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佛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8:38 1

摘要:鉴真,复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市)人,生于公元688年(武则天垂拱四年)。当时,中国佛教盛行,扬州又是佛教活动的一个中心,寺院林立,僧侣云集,再加上鉴真的父亲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使鉴真的幼小心灵深受熏陶。14岁那年,鉴真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扬州大云寺拜智满

日本遣唐使船

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在民间,为了沟通佛教文化的交流传播,唐朝的僧人也有不断东渡日本。其中最著名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复姓淳于,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市)人,生于公元688年(武则天垂拱四年)。当时,中国佛教盛行,扬州又是佛教活动的一个中心,寺院林立,僧侣云集,再加上鉴真的父亲也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使鉴真的幼小心灵深受熏陶。14岁那年,鉴真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扬州大云寺拜智满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釜真

鉴真入寺后,日夜刻苦钻研佛法。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18岁的鉴真又从道岸和尚学习佛教律宗。道岸是南山戒律宗的祖师,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授戒法师。鉴真跟他学习两年后,为进一步钻研佛法,便由扬州经洛阳到达长安。在外出游学期间,鉴真遍投名师,虚心求教,学业进步很快。他一面潜心钻研各种经典,一面游览名刹大寺,学习佛教艺术和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长安庄严华丽、规模宏伟的大慈恩寺和磨砖对缝、砌嵌密致的大雁塔下,都留下他的足迹。荐福寺内的小雁塔,是由鉴真的师父道岸监造的,鉴真由此熟知了由设计到建造成功的全部过程。洛阳龙门石窟中千姿百态的大小佛像和经名家书写、良匠镌刻的碑铭,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饱览品味之中,使他获得了有关建筑、绘画、雕塑、书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当26岁的鉴真回到扬州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精通佛法、兼具各方面知识的饱学高僧了。

回到扬州以后,鉴真先在大明寺(今法净寺)当主持。此后近30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宗教事业。除了讲经说法、传戒授律外,还率领弟子到处建造寺院,抄写经文,雕塑佛像,广做佛事,为人治病。到40多岁的时候,鉴真已经成为全国众望所归的授戒宗主和蜚声天下的律宗高僧了。

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鉴真已经55岁。这年秋季,在中国已留学10多年的日本学问僧荣睿(rui)、普照二人,奉天皇之命和日本国内佛教界委托,前往中国邀聘高僧前往日本传法,以便担任传戒师并帮助建立一套授戒制度。他们慕名来到扬州大明寺,拜谒鉴真。他们恭敬地启请道:“我国在大海之中,那里虽有佛法,但却没有适当的传法人。就好像黑夜里的暗室,没有烛光照耀,怎么能让人看得见呢?我们衷心希望大师您东渡日本,到我们那里去担当导师。”荣睿、普照的恳求,使鉴真深受感动,他说:“以前听说南陈慧思禅师寂没后,托生日本国为王子,兴隆佛法,普渡众生。又听说日本长屋王子崇敬佛法,曾造袈裟千乘,施送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话:‘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可见日本确是兴隆佛法的有缘之国。”说罢,鉴真用他有神的目光环视他的弟子们,询问谁愿意随他前往日本宏扬佛法。可是,鉴真的弟子们却都沉默不语。

鉴真和尚诵经之地

过了好一会,在他身旁的徒弟祥彦才说:“日本路途遥远,中隔浩渺沧海,时有惊涛骇浪,旅途中生死难卜。在大千世界中,人身最可宝贵,降生中国,尤为难得。而且我等修行功德尚不完备,造诣不深,怎可轻易离开中国?”祥彦所说的,自然有些道理。当时航海条件还比较落后,东渡日本有许多困难,不但风浪险恶,而且常有海盗出没,旅途很难说没有危险,这些鉴真是清楚的。但为了弘扬佛法,他无所畏惧,毅然发宏愿应聘东渡。他说:“为了向日本宏扬佛法,怎么能顾惜身命!佛祖为了普渡众生,尚且不顾生死,何况我们。你们不去,我自已去!”祥彦见鉴真态度如此坚决,立即说道:“既然师傅一定要去,那我也去!”

众弟子都是非常崇敬鉴真的,他们既不愿离开他,又为他的献身精神所感召,因而都纷纷表示,愿随师父一同前往,当场就有21人报名。荣睿、普照见此情景,万分感动。他们庆幸自己万里来华,10年逗留,夙愿终于实现了。

鉴真决定东渡,便立刻加紧准备。公元743年春,准备工作就绪。不料,正当大家要整装启航时,官府却突然派兵来搜查寺院,并逮捕了荣睿、普照和鉴真徒弟道航等人。原来,随鉴真东渡的弟子中,有个名叫如海的人与道航素有嫌隙,便私下到官府诬告道航等人“造船入海,与海贼连”要里应外合闹事。等到真相大白后,官府虽然释放了被捕僧人,发还了查抄物资,但却以目前“海贼大动”为借口,不让鉴真他们出海,并且没收了他们的船只。这样,第一次东渡计划夭折了。

这年冬天,由鉴真出资,荣睿设法购买到岭南道采访处置使刘巨鳞所属的一艘军舟,雇妥了18名水手,置备了千粮、佛像、经典、药物、法器、艺术品等,再准备出海。同行的,除以鉴真为首的17名僧人外,还有画师及玉作(雕琢玉器)、塑像、刻碑等各业匠师,一行共85人,于旧历十二月启程。他们从扬州扬帆东下,行到明州地界的狼沟浦(今江苏南通狼山),遭到飓风袭击,船只被毁,众人被迫上岸。天寒风急,潮水冲上岸滩,水深齐腰,大家狼狈不堪。这一次东渡又失败了。

