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阆苑十唱(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8:28 1

摘要:每次来到阆中古城,总感觉内心深处有一股创作的激情在体内燃烧,于是就凭着自己多年对阆中古城的了解与珍爱,写出了这组《阆苑十唱》供朋友们分享一下阆苑仙葩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的小词。(接上文《嘉陵江及其造就的阆中古城》最后一段)

每次来到阆中古城,总感觉内心深处有一股创作的激情在体内燃烧,于是就凭着自己多年对阆中古城的了解与珍爱,写出了这组《阆苑十唱》供朋友们分享一下阆苑仙葩的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融的小词。(接上文《嘉陵江及其造就的阆中古城》最后一段)

一、阆苑好,仙葩山水妙。嘉陵江畔绿谷美,历史沉淀世间稀,典章铭记忆。

古奥神异的阆苑仙葩,从来都是仙圣游集的宝地,历史上凡来过阆中的寓居名流皆有盛誉。嘉陵江用清纯养育了这块肥沃的冲击层,三面被河的弯道所包围,纵观过往的历史,这座美丽的古城,庙宇的屋顶和城楼耸在密集的 绿树和粉红色桃花的薄雾中,无论是在春风沉醉的城楼中,还是秋阳映照的江面上,夕阳把自己的余晖红晕弥漫,映得天地间光芒闪烁,浑然一体般的醉人。其实在当代人的享受心理钟摆上常常存在着两极:一极是有着现代文明标记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立交桥、五星级酒店;另一极是有着传统文化趣味的山坞水槛、驿桥边、荷塘、深巷等。这两极看似反差巨大,但并存于人的心中,却又是那样协调、那样统一,而且那样难以割舍。这意味深长的现象,至少说明,人在热烈追求理想的同时,也有一种皈依自然的率真。可见,理想并不都是尽善尽美的,它依然需要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土作为补充。两者虽不能完全相融,但可以分别享受,真可说是其乐无穷!

我一直强调,凡来阆中古城旅游的宾客,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上的吃、住、行、游、购、娱这种浅表性的体验,我们的古城管理人员还须从深层中去引导游客,去感悟、洞悉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所沉潜着的大隐大简、大德大勇和大智大慧。阆苑城、风水天宫、构溪湿地是阆中古城旅游景区最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这三大核心景区,对阆中的文化深厚的底蕴起着龙头老大的作用。无疑也是一块可持续开发的黄金板块。

沿着几千年建城史上溯,可至汉、秦、周、商、夏、上古,这一切文明发展的记忆,都是中华文化本源的核心孑遗,是文化与文明中至为璀璨夺目的部分。看!这嘉陵江波光粼粼,江边的古城更美,更明澈,眼睛一样透着纯净、唯美,如同城楼飞檐直指中天月色。

二、阆苑好,古城内蕴深,人文秘境灿如星,天宫院里聚灵气,管中窥豹奇。

这块土地除了能养人,更多的是能育人,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不少俊彦杰士,仅483名贡生、402名举人、4名解元、116名文武进士、4名状元就为这方山水增辉添色不少。要了解阆中古城文明的密码,最重要的是不能割断历史,为了不让历史断代,应该感谢如王萌兄弟这一代代“傻子”般的明白人艰难地探索与研究,这些探索与研究,必须要具备穿透历史通往来的锐利,更需要延续辉煌的文化眼光。这一切洞悉和穿透,必须仰赖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责任和勇敢的担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每个人都是特定时代的文化传承,都会成为历史的一个截面。我这次深读了王萌兄弟送来的三部大著,感觉良多,他书中的许多篇除了对古城过往岁月的记忆,更多的是用自己和同道们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揭开神秘的面纱还原古城的原味,这个工作太难了。

今天人们所说的“历史”通常有四种形态,即“本原的历史”“记录的历史”“陈述的历史”“戏说的历史”。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往事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现象,是无法改变的“本原历史”。历者,过也;史者,事也。人类社会的过时是历史的本原形态,其形态的历史都是从“本原历史”中衍生出来的。广义的史学无所不包,一切科学具有科学属性的知识体系都无一例外地以“本原的历史”为事实依据。“本原的历史”以“记录的历史”这一形态得以流传。由于简略、片面、歪曲、伪造等原因,“记录的历史”有时并不可靠,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的真相无法揭示,更不能否定“本原的历史”的存在。

“陈述的历史”是历史研究的产物。由于历代认识的局限性,史学成果有可能失真。然而,更为深入研究可以校正错误,不断接近“本原的历史”。

星官灵爽之地——天宫院,在位于阆中古城西南29公里的天宫乡。这块人杰地灵的人间绝佳风水宝地,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天文学家袁天罡和李淳风以“金针插铜钱”的方式,共同选择而修建的。历代都有兴废,今天的天宫院复建于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迄今为止已有562年的历史。整个天宫院由全世界最大的罗盘广场、天宫院核心建筑群、天宫古街、天罡墓、淳风墓、西河观光带等景点所构成,占地面积达十余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的一处以风水文化为主题打造的4A级旅游景区。她,绿水长流、土地肥沃、避风朝阳,是朝拜先贤、沐浴自然、净心养身的旅游度假胜地。

