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药BD是进口实体产品吗?并不是,它“进口”的是一项无形资产,介于CXO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之间,很难想象它被纳入关税体系的可能。具体而言,据waveandparticle的分析,BD IP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而美国自己虽然在有形商品上对中国大量逆差,但是在服
转自:新康界
创新药BD,不会因为关税或者某些地缘政治、贸易保护政策而消散。
创新药BD是进口实体产品吗?并不是,它“进口”的是一项无形资产,介于CXO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之间,很难想象它被纳入关税体系的可能。具体而言,据waveandparticle的分析,BD IP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而美国自己虽然在有形商品上对中国大量逆差,但是在服务贸易上确是绝对的顺差国。
技术层面看,中国Biotech对欧美甚至全球药企进行技术出口,对MNC的长期竞争来看是完全利好的行为。在创新药分子前期进行一笔中小型的投入,站在MNC长期视角,通过多笔交易押注出一款重磅炸弹,带来的现金流回报异常丰厚。
如果再从拿放大镜看,近期以来不少MNC或用行动或用语言表达继续扩大对华投资,这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美国技术服务进出口
我们先从现实的利益角度去进行考量这个问题,这是特朗普作为商人一贯以来的思维方式:让他和他的follower赚到钱。因为逆差,所以要加关税。那么生物医药管线是产生逆差的领域吗?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4年美国服务贸易规模1.92万亿美元,顺差达2941亿美元,顺差较2023年扩大了5.6%。商业服务、旅行(含教育)、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是美国服务出口的主力。以规模较大的信息技术服务为例,2024年美国信息技术服务出口额达到1500亿美元,进口额仅为300亿美元,顺差高达1200亿美元。从宏观的数据来看,美国服务业贸易的顺差额不仅规模巨大,并且顺差额还处于同比增长的状态。而中美两国来看,2023年,中国对美服务贸易逆差达265.7亿美元。并且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从中美两国的逆差数据来看,中国是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的。当然,随着这些年的发展,服务贸易逆差处于减小的状态,五年前的2018年二者逆差数额更加巨大:达到了485亿元。
下面我们垂直到知识产权大类方面。其中,我们可以把一款药品的研发管线归为专利类型的许可服务,也就属于知识产权的大类之中,而在2024年,美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收入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占其服务贸易顺差的40%左右。其中,专利许可使用费收入约为400亿美元。
因此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会不停去对货物,商品方面强调增加关税,而在技术服务方面,美国自己作为顺差国,没有太多理由进行关税上的“压迫”,这是现实利益层面的考虑,即美国在这上面已经大量获益,不可能拿起石头砸起自己的脚。
BD交易利好MNC
说完了现实利益层面,再来考虑前沿技术层面,管线BD的本质,是将中国的前沿技术输送给美国药企,这绝对是对美国前沿技术迭代发展的利好;比如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合作后也在不断地吸收改进后者的ADC技术,并逐步开始自研新一代技术平台的ADC产品。
众所周知,去年因为生物安全法案的事情,药明系被美国国会折腾了一整年,就是因为指控药明系所谓的对美国生物公司进行技术“剽窃”,要求禁止药明系与美国药企进行合作,这件事想必广大投资者还历历在目。
而如今这点我们可以从美国参议院下属机构NSCEB出的报告上,再次窥见美国在生物前沿技术上的焦虑。这篇报告将药明康德称之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华为,并从致辞到摘要再到正文都在反复强调中国生物技术正在赶超美国,美国政府需要专项拨款来支持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但是通篇看下这篇报告,笔者意识到了一个点:这篇报告始终没有对美国药企近两年来扫货中国管线进行评判,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case,因为这意味着美国药企对中国研发产品的依赖日渐增强。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NSCEB这么激进的组织都没有发声禁止或者限制两国之间的BD,要知道,NSCEB目前连学术研究的部分分子数据库都对中国机构关上了大门,管线BD这道大门,想通过立法手段去关闭,目前来看是不太可能的。
这其中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国正在对美国进行创新技术的输送,更深层次来说,NSCEB属于美国国会,美国国会代表相关生物医药财团的利益,一方面美国国会希望增强美国自身在生物医药方面的竞争力,因此希望通过国家补贴的形式来带动整个产业,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又是个非常复杂的平衡体,议员背后的MNC希望的则是用资金优势,去低价购买最新的技术来武装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这就是目前复杂平衡的情况,美国改革派和美国生物医药既得利益者处于相互平衡的状态,后者可以通过拿到中国的创新技术合作来获取未来更大的收益,自研不如低价买,美元购买力在跨国交易中又是绝对的硬通货。总结而言,MNC的既得利益者大概会想方设法让BD交易不被阻止。
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药企进行license out可以说是较为安全的状态,而不会再次被打出技术剽窃等罪名。
MNC的动态——对中国扩大投资
近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目前诸多MNC都在考虑扩大对华的投资力度。
首先,就在十天左右之前,辉瑞北京研发中心在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正式启用,这是辉瑞在中国的第三家研发中心。如果要往深了说,其实本质上都是百济神州模式的复制,既然百济神州可以吃到中美两国的红利,雇佣中国工程师进行高效药物开发,然后再把药物推到美国市场进行销售,那么为什么别的MNC不可以这么做?
除了辉瑞外,阿斯利康近期也活动不断。3月21日,扎根中国超三十载的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投资计划,在北京建立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达成多项重大研发与生产合作,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生命科学事业发展。
艾伯维方面,今年3月23日,艾伯维全球高级副总裁高博腾(Alberto Colzi)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艾伯维一直在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后会继续这样做。艾伯维在2024至2025年共达成20多项全球合作,其中17%是与中国相关的,包括已公布的与北京明济生物和先声再明的合作。
诺和诺德母公司诺和控股也有表态。其CEO库塔伊周三公开表示,中国的优势已从成本与效率转向高质量的创新。并且看到许多投资者因为中国在创新和技术层面的飞跃而加大投资。
从最近的MNC一系列追加投资来看,MNC想追求的仍然是国际化,产业链分工,达到投入最小撬动最大化收益的目的。他们会在政坛上让他们的代言人对国会进行游说,这方面,去年生物安全法案的破产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未来也许可以看到更多良好的信号,例如国会立法对总统一些荒诞的行政命令进行限制。
如果再退一步,我们用底线思维去看,即便未来中国创新药BD与美国之间合作减少,但是欧洲的MNC也并不少,或许从结构性上来看,最差的结果是未来BD上,欧洲药企占比逐渐增加,美国药企占比逐渐减少。
结语:最终,还是希望强调一点,中国创新药管线赢在了性价比,既有前沿的技术水准,又足够便宜,才能获得诸多MNC的青睐,这也是创新药未来很可能成为动荡市场中最强的避风港和投资主线的核心逻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