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通过对全美175个城市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关联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正在显著改变降雨模式,尤其加剧夏季午后的极端降雨事件。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何大城市更容易突然遭遇暴雨袭击,也为城市内涝风
近日,一项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通过对全美175个城市的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关联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正在显著改变降雨模式,尤其加剧夏季午后的极端降雨事件。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为何大城市更容易突然遭遇暴雨袭击,也为城市内涝风险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发现,大型内陆城市在夏季午后的降雨量平均比周边农村地区高出10%,而沿海城市因海陆风与热岛效应的叠加,降雨增强幅度甚至达到内陆的三倍。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降雨强度阈值提高(如极端降雨),绝大多数城市表现出比乡村更强烈的降水响应。换句话说,城市不仅在“制造”更多雨,还在“制造”更强雨。
为什么城市会变成“降雨放大器”?
究其机制,城市热岛效应是关键推手。沥青、混凝土、建筑群等大量人工地表吸收并储存热量,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边。这种热力差异促进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吸引水汽汇聚,从而更容易触发对流雨团。加上风力助推,雨带常向城市下风向移动,导致某些区域雨量集中、突发性增强。
而这正直接关联到城市内涝问题——极端短时强降雨超过排水系统承载能力,道路瞬间成河、地铁站进水、地下车库淹没等场景在休斯顿、芝加哥等大城市屡见不鲜。研究进一步指出,这类事件在下午通勤高峰期发生概率最高,无疑加大了对城市应急管理的挑战。
来源:捷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