚持将北京市场优势与宁城县特色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搭建市场联动产销对接平台。一是推动“消费帮扶+文商旅体展”融合。邀请赤峰市、宁城县参加服贸会、京蒙集采推介会、北京世园会、种子大会等大型活动,对农副产品集中展示展销;积极组织在区企事业单位参加“赤峰好物进北京”等消费帮扶活动;每年结合石景山区节庆文商旅体科活动,组织宁城县相关企业在八大处公园、首钢园等重点景区宣传推介。
二是畅通销售渠道。石景山区积极牵线搭桥,协助宁城县与北京新发地、首农集团、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等大型批发市场、企业和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签订协议销售金额36.15亿元;推动石景山区“壹公里”“物美”等4家连锁超市与宁城县9家合作社签订5000万元购销合同,并支持设立宁城果蔬专区;同步开展宁城农副产品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尝试网红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530万元,用于物流补贴、设立专柜、展示展销,支持宁城县农副产品进京销售。通过不断开拓市场、疏通渠道,同步组织全区各级预算单位预留不低于30%的份额采购帮扶产品,累计帮助销售宁城县农副产品45亿元左右,惠及2000多名经营农户,人均增收500余元。
在京举办“赤峰好物进北京”—宁城县专场推介会
经验启示
一是以资金为基。
强化要素集聚,科学布局产业,聚焦重点领域持续投入,补齐产业链条,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壮大产业规模。
二是以人才为要。
构建双向帮扶机制,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多元化培训,创新产业带动模式,共建科技示范园区,强化科技引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
打造区域品牌,完善质量安全体系,深化市场对接,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供稿:
石景山区发展改革委
编辑:农小暖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