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我手写我心,在这里,文字不只是作业本上的工整笔记,更成为少年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承载着成长的笑与泪、思索与困惑,旅途中的风景和见闻,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
“美好少年”版来了!
春日的暖风送来青草与新泥的芬芳,少年奔跑的足音叩响成长的节拍。
在这万物萌发的季节里,中国教育报怀揣热忱与期待,为全国中小学生开辟了这方崭新的园地——“美好少年”版。
以我手写我心,在这里,文字不只是作业本上的工整笔记,更成为少年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承载着成长的笑与泪、思索与困惑,旅途中的风景和见闻,对世界的好奇与追问……
让文字成为时光最忠实的记录者。美好少年,以笔墨为舟,驶向更广阔的远方吧!
一起来看这些学生的文章→
老北京小吃之魂——豆汁
北京十一学校高一 徐熙平
↑点击听美文↑
天坛北门旁的锦馨豆汁店,店面招牌不算华丽,从门口往里走,店铺内部以灰白色为基调,粉刷成亮白色的墙壁空荡荡的,零零散散挂着几个相框,店内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修,桌椅均为联排简易的长桌长椅,好似学校的食堂。这家店的前身就是曾经享誉全北京的“豆汁儿丁”,今天,我要来这儿做一项挑战——喝豆汁。
刚走进收银台点餐,我就看见了柜台后引人注目的一大桶豆汁。我曾经对豆汁这种小吃了解甚少,只记得儿时初尝豆汁,那股酸涩味令我大为震撼。我至今仍不理解为何豆汁对北京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带着这个问题,我特地来到这家历史悠久的锦馨豆汁店品尝这种富有特色的小吃。
梁实秋先生曾经谈道:“豆汁是老北京小吃的魂。”外地人说豆汁又酸又臭,但沉迷于此的老北京人则对它“爱不释口”。据说著名作家林海音从台湾回到北京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豆汁店,痛痛快快地一连喝下六碗豆汁。
豆汁作为小吃历史悠久,相传清初时期人们就发现这种由绿豆发酵制成的饮品虽然入口酸涩,回味却酸甜可口,遂流传开来。乾隆年间,由于特殊的味道以及助消化的功效,豆汁传入皇宫内,成了宫廷御膳中的一种饮料。皇家对豆汁的关注、推崇以及豆汁在平民百姓中广大的群众基础,帮助豆汁逐渐在北京城扎下根并流传到了今天。
思绪拉回,转眼间,柜台前的阿姨便帮我盛好了一碗豆汁,这碗深灰色的液体和两个焦圈、一碟咸菜丝一起被端到了我面前。我在长凳上坐好,脸凑近浮动着几团细腻气泡的豆汁一闻,一股浓烈的酸味便扑面而来。这种酸并非柠檬的酸味,而是食物腐败发酵后的酸臭味。深呼一口气,我小心抿了一口豆汁。有些黏稠的液体进入口腔,浓烈的酸味直冲味蕾。我急忙咽下,试图强行把它快速推到胃中,但强烈的发酵气味还是充斥口腔,即使我猛啃了几口酥脆的焦圈,嘴里还是混杂着这极富有辨识度的酸味。秉着不浪费的原则,我硬着头皮喝完了一整碗豆汁。
站在柜台前的店主阿姨看我满头大汗地捧着空碗,倒是比我更惊讶,主动找我搭起了话:“小伙子还挺厉害,像你这样能喝完一整碗豆汁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喽!”我急忙解释,自己并非爱喝豆汁,并跟阿姨讲述了我此行的目的。一听我是专程来研究豆汁的,又见我能喝豆汁,她也便起了兴致,讲起了豆汁的制作工艺。
“豆汁是由绿豆渣发酵成的,其实豆汁也分生熟,发酵后的生豆汁能直接兑着水喝,但是不如烧开之后的熟豆汁香了。”她还热情地问我要不要再尝尝生豆汁,我连忙摆摆手拒绝了。“有的豆汁店直接买浓缩的‘豆汁原浆’掺点儿水就拿来卖,我们家不一样,每天都用刚做出来的豆汁卖给大家。你说说,这俩味能一样吗?”我连忙摇头。爽朗的店主继续讲下去:“咱们店在新中国成立前叫‘豆汁儿丁’,就这么一代一代往下传,店名和地方变了,手艺是一点儿没变啊!”