鉴真并没有被挫折所动摇。在狼沟浦附近把船修好后,又开始了第三次东渡。他们先把船驾至大屿山,等到了好风,立即启航。但在向桑石山行进途中,又遇到恶风险浪,船触礁损坏,人船全被搁浅在荒岩上,进退不得。他们水米俱尽,饥渴三日,困苦难忍。幸好风定以后,他们被渔夫发现,得到了接济。又过了五天,才有巡海官员前来问明情况,报请余姚郡太守,把他们安置在宽(mao)县(今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第三次东渡又告失败。

鉴真在郧县阿育王寺的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寺院的僧侣们闻讯赶来,恳请他去宣讲佛经,设坛授戒。鉴真难以推辞,只好到各处应酬。越州僧侣得知鉴真应野前去日本,便要求官府挽留。他们认为鉴真赴日完全是由于日本僧人荣睿的劝诱,只要处置了他,就可以打消鉴真的念头。于是越州山阴县尉奉命逮捕了日本僧人荣睿,还要把他递解京城。后来因荣容生病假释,又谎报亡故,才得以解脱出来。

荣睿、普照为了日本宏场佛教事业,历尽艰辛,而仍矢志不移,毫无退悔之意。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使鉴真深受感动。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一片至诚,鉴真决心筹备第四次东渡。他先派遣弟子法进,率领两名随从前往长乐郡(今福州)买船备粮。随后,他亲自带领其他人一路巡礼佛迹,南下福州。他们登山越岭,渡河过水,正在往前进发,不料这时又发生了意外。原来,自鉴真于天宝二年冬离开扬州后,扬州各寺院僧侣对失去这位高僧不胜惋惜。他们一直在关怀着他的安危。这时得悉他准备从福州出海,他的弟子灵祐便会同扬州各大寺院主持人商议说:“我师大和尚发愿去日本国,登山涉海,数年辛苦,未能到达;沧溟万里,死生莫测,今后也前程难定。我们为了保护他,应告官将他拦住。”于是他们联合申请地方官采取措施。扬州地方官府又移牒江东采访处置使,派遣官兵追赶阻留。结果追回鉴真,把他辗转护送到扬州,并下令加紧守护,勿令他去往外国。扬州各地僧俗群众听说鉴真返回,都十分欢喜,争先恐后来到鉴真住处,向他顶礼慰问。但鉴真本人却满怀忧愁,对策动阻挡他东渡的弟子灵更为不满。灵为祈求恩师的宽恕,每夜自初更至五更,便侍伺立在鉴真身旁,如此60余日,再加上各寺院馆侣代他陪情,鉴真才予以宽恕。

公元748年,荣睿、普照从福建的同安郡来到扬州。鉴真和他们相会后,又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进行第五次东渡。这年夏历六月底,他们乘船启航。由于风浪太大,不得不一再退回港口。直到十月再次起程,才算进入深海。岂料狂风又起,波浪滔天,使他们在海上漂行了半个多月,也未能抵达日本,却随波逐流到了海南岛南端的振州(今崖县)。振州地方官得知鉴真到来,立即把他迎至州城,设斋供养。由于到处都有人请鉴真讲律授戒,或监造寺庙,鉴真一行一连耽搁了两三年。当他们到达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时,荣睿长期辛苦跋涉,感染重病,不幸去世。对这位多年来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异国僧侣的逝世,鉴真悲痛万分,不禁老泪纵横。中国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中日文化交流贡献了自已青春和生命的日本高僧,特于1963年在肇庆为他立碑致敬。

这次东渡所遇到的另一个不幸,是在荣睿去世不久,鉴真的心爱弟子祥彦也病逝了。更为不幸的是,由于长年历尽苦难,身体虚亏,加上在南方感受暑热,鉴真患了眼疾。经过治疗未能奏效,双目终于失明。这对尚未完成东渡日本事业的鉴真来说,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当他们一行回到扬州时,已是天宝十年了。从天宝元年鉴真发愿东渡算起:至今经过10年,五次东渡计划和行动都遭到失败。可是,这位年过六旬的刚强老人,虽经种种磨难,甚至双目失明,但他东渡日本的意志却丝毫没有动摇。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在晁衡陪同下,专门到扬州延光寺拜谒年已66岁的鉴真,邀请他前往日本,鉴真立即应允,再次决定东渡。这次他搭乘日本遣唐副使大伴古麻吕的海船,与比丘法进、昙静、尼智首、优婆塞潘仙童等一经过航行,先是到达阿尔奈波岛,继则航抵益救岛,终于在夏历十二月二十日抵达日本九州南部的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结束了艰苦的行程,鉴真东渡日本的多年宿愿实现了,秋妻屋浦就是现今鹿儿岛县川边郡西南方的村秋目,他到达日本后,受到日本国内欢迎,次年被日本皇室和佛教界迎入首都奈良东大寺。不久,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菩萨戒;为沙弥证修等440余人授戒;为80余僧舍旧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学传承。他主持修建佛寺,开坛讲经传佛法,建立起日本佛教律宗。日本天皇曾为此委托鉴真校正此萷传入日本佛经书错误。鉴真对日本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奉为医药始祖。日本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等也认为其行业技艺均为鉴真所授,高僧鉴真于公元963年坐化圆寂。

1966年,当地人建立了一座石碑,上书“鉴真大和尚凌沧海遥来之地”,作为永恒的纪念。正是:

“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