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8:31 1

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即我们常说的多动症。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同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由于自身症状,他们常常被同学疏远、家人误解,自尊心受到伤害,默默承受着许多误解和痛苦。因此,患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致可爱的“小苏神”

泗洪县健康路小学 许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即我们常说的多动症。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同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由于自身症状,他们常常被同学疏远、家人误解,自尊心受到伤害,默默承受着许多误解和痛苦。因此,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需要及时地被关注与帮助,若是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学业甚至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初遇小苏,难以忘记

在我初登讲台的第二年9月,迎来了新一届的一年级小朋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苏。与同龄人相比,他显得矮小、瘦弱,这不免让我生出一丝怜悯。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小苏格外可爱。我还记得,那一天,小苏是班里最后一个报到的孩子,是由奶奶牵着他的小手进入班级的。

第一天上课,当我步入教室,一眼就看到了他——那个小苏。他的名字就像一朵含苞的花朵,不被人注意,而我却刻意地多在心中默念了几遍。

这是一节很注重个人形象的开学课。按理说,许多孩子处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是很在意自己的初次印象的。可是,小苏同学却一反常态,毫无顾忌。短短十几分钟之内,我就发现,他一会儿旁若无人地拿别人的文具,一会儿毫无顾忌地扯女同学的辫子,一会儿又在自己的座位上摇来摇去,边摇摆边发出奇怪的声音,引得全班同学频频左顾右盼,偶尔还哄堂大笑。下课以后,小苏好似还没闹够,在走廊里跑来跑去,放肆地与同学打闹,甚至不时发生冲突。

渐渐地,整个年级的老师都认识了我们班这个调皮的小苏,大家都戏称他为“小苏神”。我曾多次与他私下交流、沟通,甚至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但都无济于事。我开始为这个特别淘气、不听话的“小苏神”感到头疼。

了解小苏,探寻原因

一下子找不到小苏如此表现的原因,我只得紧跟、陪伴和守候,也期待在多陪伴多守候的过程中能发现小苏如此行为的背后原因。有一次体育课结束后,班里很多男生向我反映:“老师,小苏总是叫我们‘妈妈’。”我感到十分费解,于是把小苏叫到办公室。交流后,他告诉我:“因为我讨厌他们,所以我把我讨厌的人都叫‘妈妈’。”我惊讶地问他:“你讨厌你的妈妈?”他点点头:“是的,因为我的妈妈从来都不管我,也不陪我。”当我进一步问他最喜欢谁时,他说最喜欢他的奶奶。他告诉我,奶奶每天为他洗衣服,做饭,送他上学,接他放学,经常陪他玩。听到这些话,我陷入了沉思,回想起美术老师曾提及小苏画过的两张画,他的画总是以黑色与灰色为主。其中一幅画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瘸腿的老奶奶在雨天拄着拐杖等待公交车。我问他为何画这样的场景,他回答说:“因为她受伤了呀!”这让我猜测小苏是一个缺乏父爱母爱、内心孤单、害怕被忽略的孩子。他在课堂上用各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其实是在寻求关注和关爱。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决定与小苏的奶奶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交流,证实了我的猜想。小苏的家庭情况十分不乐观。他的母亲生下他后就去了外地打工,一直由奶奶抚养。小苏的记忆中,与母亲的电话聊天内容永远都是询问她何时回来。由于一次次的食言,小苏不再期待母亲的电话。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每天关在房内打游戏,很少陪伴他。其他小朋友都有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而小苏只有奶奶疼爱他。每到过年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小苏的内心越发失落。年年盼望着母亲归来,年年盼来的是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无归。这让他对“妈妈”这个身份感到陌生甚至有些厌恶。

走进小苏,一起成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苏开始出现任性与叛逆心理。他不听奶奶的话,有时还会与奶奶顶嘴。在学校或家里都无法安静下来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与互动。而奶奶的年龄也渐渐大了,带他越来越吃力,再加上小苏比其他孩子要调皮很多,于是奶奶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小苏患有“多动症”。

批评也好,发怒也好,对于多动症儿童,老师的这些做法都无济于事,只有正视小苏同学的这个现实,平复心态,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