趁着和阿姨讲话的间隙,我环顾四周,看了看周围的食客。当时正值上午,虽不是饭点,但顾客却也不少。令我惊讶的是,居然没有一人点豆汁焦圈,享用炸酱面、面茶等老北京小吃的也少之又少。食客们要么正在大口嚼着肉饼包子一类的吃食,要么直接点上一份盖饭。看着这样的景象,我向店主抛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喝豆汁的人还多吗?”她听了一皱眉,脸色也黯淡了下来:“有是有,但是基本上都是慕名前来的外地人了,他们一碗豆汁也就喝个一两口就撂桌子上了,嘿!真是‘暴殄天物’!”“熟客是真的不多了啊!他们要么是老一代老北京,要么是日日夜夜受着熏陶的小一辈。这帮子熟客每天早上都一块儿过来喝豆汁,现在我是一听到一堆脚步声就知道他们来了!”
我点了点头,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又不知从何说起。“也是,我们都是小时候就泡在豆汁缸子里的,现在的年轻人啥时候能喝上一口豆汁啊!”确实,只有从小受到豆汁文化的熏陶,才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豆汁并喜爱豆汁。
和热情爽朗的店主阿姨道别后,我脑中的思绪还是挥之不去。似乎比我嘴中豆汁余味更酸涩的是这种小吃迷雾般模糊的未来。我想,下一次,我还要在假期中找一个空闲的日子,找一家小店坐下,点上一碗豆汁,慢慢品尝这酸涩背后源远流长的小吃文化的回甘。
(指导教师:闫存林)
龙门渡口:黄河锁钥间的千年回响
四川省成都市棕北中学七年级(11)班 罗天铚
↑点击听美文↑
我来到山西河津龙门,一睹“黄河锁钥”的雄伟景象。这是黄河最窄一段,东岸是山西河津,西岸是陕西渭南。来之前我对黄河的印象是浩荡浑浊、桀骜不驯、泥沙俱下,可当我站在龙门渡望黄河时,一下就词穷了,峡束洪流起怒涛,一眼望去就是幅现实的《千里江山图》。
表里山河,黄河在这里摆脱最后束缚,一泻千里。杲杲夕阳给波澜不惊的黄河穿上了黄金似的龙鳞。《吕氏春秋》载: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黄河在陕北高原和吕梁山谷底中,奔腾湍急,到达龙门渡后,前面是平原,水流变缓。驻足于高耸观景台,我心跳加速,思绪倏地如电影般徐徐展开。
4000多年前的黄河就像头未被驯服的野兽。大禹,传说中最早治理黄河的人。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三过家门而不入,历时十三载,历尽磨难,平定洪水,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黄河宁,天下平,这是一场千年接力赛。黄河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让泛滥之水一次次归于安宁。
面对滔滔黄河,耳畔萦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500多年前,孔子率弟子观四险之最,那冲决水势是一种生命的紧迫感;1200多年前,李白经历一次别离,也把笔触伸向亘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那狂怒不羁的河水是一种力量和气势的象征;刘禹锡借浪漫主义的想象,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通银河是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豪迈地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走下观景台,来到黄河最窄处——龙门渡。它是黄河咽喉,是华北通向大西北的要道,古称龙门天堑。这有一座桥,桥头有一座偌大的鲤鱼雕塑,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出处所在。《三秦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鱼跃而上之,跃过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古有千万考生从龙门东岸乘舟横渡黄河进京赶考。在古代这是一道天险,如今天堑变通途。今天乘车过河只需几秒。此时,头顶忽地传来“呜——”的汽笛声,我仰头而视,如钢铁巨龙般满载货物的列车疾驰而去。仅几分钟又有一条钢铁巨龙飞过。一百年前,这里曾是那些面黄肌瘦的贩夫脚踩泥沙、等待小木船过河的渡口。