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器人IPO”四个字一出现,朋友圈里的券商研究员就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连夜把估值模型从Excel拉到PPT,连PPT里的机器狗都多画了两条腿。
“机器人IPO”四个字一出现,朋友圈里的券商研究员就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连夜把估值模型从Excel拉到PPT,连PPT里的机器狗都多画了两条腿。
宇树科技,这家从杭州城西一间小仓库里蹦出来的公司,现在成了“杭州六小龙”里最会赚钱的那条——2024年营收破10亿,估值飙到150亿,王兴兴手里那35%股份,按最保守的算法也值50个小目标。
可热闹归热闹,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春晚舞台上那只Unitree H1。它没跳舞,也没卖萌,只是稳稳地走了两步,就把“人形机器人”四个字从科幻片里拽进了新闻联播。
第二天,王兴兴接到不下二十个电话,问的都是同一句话:“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干活?
”
答案其实藏在宇树的财报里:四足机器人占了65%的销售额,人形机器人只占30%。
听起来人形像是“副业”,但别忘了,四足机器狗最早也只是王兴兴大学时代的“玩具”——那台叫XDog的家伙,用低成本电机干翻了波士顿动力的液压怪兽,像极了当年小米用1999元把智能手机价格打骨折的狠劲。
现在,狠劲变成了狠活。
宇树把电机、减速器、激光雷达全塞进自家产线,自研率95%,专利墙上挂着180多张纸,像极了学霸寝室里贴满的奖状。
可真正的杀手锏是“能落地”:矿山巡检、电力塔架、消防现场,机器狗顶着40度高温替人爬高走低,客户买单的理由简单粗暴——“比雇人便宜,还不用交社保”。
人形机器人H1的订单破万,单价近十万,听着吓人,但一算账就明白:一个能扛20公斤、续航两小时的“电子苦力”,在物流仓库里干一年就能回本。
资本最吃这套故事,红杉、深创投、顺为排着队塞钱,连一向嘴毒的朱啸虎都松口:“人形商业化?
宇树至少能活到验证的那天。
”
可上市不是终点,是开卷考试。2025年科创板门口,乐动、仙工、甚至做扫地机器人的老大哥都在排队,个个拿着“具身智能”的准考证。
宇树的优势是早跑了八年,劣势是所有人都在抄它的作业——电机方案开源了,减速器国产了,连春晚同款H1的3D打印文件都能在闲鱼买到。
王兴兴最近很少露面,据说泡在实验室里盯新一代电机。
有员工偷偷说,老板现在最焦虑的不是估值,而是“怎么让机器人不摔跤”——毕竟资本市场可以容忍亏损,但容忍不了一个在招股书里摔成热搜的机器人。
杭州城西的仓库早换成了产业园,门口保安换了一批又一批,唯一没变的是墙上那行字:“让机器人走进每一座工厂。
”十年前听起来像口号,现在听起来像倒计时。
IPO的钟声还没敲,但所有人都知道,钟声一响,中国的机器人就不再是“弯道超车”的励志故事,而是真刀真枪的肉搏战。
至于谁能活到最后?
答案可能藏在某个矿山的深夜——当机器狗的灯扫过漆黑的井壁,工人掏出手机拍视频,配文只有六个字:“这玩意儿,真香。
”
来源:温柔沙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