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人民医院张刚:以镜为“眼”,铸就消化道诊疗“信阳模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7 17:57 1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信阳市人民医院开展医德医风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展示医务人员立足岗位践行大医精诚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信阳市人民医院开展医德医风典型案例和先进事迹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展示医务人员立足岗位践行大医精诚的动人风采,激励全院职工将“人民医院为人民”的办院宗旨融入日常诊疗工作,以仁爱之心践行职业操守。

消化道疾病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信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刚,二十余载春秋,以内镜为“剑”,在“镜”下方寸世界为老区百姓开辟出生命通道,铸就消化道早癌诊疗的“信阳模式”。

分秒必争,与死神“抢时间”

早癌筛查是守护生命健康的防线。张刚组建消化道早癌诊疗团队,优化筛查流程,只为让高危人群少等一分钟;细化诊断标准,从黏膜色泽变化中捕捉病灶踪迹,一步步啃下“提高早癌检出率”的硬骨头。近3年,科室早癌诊断率从12.3%跃升至37.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他更是冲在前线的“拆弹专家”,在汹涌的出血中精准锁定病灶,成功找到出血点止血,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回升,他放下手中的内镜器械,眼底透着疲惫却难掩欣慰,“能让患者转危为安,一切都值了。”

患者至上,细微处见真情

冰冷内镜背后,张刚总能读懂患者眼中对生命的渴望,敏锐捕捉病情叙述里的隐忧。每周专家门诊,他常操着方言温和询问:“早饭吃的啥?夜里胃里可闹腾?”这些家常话语,是他多年临床经验凝练出的“症状密码本”。张刚将守护生命健康的信念融入每一个诊疗瞬间:他为患者精打细算,主动斟酌既优又省的诊疗方案;面对听力不佳的老年患者,他手写大字版术后注意事项,逐字逐句耐心讲解;遇到患者因恐惧手术辗转难眠,他便提前来到病床边,用成功案例化解焦虑,这份把患者放在心尖上的细致,赢得了患者的信赖与认可。

“镜”益求精,攀登诊疗高峰

消化道早癌诊断如“雾中寻火”,治疗则需在毫厘间精准操作。张刚精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这项被称作“胃壁绣花”的技术,难度极高,他却屡克难关。为精进技艺,他多次赴上海中山医院等顶尖机构进修,带领团队完成多例高难度手术,让早癌患者重获新生,并先后获信阳市科技奖、国家专利两项,发表论文20余篇,被评为第一届“信阳名医”。从医至今,他主刀及指导完成内镜手术数千例,其中高难度四级手术占比逐年提升,用行动践行着“生命相托,必尽全力”的诺言。

锐意创新,推动区域发展

张刚紧跟医学前沿,率先引进“3E技术”(ESD、超声内镜、ERCP)。2019-2024年,他多次牵头举办“信阳3E技术高峰论坛”,邀请国内专家授课指导,推动技术普及,惠及豫南地区。在他的带领下,医院消化内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早期胃癌筛查协作单位,并设立豫南超声内镜培训基地,为区域医疗水平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张刚用二十余载坚守,在消化道早癌领域树起一座“镜” 界丰碑。他是无影灯下的“精细工匠”,是患者心中的“生命守护者”,未来,他仍将带领团队深耕“镜”界,在黏膜褶皱的细微处探寻生机,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之光。(通讯员 吴琼)

来源:时代报告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