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谈论波澜壮阔的大唐盛世,当我们仰望天可汗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当我们惊叹于女皇武则天的铁腕手段,总有一个人的身影被轻易地略过,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人们对他印象,多半停留在“懦弱多病”的刻板印象中,父亲李世民的光辉太过耀眼,妻子武则天的锋芒太过凌厉。然而,今天,
**被光芒掩盖的盛世之湖:唐高宗李治的隐忍与辉煌**
当我们谈论波澜壮阔的大唐盛世,当我们仰望天可汗唐太宗的雄才大略,当我们惊叹于女皇武则天的铁腕手段,总有一个人的身影被轻易地略过,他就是唐高宗李治。人们对他印象,多半停留在“懦弱多病”的刻板印象中,父亲李世民的光辉太过耀眼,妻子武则天的锋芒太过凌厉。然而,今天,我们愿将李治比作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走近这位被低估的帝王,探寻他如何从一个看似柔弱的皇子,成长为真正掌握实权的君王,以及他与武则天之间那段复杂而又深刻的权力与情感纠葛。
这位常被父亲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光芒掩盖的君王,其实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盛世之主。贞观二十三年初夏,长安城暑气渐浓,紫宸殿内却弥漫着一股肃穆的气息。二十二岁的李治跪在父亲李世民的病榻前,亲手为父亲喂药。药碗与汤匙相碰,发出轻微的清脆声响,在静谧的宫殿里格外清晰。这个在史书上常被描述为柔弱的年轻人,此刻眼中闪烁的,不仅是为人子的孝心,更是对即将接手的大唐帝国的忐忑与决心。他深知,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能否驾驭这艘巨轮,航行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他心中充满了未知。
时间回溯到贞观十七年四月,长安城的上空弥漫着一股不安的气息,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震惊朝野。唐太宗在两仪殿召集重臣,商议储位之事。殿内气氛凝重,跪了一地的皇子们屏息凝神,等待着命运的裁决。太宗环视一周,突然发问:“你们谁愿意当太子?”十九岁的晋王李治低着头,心跳如鼓,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作为太宗的第九子,他从未想过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会与自己产生关联。大哥李承乾,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聪慧过人,素来甚得父皇宠爱;四哥魏王李泰,才华横溢,更是野心勃勃。但当宰相长孙无忌说出“晋王仁孝”四个字时,命运的天平开始向这个性格看似柔弱的皇子倾斜。李世民曾这样评价李治:“此子生于深宫,自幼性格柔弱。”但正是这份柔,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见证了兄弟阋墙的惨痛之后,在李世民眼中,反而成了可贵的品质。他需要一个仁厚、宽和的继承者,来抚平玄武门之变留下的伤痕,巩固来之不易的盛世。
于是,李治被立为太子。他每日在父亲床榻前侍奉,甚至亲口为太宗吮吸脓疮。这些细节被史官郑重地记录下来,成为“仁孝”的最佳注脚。然而,在这些看似柔弱的表象之下,李治的心中却在默默地积蓄着力量。他观察着朝堂的风云变幻,揣摩着父亲的心思,学习着如何驾驭这个庞大的帝国。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岁的李治在太极殿正式继位,成为大唐的第三位皇帝。然而,龙椅还没有坐热,他就收到了舅舅长孙无忌递来的奏章。这是一份已经拟定好的宰相名单,奏章上写着:“陛下初登大宝,臣等愿辅佐陛下,分忧国事。”长孙无忌的笑容里,藏着不容拒绝的强势,更隐藏着对权力的渴望。年轻的皇帝温和地点了点头,脸上带着符合人臣期待的和煦笑容,却在袖中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嵌入了掌心。他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告诫:“无忌善谋,但权欲过盛。”永徽六年,机会终于到来。王皇后与萧淑妃争宠,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而武则天,这个原本只是先帝才人的女子,却在这场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她诞下了皇子李弘。