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钢啊,你现在才90岁,继续给我们写小提琴作品啊!”在作曲家陈钢90岁生日之际,他的老朋友、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隔空喊话。1959年,18岁的俞丽拿首演了陈钢和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琴弦上的蝴蝶飞向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陈钢啊,你现在才90岁,继续给我们写小提琴作品啊!”在作曲家陈钢90岁生日之际,他的老朋友、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隔空喊话。1959年,18岁的俞丽拿首演了陈钢和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琴弦上的蝴蝶飞向世界各地,深入人心。
没想到,90岁的陈钢真的还在创作。9 月17日下午,在黄浦江边的世界会客厅,陈钢在“克勒门文化沙龙”宣布,他的最新作品《交响序曲——繁花》将于10月3日在上音歌剧院首演。这场“繁花2025——陈钢交响作品音乐会”将由张亮执棒上海爱乐上演,是陈钢创作生涯的一次“深情回眸”。
音乐会节目册
“如果用音乐诠释上海精神,会是怎样的旋律?”陈钢给出他酝酿六十年的答案。陈钢的学生舒乐用钢琴奏响《繁花》片段,灵动旋律中既有中西合璧的先锋特质,又饱含上海的烟火气息。
“这是最新作品,也是最旧的作品。” 陈钢的话语里藏着一段跨越一个甲子的创作往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他为一部喜剧电影创作配乐,为契合画面,他大胆融合中国戏曲、民歌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这段充满动感的旋律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发布会现场
多年后,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让陈钢灵光乍现:“上海那么繁华、开放、永不停歇,当年那段没有问世的旋律和节奏,用来象征上海的精神不是恰如其分吗?”在画家陈逸鸣的鼓励下,陈钢下定决心,创作一部献给上海的“繁花”。
“王家卫的《繁花》是他记忆中的上海,而我的《繁花》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上海。”陈钢坦言,作品以当年的旋律为起点,用滚动向前的节奏象征上海的都市活力;中段引入父亲陈歌辛的抗战歌曲《风起》,融入《梦中人》章节,勾勒百年上海的苦难与坚韧;终章则指向城市的未来。于是,经过六十年岁月的洗练与积淀,深藏多年的音乐灵感终于谱就一曲新时代的“繁花”。
主持人阎华
除了全新作品,“繁花2025——陈钢交响作品音乐会”节目单上,有陈钢1959 年与何占豪共创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有1970年代“红色小提琴”系列中的《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还有融合昆曲的《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提起陈钢,绕不开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诞生于1959年的作品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陈钢说:“高峰不可超越,只能另起高峰。作品的经典是历史与听众共同选择的结果,每个听者都能从中听到自己的故事。”
陈钢的学生舒乐用钢琴奏响《繁花》片段
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眼中,陈钢的创作生涯是海派文化的生动注脚:“从《梁祝》到《王昭君》到《情殇》,陈钢先生始终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求精妙的平衡,探索艺术表达的突破。” 周湘林特别提及“红色小提琴”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历经半个多世纪仍能打动当代青年,正是因为旋律里藏着对生命力量的歌颂,这是超越时代的艺术共鸣,也是创作者最珍贵的初心。”
昆曲闺门旦张冉演唱了《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选段。这将是张冉首次与大编制的交响乐团对话,对她来说是一次挑战。“很荣幸,压力也很大,我前几天还去陈钢老师府上求教,非常有收获,好像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过的风景。”
昆曲闺门旦张冉
小提琴新星黄羽馨演绎了《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音乐会上,她将与父亲黄蒙拉同台——作为俞丽拿的两代学生,他们的登场也是“上音精神”的生动延续。
小提琴新星黄羽馨
10月3日晚,当《繁花》的旋律在上音歌剧院响起,跨越六十年的音符将诉说上海的故事,诉说一位九旬作曲家的赤子之心。
栏目主编:施晨露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