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灵宝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几乎终结了唐朝的“盛世”。很多人把这场败仗归咎于唐玄宗和杨国忠,觉得他们逼着名将哥舒翰出战,是把人往死里送。但事实远比这复杂。
灵宝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也几乎终结了唐朝的“盛世”。很多人把这场败仗归咎于唐玄宗和杨国忠,觉得他们逼着名将哥舒翰出战,是把人往死里送。但事实远比这复杂。
哥舒翰其实不是个完全无辜的“背锅侠”。他在潼关坚守期间,不仅逼着皇帝赐死了另一名大将安思顺,还被人揭发谋划“清君侧”,准备支持太子监国,摆明了是要和皇帝对着干。
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不理,开始调派李福德、杜乾运等将领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后来甚至杀掉杜乾运,吞并其兵,对朝廷权威的挑战已达极点。最终,唐玄宗下令其出战,虽有“逼迫”成分,但更多是出于实在没得选的无奈。
当时潼关军粮告急,后勤线早被安禄山的势力切断,漕运被迫改道秦岭山路,运输效率极低。与此同时,燕军南下之势迅猛,如果不主动出击,唐朝与江南的联系也将被彻底切断。哥舒翰出战,是在朝廷压力、后勤崩溃和战线焦灼的多重夹击下的选择,不是单纯的“被派去送死”。
表面上看,哥舒翰手中有十几万大军,对面的燕军不过两三万人,怎么看都是稳赢的局。但实际上,这支唐军从指挥体系到基层部队都极度混乱。
哥舒翰本人已中风,军务交给了文官田良丘,指挥力严重打折。而军中两大派系——李承光和王思礼,彼此不睦,互相掣肘,导致军令不统一。士兵长期驻守潼关,纪律松弛,喝酒赌博、听歌伎成了日常,军心早已涣散。
更要命的是,部队构成严重失衡。真正能打的是西北边军,约8万人,常年与吐蕃作战,战斗经验丰富。但这支主力却被放在最前线冲锋,而战斗力差、纪律性差的中央军和新兵却被安排在后方“压阵”,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最先崩溃。哥舒翰不敢让中央军打头阵,是怕得罪背后的皇帝和太监势力,政治因素硬生生拖死了军事部署。
而战场地形也成了唐军的“天然敌人”。灵宝所在的秦函谷关一带,四周是陡峭的黄土塬,中间是狭窄山谷,大军根本无法展开阵型。唐军只能像长龙一样一条线推进,兵力优势根本施展不开,反而变成靶子。
很多史书说唐军是中了燕军的埋伏,但其实哥舒翰早就知道敌人就在那,他也知道要打硬仗。真正的问题在于,燕军主帅崔乾佑战术设计过于精妙,唐军根本招架不住。
崔乾佑将战场划分出层层防线,前面是步兵拖延唐军推进,中段在高地部署弓箭、木石远攻部队,主力则是守在最狭窄地段的5000名陌刀兵,打的是一场标准的“空间换时间”的消耗战。唐军前锋攻得极其艰难,等推进到最核心的谷口狭道时,早已疲惫不堪,却还要面对陌刀兵的铁血阻击。
为了破局,唐军派出西北边军的“毡车”部队,希望靠这种防御强、冲击力大的战车突破防线。但崔乾佑早有准备,点燃草堆制造浓烟,东南风顺风吹来,唐军反而被自己设想中的武器困住,彻底乱了阵脚。
最致命的一击出现在傍晚。崔乾佑早早埋伏在南侧密林中的同罗人精锐部队,这时候突然发动突袭,直扑唐军后方的中央军。这支原本就战斗力低下的部队一触即溃,溃兵四散奔逃。同罗人迅速迂回包抄,和前线的燕军形成前后夹击,把谷地里的唐军精锐彻底压垮。
唐军想靠黄河逃生,很多人跳河,却被湍急水流吞没。哥舒翰派船去救,反而被挤翻几十艘。整个战场,从西原到谷口,尸体堆积如山,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是偶然的“失误”,也不是简单的“中伏”,而是唐军高层政治博弈、指挥体系混乱、兵力结构失衡和战术落后共同作用的结果。
哥舒翰虽英勇,但面对这一切,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几十年积攒的盛世在黄河边化为乌有。灵宝一战之后,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安史之乱再也不是一年能平的短期战事,而是横跨七年的国运浩劫。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