1.沉入学习,寻求良策

我利用工作之余查阅了大量关于多动症儿童的教育类书籍,期待在这样的阅读和学习中能够找到一些为小苏带来积极影响的良方。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多动症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高达6.3%,意味着有2300万的儿童正遭受此困扰,约有70%的儿童多动症会延续到青春期,甚至有少数会持续到成人阶段。正视小苏这样的多动症现实,我的内心在呼唤我一定要好好善待他。

2.旁敲侧击,默契牵手

当我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发起了与小苏家长建立联系的邀约。在很随意地加上小苏爸爸的联系方式后,我经常以一个随意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在小苏爸爸的身边。我会积极与小苏的爸爸从侧面分享孩子多动不是个例的知识,询问他爸爸在家和孩子会经常开展哪些互动游戏或者亲子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急于给出什么建议,以免搅乱了孩子爸爸的心绪,给他们父子俩增加心理压力。

通过小苏爸爸,我又与小苏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希望她能够多抽时间给孩子打电话,多陪伴孩子,逢年过节能够与孩子相聚,填补作为母亲的陪伴空白,让孩子感受到期待已久的母爱。

在很自然和随意的交谈中,在成人情感的相互影响下,两位家长对我的一些看法逐渐重视起来。有了愧疚之感,他们明白了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3.形成合力,抚慰心灵

心扉打开了,我与小苏家长的交流进一步深入。在家庭关爱方面,我建议小苏的爸爸少打游戏,在家多陪伴孩子,增进亲子关系。我也承诺,在学校里,我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关注小苏。每天上学时,我不仅会主动与小苏打招呼聊天,还会与他分享一些励志的故事。课余时间,我会积极引导小苏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倾诉自己的内心想法。在课堂上,我把他的座位安排在靠近讲台的位置,用慈爱的眼神进行鼓励和提醒。在班级日常活动的时候,我会给小苏更多表现机会。我关注到小苏非常喜欢表演。每次参与课本剧表演时,他总能用声情并茂的演技赢得大家的掌声。以此为契机,我利用课本剧表演后的时机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告诉他们不要只看到小苏的缺点,更要看到他的优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苏得到的奖励、受到的“特殊待遇”,成了他每日回家和爸爸分享的话题。我对小苏的“格外”关注,逐渐打动了他爸爸那颗被游戏麻木的心。我又悄悄给小苏支招儿:“每天放学回家,首先就叫你爸爸听你讲自己在学校的故事。”听着听着,小苏的爸爸从沉浸游戏到逐渐发怔,再到放下手中的游戏键盘,转而听孩子唠叨。他发现了孩子的很多变化。

一个暖阳初照的早晨,我看到了小苏的爸爸一边转身,一边扭头向瘦小的小苏不断挥手的画面,旭日照在小苏的脸上,流淌着柔柔的光晕。那一刻,我知道了小苏的爸爸真的在关注自己那个孤单弱小的孩子了,我也读懂了一位父亲在幡然醒悟后,对孩子的倾心付出。我的内心也被感染了,紧随小苏其后,陪着他一起步入教室,让同学们看到他从未有过的灿烂笑脸。

时间和真情可以融化一切。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小苏的自尊心、上进心不断得到激发,他的专注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有所改善,得到的赞扬声越来越多。他会经常与大家分享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他开始乐意倾听别人的友好建议,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近。看到小苏一天天的变化,我感到非常开心。我送给他“大苏神”的一句鼓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我相信他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在陪伴、鼓励小苏的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对于多动症这种特殊的孩子,我们需要以平常的心态去认识他们、接纳他们,然后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用耐心去和他的家长沟通,用哪怕微弱的力量去努力转变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观念。然后,在学校继续用实实在在的爱去灌溉。看得见摸得着的爱,才是真爱。这样的爱,才是发自内心、充满智慧的爱。小苏作为我从教之初的一面镜子,映射出我身为人师的追求。正是这样的孩子,深深地鞭策和鼓舞着我不断走好从教路。

——文章摘录自《行知研究》2025年第2期(总第95期)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