袁天罡,益州(成都)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堪舆家、道士。隋末,天下大乱,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小天罡家境非常贫穷。在这种背景之下,他依然奋发图强、刻苦钻研、一心报国。最后成为了唐王李渊的谋士,参与了反隋起义,成为了唐朝开国军师,见证了初唐的繁荣与兴盛。他隋时为盐官令,唐武德初为邛州火井县令,后为火山令,是著名的地理地质专家和预言家。唐太宗召见他时说:“古有君平,朕今得尓,何如?”袁天罡回答道:“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后太宗听望气者说,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遂派袁天罡前去探查,他来到阆中,一看大小盘龙山曲绕于后,灵山峥嵘峻秀,孤峰兀立,犹如通天神柱于盘龙山之左,凤凰山展翅于前,将阆中城池若揽若抱,凤头高于州府之前,他暗暗吃惊,说:这是龙凤呈祥之地,将来必出帝王之象。为了完成帝王之命,他便命人在大小盘龙山之间砍断龙脉,传说龙脉被凿断时,“水流如血”,此后这里便叫“锯山垭”。

公元650年,67岁的袁天罡,因为留恋阆中的山水便辞官,云游四海。最后来到阆中定居,他在盘龙山筑观星台,在此期间造福百姓、规划阆中古城城池、选择修建天宫院。晚年在天宫院度过,他的足迹踏遍了天宫的山山水水,传奇佳话留在了天宫的家家户户,仙逝后长眠于天宫院北面的观稼山,生生世世保护当地百姓一生平安幸福。

三、阆苑好,古蜀文明早。西汉诞生落下闳,一元之首迎春巧,桃符炮竹闹。

阆中从字面上去理解,鲜明地体现了“升仙”思想。中国早期文化呈现夷夏东西的格局,而这种格局所反映到广大的东方夷文化地区,可以看成是阆中文化的源头,阆中古城的地理位置也处在这个文化带上。阆中古代文化的核心,极重视天文、数术、风水,这些都反映了夷文化的特点。夷汉甚至更多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古蜀文明中所包含的一切道文化,既是道术的道,也是道家的道,更应该是道教的道。“阆”“中”反映的升仙思想,表明阆中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以“邑”来完整体现古人的升仙思想,在中国目前还没有找到第二处。

阆中者,天上神仙府第阆苑之中心也。阆苑仙境最早与古蜀仙道有关,起源于3000多年前,“阆”字在甲骨文里是屋宇通风良好的通道烟囱之形,“良”字代表穴居两边烟囱的通道很好,加上“门”字就证明是最好的人居环境,用来形容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我查找了许多相关资料,落下之姓甚稀见,且在与姓氏相关的早期文献,如以记华夏民族姓氏为主的《世本•氏姓篇》,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也找不见“落下”或者“洛下”,“落”或者“洛”的姓氏,也有资料显示落下闳的郡望是巴郡,故合其郡望与姓氏以推,落下闳应为巴人。这位汉武大帝时代的伟大民间天文学家,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被征召到长安改制历法,研创《太初历》,在当时较之其他17种历法最为精确,后被汉武大帝采纳,于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年号为“太初”元年。《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科学历法,而且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24节气、朔晦、闰法、五量、交食周期等。其主要特点是:1.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2.规定以无中气(24节气位于偶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之月为闰月,比以前的年终置润法更为合理;3.使用的交食周期,五星会合周期都比较准确,其28宿赤道距离(赤径差)值,一直沿用了8000多年,到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才被世界首位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僧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据国家天文台专家介绍,落下闳最了不起的成就是首创“无中置润法”“正月建寅法”一直沿用至今。

2004年9月16日下午三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国际俱乐部大厅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四川阆中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落下闳小行星命名仪式新闻发布会”在此隆重举行。国际小行星联合会批复(16757)落下闳=1996SC,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1996年9月18日于兴隆发现。落下闳(516—87BC)是中国西汉著名民间天文学家。他利用自制的天文仪器长期观测星象,并借此创制出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优秀历法——《太初历》。他还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仪,在中国用了2000年。

四、阆苑好,保宁魅无限。镇宅龟蛇护福祉,环境温馨阳光迷,湿地生态茂。

历史上的保宁府和现在被称为阆中古城的,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环境之优美、人文之荟萃、是有目共睹的。古代的阆中、现代的阆中、传统的阆中、开放的阆中,在岁月的流逝中留下许多记忆与痕迹,这一切相互交错的质朴之美,不断地引发人们在困惑与展望中,探索着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嘉陵江水荡漾沁透,把这座府城润湿得丰盈饱满,它是蜀道上主要的交通枢纽,更是多条文化线路上的一个无比重要的交汇点,多元文化和谐融合,和谐共生、共存,它是古巴国最后一个都城,其历史沿革清晰,历史底蕴深厚,古城风貌保存完好,城池格局完整无损。