某个深夜,李治在童静的陪伴下,反复练习着要说的话:“皇后无子,萧淑妃有子,今欲立武昭仪为后,你们意下如何?”这个震动朝野的废后风波持续了半年之久。当李义府等寒门官员突然上表支持皇帝时,人们才猛然警觉,那个看似被权臣摆布的天子,早已在暗中培植了自己的力量,如同潜龙在渊,只待时机成熟,一飞冲天。历史学家统计,通过这场政变,李治一次性更换了七位宰相,寒门官员的比例从百分之二十六增至百分之四十五,彻底打破了关陇贵族垄断朝政的局面,为大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显庆五年正月,洛阳宫内出现了“双日凌空”的奇异天象。李治在朝堂之上,郑重宣布:“自今日起,天后武则天一同受朝贺。”话音落下,武则天身着天子衮服,从屏风后缓缓走出,百官哗然,议论纷纷。这个被后世称为“二圣临朝”的创举,实则是场精妙的政治表演。不久之后,边境传来急报:“西突厥又犯边境,狼烟四起,情况紧急!”李治转向武则天,问道:“爱卿,因为派谁合适?”武则天毫不犹豫地回答:“苏定方可当此人!”在这样的默契配合下,大唐的疆域在李治时期达到了极盛。东至朝鲜半岛,西至波斯,北至贝加尔湖,都纳入了大唐的版图。麟德二年的封禅大典上,波斯王卑路斯作为藩属国代表,跪拜在李治脚下。这一幕,比之他的父亲,当年的威仪如何?据《资治通鉴》记载,高宗时期唐朝对外战争胜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三,远超太宗时期的百分之七十六。这个数据,常常被后世所忽视,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李治时期的强盛国力。
“陛下,您又犯头风了。”太监总管看着武则天阴沉的面色,跪在地上不敢抬头。显庆五年起,遗传自父亲的疾病开始折磨李治。发作时,他头痛欲裂,目不能视,奏章上的墨迹,就像游动的蝌蚪,模糊一片。上元二年秋,李治在蓬莱宫休养时,突然发现宰相们开始直接向武则天汇报政务。他招来上官仪,预备下诏废后。但当武则天带着太子李弘闯入殿中时,李治那句“真实不知”的辩解,暴露出权力天平早已倾斜。上官仪被处死后,李治独自坐在空旷的大殿中,对着镜子苦笑:“阿武,你赢了。”以现代医学推测,李治患的可能是高血压性脑病,当时的治疗手段只有针灸和草药,疼痛极大地削弱了他理政的能力,客观上加速了武则天掌权进程。
弘道元年冬,五十六岁的李治躺在贞观殿内,听着窗外为庆贺则天门竣工而奏响的乐声,他的思绪飘回了三十四年前。他想起了那个在父亲灵前发抖的青年,想起了第一次握住武则天手时的激动,想起了封禅泰山时万国来朝的盛况。他缓缓地传召:“传为太子,军国大事仍由天后决断……”断断续续地说完最后旨意,他忽然抓住武则天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那年……桃花……开得真好。”十二月初四,大唐第三位皇帝驾崩于贞观殿。当武则天宣布废除“天皇”称号时,朝中权臣才猛然警觉,那个总被评价为“宽仁友爱”的帝王,早已用自己的方式改写了历史规则,为武则天铺就了通往女皇宝座的道路。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的评论颇具代表性:“高宗初年,有贞观之风,中年以后,天下大权,尽归中宫,纲纪废弛。然则拓土安民之计,是承前起后之主也。”列位,不难想象,这位在父亲的万丈光芒下,走进权力中心,并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前朝后宫,顺利完成新旧权力更替的帝王,这中间的千钧一发之际,雷霆决断之时,绝非一个“懦弱”所能概括。历史上,有太多的万丈光芒,戛然而止,让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正如魏征对太宗所言:“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开国史大致相同,都是活不下去了,拿命拼出来的。而守治一个盛世却非易事。
前些年,我去西安,曾在这块无字碑前驻足良久。这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而李治的陵前,也矗立着一座石碑,名为述圣碑,碑文由李治亲自撰写。字里行间,也许能让你读懂这位承继盛世伟业的君王,如何让盛世再续辉煌,如何用自己的隐忍与智慧,为大唐开辟了另一条通往辉煌的道路。他,如同那深不见底的湖水,表面平静,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能量,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见证着大唐盛世的延续。他,值得被重新认识,被重新理解,被重新铭记。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