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奔流不息的珠江水,千回百转、汇聚成川,涌入南粤大地,成为岭南人民的母亲河。文明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两万多条江河湖泊滋养了万家灯火,承载了南粤大地千百年来的商贸繁荣、文化交融和市井烟火。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奔流不息的珠江水,千回百转、汇聚成川,涌入南粤大地,成为岭南人民的母亲河。文明因水而兴,城市因水而美。两万多条江河湖泊滋养了万家灯火,承载了南粤大地千百年来的商贸繁荣、文化交融和市井烟火。
守护好江河水,一直是广东人的心头大事。
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向民生周刊记者表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广东全面加强江河治理保护,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长期保持优良,2024年全省14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Ⅰ—Ⅲ类)为93.2%。
如今,广东已建成碧道7700多公里,新增生态岸线约2800公里,建成广州南岗河、汕头莲阳河等一批幸福河湖,新创建一批水利风景区,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景象随处可见。
“优质的河湖资源和丰硕的治水成果,为发展绿色水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陈仁著说。
市民们在广东江门市新会区江门水道碧道上休闲度假。(图/莫振光)
创新场景、拉动消费
——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
如何推动河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如何更好地将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陈仁著说,必须继续传承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
2023年,广东创新部署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工作,市、县同步开展了109个试点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20多亿元,谋划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初步形成“1364”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路径,全省水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每逢节假日,河畔、湖边、碧道成为老百姓喜游乐到的好去处。“在佛山市顺德区,通过20多个美岸示范项目建设,提供了50万平方米的公共亲水空间,市民推窗就能见绿,出门就能亲水。”陈仁著举例。
这些治水成果和景观资源,怎样高效利用、让绿水生金?
“绿色水经济应运而生。”陈仁著说,依托碧道碧带、幸福河湖、水利风景区等治水成果,通过活化利用水库、水闸及小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及滨水闲置老旧厂房、商业设施等,构建特色生态滨水空间,培育“水+旅游”“水+体育”“水+科技”等消费新场景,绿色水经济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
2024年,文旅类省级水经济试点共接待游客2400多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8亿多元。
水上运动近年来持续升温。广州市规划布局89处水上运动场所,发展帆船、皮划艇、龙舟、桨板等运动,丰富赛事活动供给,加快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发展。今年端午节假期,南沙区举办龙舟等水上赛事活动,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同比增长72.6%。
清远市北江内河项目收购56艘游船,打造北江旅游航线和水岸特色休闲空间,2024年度累计吸引游客22万人次,实现运营收入3200万元。广州市增江、佛山市三龙湾发展水系旅游,串联沿岸特色资源,形成热门网红游线……
“绿色水经济顺应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亲水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优质水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创造了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涉水消费新需求,有效激活亲水休闲场景,激发绿色消费潜力。”陈仁著说。
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加便利地享受身边的亲水空间,游玩水上运动、滨水文旅活动点,广东先后上线发布了全省碧道地图、亲水地图,广州共筑清水梦、深圳水文旅地图、江门邑起亲水圈等小程序,广受群众欢迎。
“我们有个愿望,未来依托东江、西江、北江、珠江三角洲黄金内湾等,打造水系旅游精品航线和特色水利旅游产品,让人民群众体验到长江三峡游那样的高品质服务。”陈仁著说。
产业融合、增收富民
——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绿色水经济为助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陈仁著表示,广东充分考虑流域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形成水城融合发展、特色产业驱动、工程盘活利用、生态保护开发、优质资源增值、文旅品牌赋能等6种主要绿色水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粤东、粤西、粤北生态优势地区流动,带动农村环境改善、村民就业增收,促进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城乡发展格局,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肇庆广宁县绥江两岸水经济项目引入来自珠三角的社会资金和管理团队,打造水上运动和高端康养业态,新增就业岗位500多个,带动旅游、餐饮及特色产品等产业发展。河源市水经济产业园引入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领军行业,带动配套中小企业落户,形成百亿级产业园区,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2000多个。
“绿色水经济发展打通了‘生态资源—产业增值—民生共享’链条,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催生了就业新增长点。”陈仁著说,“不少地区依托小型水库、乡村河道等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
揭阳普宁市南溪水乡项目推动农水文旅融合发展,吸引大量外出人口回流就业,2024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同时,广东持续聚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强化现有6种模式基础上,将大力探索发展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壮大节水与水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做大做强水文化产业、发展水科技创新产业、构建水金融支撑保障、形成水产城融合的滨水经济带等6种新模式,培育特色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有序推动绿色水经济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协同化发展,交出一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精彩答卷。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江河保护和开发利用协同共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的河湖滨水空间,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问题。“绿色是水经济最亮的底色,绿色发展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陈仁著说。
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不能竭泽而渔。《广东省主要河道水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出台,划定了保护区、保留区和控制利用区,实行分区管控、加强保护。
为推动水经济依法依规、有序发展,广东制定了试点工作方案和业态指引,发布水经济发展负面清单,明确危及水安全、破坏水生态等七大类29种负面情形,要求在加大河湖保护治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江河资源、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进一步夯实绿色水经济发展基础。
生态环境保护不能舍弃经济发展。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保护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支持,助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进一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
广州从化区天人山水试点项目依托沙溪水库,形成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部分营业收入用于水库日常管护,实现产业增值与生态保护双赢。江门市西江碧道引入营地经济、夜经济、轻餐饮咖啡馆、运动驿站、跳蚤集市等多元业态,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400多万元收入,部分用于碧道的运行维护,实现“以道养道”良性循环。
“试点实践表明,有绿色水经济项目的地方,都能做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游人如织、生机勃勃,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统一。”陈仁著说,“我们正在编制全省水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科学规划水经济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产业集群,确保绿色水经济在安全生态的基础上健康有序发展。”
广州市蕉门河碧波荡漾,皮划艇与桨板翩跹如梭,各地水上运动爱好者纷至沓来。佛山市桂畔湖文旅项目灯火通明,晚风裹挟着美食香气,市民或悠闲漫步,或开心品尝。江门市水都产业园流水线上“热火朝天”,一瓶瓶锦江水库优质水正走向全国各地……
在南粤大地,不断上演着“以水生财、以水兴业”的绿色发展故事,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正加速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