当我来到锦屏山碑林,看到一通落款为“吴道子笔”的《镇宅龟蛇》。该碑高160厘米,宽75厘米,厚度大约10厘米左右,石材应该是黄沙石质,温润的视觉感觉不错,图形采用阳刻手法,龟蛇交合,动感凸现,上下呼应,栩栩如生。此件石刻艺术珍品,由于年代久远,碑身虽已有多处磨损和划痕,但仍不失其高雅别致的气韵和尘封不了的独特艺术造诣。我一时也无法认定它的出处和存世年代,但作为一件古代遗存的旧物,其底蕴与天然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不难看出先人的智慧与用心。应该说人类的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与异文化的碰撞、接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我面对这件旧时代的遗物,如同一场不期而遇的相识,温柔了我带有棱角的岁月,幸福了我伴有忧愁的年轮。仿佛人生一下变得鲜活了起来。古代先人的伟大,均深藏在这方寂寞的图形之中。

五、阆苑好,摩崖石刻丰,唐宋烽烟明清累,桓侯祠里香烛绕,思念永缥缈。

嘉陵江这条清澈的流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段落,遗留了无数珍贵的文化记忆和遗存,记得去年秋天我来阆中古城考察,在市文物局刘富立、市政协副主席王萌兄弟的陪伴下,考察了阆中辖区内古蜀道,在今枣碧乡佛子洞大桥以东不远的地方,看到两龛石窟造像,由于造像年代久远、造型生动、色彩纷呈艳丽,加之过去未曾见任何文献记载,连文物局的刘富立,也讲不清楚此窟的详细情况。不知道现在的保护情况如何?

历史上将出入四川至秦川(按:今泛指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一带,因春秋战国时期属秦国而得名并沿用)的交通要道统称为“古蜀道”。我曾在剑门关考察过几段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道,拦马墙边古柏参天。据考,古蜀中的阆剑道(阆梓道)、东川道、利阆道(在广元的朝天峡汇入金牛道)、米仓道及水路嘉陵江都在古保宁府交汇,因而,这里自古就有“保宁古郡地,山河四塞,北连秦陇、东通巴峡,为蜀中北门重镇”之说([清]道光元年版《保宁府志•序》)。

此次新发现的石窟造像即位于原古蜀道中阆剑路的松林塘附近,整个石窟坐落在一处并不高大的马鞍形的山坡上,人能够爬上去。现已被杂乱的林木茂密的杂草所遮掩。两龛石窟间距不足十米,中间依山体凿刻一通长形石碑,字迹已完全风化漫漶,难以辨识。但整个石窟的制式造型还基本完好,尤以碑额拱护龙头和中间凿一小龛清晰可辨,龛内有结跏趺坐小佛一尊,碑座为龟驮状。附近树林中尚存有一段古道,蜿蜒崎岖,壮如当年。

虽然两龛石窟造像人物的头部均已残缺,但其整体造型、坐姿、色彩斑斓,虽历经千年仍基本保存如初,真的是太难得了,遗存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各种可能都会发生,我们千万不能让这组文化遗产,再遭受人为和自然的伤害。

我爬上去详细看了,左边的一号窟稍小龛高213厘米,宽298厘米,龛檐深140厘米左右,形制仍为外方内圆双层龛,笼内有忍冬纹饼,人物造像共五尊,穹顶彩绘,正中为天尊,结跏趺于金刚座,残高80厘米左右,肩宽38厘米,服饰中的条带纹、回形纹,火焰纹基本清晰可辨,两边的胁侍、俗众、瑞兽等造型因毁损和风化严重而不辨其详,为南北朝梁陈时期造型。

右边二号窟稍大,龛高265厘米,宽约240厘米,龛檐深50厘米,内塑造形各异的15尊像,穹顶彩绘,主尊禅定坐于八方三层须弥莲花座,残高53厘米,肩宽40厘米,头部上方桃形圆光艳丽,色彩交替达九层之多;两边靠佛菩萨的圆光为圆形,再两边弟子的圆光又为桃形。前面五尊塑像背后天穹上用高浮雕手法,塑了天龙八部造型(即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左右各三尊,特别少见的是左边一位有三面头像,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三头六臂的阿修罗。龛顶上方还有腾空天龙、左右飞天,自然飘逸,形神兼备,该窟建造时间相对稍晚,应为隋朝无疑,迄今也在一千五百年上下。

从现在发现的这些石窟来看,我们若再次沿着这些相关路段来一次彻底的田野考察,应该还有未曾发现的造像、碑铭及摩崖石刻。

你来到阆中古城,就知道“张三爷”(因“桃园结义”中他排行老三,当地百姓更喜欢直呼其名)大名如何了得,每个阆中人都有一股“张飞情结”,因“头在云阳,身在阆中”这座桓侯祠成了百姓们思念他最好的纪念地。

(文/丹青)

来源:高棉日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