而如今每隔几分钟就响起轰鸣声,这是催人奋进的号角声,是中国速度,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从桥上下来,穿过一条小路便来到了黄河岸边。眼前黄河温婉如玉,似乎一块晶亮琥珀,宁静平缓。我挽起裤腿,拿起矿泉水瓶,迫不及待地踏进黄河。细软河沙抚摸我的脚底,温润黄河水亲吻我的双腿。我俯身灌满一瓶黄河水,水似乎并不浑浊,难道“跳进黄河洗不清”也已成历史了吗?这得益于历代治理,才有黄河安澜,造福中华。其中很多重要人物却默默无闻,比如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为治理黄河,他踏遍全国,跋山涉水,呕心沥血。十几年间黄河水土流失量由13亿吨减少到3亿吨。朱老躺在病床上还说:黄河水不清,我死不瞑目。现在黄河水清,他却不在了。这位为黄河奋斗一辈子的老人,值得被铭记。
抬头眺望远方,远方沃野千里。这条滥觞于青藏高原,呼啸奔腾万里路程而注入渤海的河又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是根与魂的厚重,是中华文明肇始,见证中华民族的兴衰繁荣。中华民族包容万方、革故鼎新、持续创新的伟大传统和精神伟力就是在黄河的大浪奔腾中不断孕育而成的。我想,中华民族未来在滔滔黄河水不断推动下,也必将更加绚丽光彩。
(指导教师: 李琳)
豆干里的“城南旧事”
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船初级中学八年级(7)班 杨智晨
↑点击听美文↑
寒假翻开《城南旧事》,原以为书中老北京的胡同离我很远,可当读到英子趴在四合院门槛上啃驴打滚时,我突然想起了柏杨坝镇的豆干摊——原来,无论北京还是利川,童年的味道里都藏着文化的根。
书中,英子说:“驴打滚的黄豆面沾在嘴角,就像偷吃了太阳的碎金子。”这让我想起外婆做的柏杨豆干。书中提到的“手艺人”,不正是镇上做豆干的老师傅吗?他们凌晨三点磨豆、点卤,竹匾里的豆干压得方方正正,像一本本待写的书。我曾问外婆:“为什么豆干非要用龙洞沟的泉水?”她笑着说:“就像驴打滚要用京城的黄米,柏杨豆干的魂在水里。”原来,《城南旧事》里“手艺人的讲究”,在我的家乡也有着一样的传承。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唱话匣子”的片段。英子蹲在胡同口听话匣子,而我记忆里最熟悉的则是柏杨坝镇的灯歌。书里写“拉洋片的吆喝声能穿透三条街”,我们镇上正月闹灯歌时,锣鼓一响,连山涧边的竹子都跟着晃。家乡的老人们则唱:“妹娃过河莫心慌,十丈波浪九丈光。”这调子虽不如书中京剧婉转,却像豆干一样质朴筋道。我终于明白:无论是老北京的戏匣子,还是利川的灯歌,都是老百姓给日子添的“滋味”。
读到宋妈离开英子家时,我的眼泪掉在了书页上。书中说“宋妈的小毛驴永远留在了城南”,而在我家乡大水井古建筑群的砖瓦上,也刻着无数离别与重逢。去年在景区参观时,导游指着一块砖雕说:“这是清代留下的,画的是母亲给远行儿子缝衣,旁边还刻着‘晴耕雨读’四个字。”我突然觉得,大水井的每一块砖都像《城南旧事》里的句子,把人间冷暖都砌进了时光里。
合上书时,夕阳正洒在院中的豆干筐上。英子说“爸爸的花儿落了”,而我想起外婆的叮嘱:“豆干要切得薄,才品得出山水香。”原来,《城南旧事》教会我的不仅是怀念童年,更是发现平凡生活里的文化印记——北京胡同的驴打滚,利川山间的豆干,都是中华文明长河里的浪花。
这个假期,我在书页间找到了故乡的影子。也许未来我会走过更多地方,但柏杨坝镇的豆干香、灯歌调、大水井的檐角铃铛声,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城南旧事”。
(指导教师: 龚善军)
人工智能探索之旅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六年级(2)班 万宸玮
↑点击听美文↑
两个月前,老师推荐我参加一场人工智能比赛,要求用程序使一辆模型小车完成转弯、变道、根据红绿灯加速或者减速等操作……我一听就觉得稀奇:这怎么可能呢?小车如何接受我的控制呢?我云里雾里,进入学校电脑室时左顾右盼,渴望着获得解答。
我的目光一下子被正中间深蓝色的桌布吸引了,桌上的一辆小车,外骨架尽显科技感,轮子坚实而又有力,四个麦克纳姆轮又大又厚,背上放着一个控制器。我一下子被迷住了,抱起它翻来覆去,左掰掰右弄弄,眯着眼睛向框架里的缝隙瞄,直到老师开始讲解才放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果然,第一次尝试就出了大问题。小车刚出发,刚过一个十字路口,小车突然不受控制地摇摆,像醉酒的人走路,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最终撞上了旁边的柱子,四轮朝天,“嗡嗡”地转。我和队友面面相觑,眉毛一皱,肩一耸,手一摊,不知所措的眼神互相对视,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好一会儿才想起要把小车拿回来。队友翻翻代码,指着一个数据对我说:“看,这是转向程序,这里转向的数据有些小了吧。”
我想了想,最终决定相信他的话,将数值调到最大,又试了一次。这次没有转出桌布外,但是却直接掉了头,车子仿佛在生我的气,偏不照我说的做,直接开回了出发点。不信邪的我加上了原地转弯,这次终于过去了。可是当我们在庆祝的时候,忽然听到耳边有“啪”的一声。仔细看,它撞翻了前面的另一个塔台!与我们一起训练的组那里顿时爆发出一阵针刺般尖锐的大笑。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下课后去问老师。“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老师和蔼地说。
一天,两天……我们依旧没有方案。到了下一次集训的时候,队友坐在座位上像大学者一样思考,微小如蚊虫一般的细节在他脑海里回想。他突然直起身问我:“我之前说数值要调大,是不是错了?”我想了想,一拍脑袋:“试试!”
车子总算乖巧地转了过去。“看吧,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回头一看,是老师在后面说话,“这弯道弧度不大,反而慢慢转更适合呀。”我们若有所思。
到了比赛那一天,我们组按照上课的分工,队友调试程序,我测试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考试时车辆状态良好,拿到了很好的成绩。
回家的路上,妈妈打了一辆车。看着那辆车开来,丝滑地变道、刹车,一气呵成,我才发现,驾驶座上没有司机!仔细看,这不就是和这比赛中的小车属于一类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吗?妈妈告诉我:“这可是我特意叫到的无人驾驶网约车。你看看,这种技术的实际应用范围多么广泛啊!”
科技改变生活,创新改变世界。是科学家们的奉献,让生活越来越好。我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指导教师: 张琰)
征稿启事
为展现新时代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与创作才华,搭建青少年表达成长感悟、分享实践经验的平台,“美好少年”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发起征稿活动。
一、征稿对象及要求
全国中小学生(含小学、初中、高中),个人或集体投稿均可。
记叙文、日记体、散文、诗歌均可;稿件字数1500字以内。除文字作品外,还面向中小学生征集艺术作品,包括书法、画作、雕塑、摄影等。
二、栏目设置与投稿要求
本版面以栏目为主,长期围绕以下主题征集稿件:
1.校园新鲜事:以少年视角讲述校园中的新鲜故事、趣味活动或师生互动,展现校园新气象。
2.行千里路:记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校外经历,体现观察与思考。
3.读万卷书:分享名著阅读感悟,结合书中内容与自身成长体验。
4.贝海拾珠:以味为引,以物为锚,捕捉和打捞身边的烟火与时光。
5.我是小创客:展示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编程设计等创新实践的过程与心得。
6.奇妙万物馆:科普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的新知识,内容需严谨有趣。
7.师与生:讲述师生互动、同学互助的温暖故事,体现校园情谊。
三、稿件要求
1.原创性:作品须为原创,未公开发表或参赛,严禁抄袭。
2.格式规范:电子文档(Word格式),图片、视频等单独压缩发送。
文末注明作者姓名、学校、年级、班级,指导教师及联系方式。
3.投稿方式:邮箱mhsnjyb25@163.com(邮件主题格式:栏目名称+作品标题)。
四、截稿时间
长期征稿,择优刊发。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