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看“9・3 阅兵” 之后,脑海中萌生了想写点东西的念头,但又倍感惶恐。毕竟从宏观叙事角度而言,深刻的感悟,需要以历史的深厚沉淀、现实的精准把握和未来的战略洞察为支撑,才能言之有物;于我而言,这堪称一篇“大作文”。只能管中窥豹,结合阅兵的直观印象与公开信息的现
观看“9・3 阅兵” 之后,脑海中萌生了想写点东西的念头,但又倍感惶恐。毕竟从宏观叙事角度而言,深刻的感悟,需要以历史的深厚沉淀、现实的精准把握和未来的战略洞察为支撑,才能言之有物;于我而言,这堪称一篇“大作文”。只能管中窥豹,结合阅兵的直观印象与公开信息的现实坐标,在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阅兵场景、研判世界地缘政治与军事博弈走向的过程中,谈谈军事斗争准备的“不变点”与“变化点”,权当抛砖引玉。
一、不变点:阅兵背后透视的实力,反映了强军建设的常理
所谓常理,是指实践中总结出的普遍适用的道理或规律。每一次阅兵,展现的均是军队建设的集优成果。70多年来,虽然阅兵主题、形式、规模、武器、装备等不断发展变化,但背后透视的铁规律,却反映出强军建设的普遍规律和底层逻辑。
(一)强军思想——凝阅兵之魂。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全面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在强军思想的塑造和指引下,1.2万名参阅官兵中,军航、网空、信支、联保等部队以兵种身份首次亮相,由“4支军种+4支兵种+1支武警部队+1支维和部队+1支民兵队伍”构成的参阅官兵主体,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全员训练有素,国旗方队、军乐方队、战旗方队、标兵方队、徒步方队,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人民军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以及锻造胜利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所以,整个阅兵活动,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结束,是强军思想凝聚了阅兵之魂。
(二)军事制度——筑阅兵之基。
阅兵是人类文明史上一种重要的军事仪式,而军事制度则是确定阅兵程序和衡量阅兵水平的准绳。中国自唐朝以来的阅兵就有固定的流程、参与人员和礼仪规范,是国家重大典礼的一部分。近期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专门对阅兵进行规范,明确了阅兵权限、阅兵形式和阅兵程序。观看9.3阅兵前,孩子问我,检阅部队的时候,习主席会讲什么呢?我告诉孩子,《队列条令》中对此有明确规范:习主席阅兵时会问候官兵 “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受阅官兵则回应 “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此外,礼炮鸣放数量、军乐队人员的横排与竖排编制、飞机编队队形、阅兵方队数量等,均根据阅兵主题明确规范;一系列数字背后,正是阅兵仪式的制度性安排。
(三)红色基因——融阅兵之脉。
阅兵是“红色基因”的仪式化表达与制度化传承,以“仪式—训练—组织—行动”四维贯通,将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的价值内核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集体记忆与实践规范。阅兵仪式世所罕见,迎送军旗、向军旗敬礼、首长检阅、受阅部队报告,是“听党指挥”的政治原则与组织纪律。
阅兵步伐一个声音,战靴砸向地板的声音“砰、砰、砰、砰”,是千万次重复训练形成的“整齐划一、令行禁止”,是内化为“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得胜利”的优良作风展现。光荣传承一个传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旗方队引领徒步方队,彰显的是为新中国成立的荣誉部队、英雄连队、功勋集体化身为革命先辈优先参阅,彰显血脉相承,党旗在、国旗在、军旗在、战旗在,部队必须在,这是“传承红色传统、赓续英雄血脉”的价值导向。
实战所指以一敌百,阅兵场就是战场,“阅兵精神”是战斗力与担当力的基础体现,在“血性、纪律、协作、标准、意志、精准、细致、严格”氛围中培养出来的部队,必定可以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
(四)尚武精神——锻阅兵之筋。
中国自古就有“止戈为武”的智慧,终极目标是守护和平而非发动战争;中国军人的尚武,本质是对“保家卫国、捍卫和平”使命的坚守,从抵御外侮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新时代,军人崇尚的是“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目的是通过自身的战斗力威慑风险、遏制冲突,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筑牢安全屏障。有人说,阅兵不就是踢踢正步展示装备嘛,简单。但经历过的人知道,阅兵最是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和忍耐极限,能把一般的招式练成绝招的人,若缺乏尚武精神、牺牲奉献精神与专业精神,根本无法做到;正是骨子里的不服输、不气馁,才淬炼出最忠诚、最勇猛的战士。看着官兵们脱下头盔的那一刻,头盔带在脸上勒出的痕迹,如同时光刻下的印记,我认为这比军功章更显珍贵。
(五)改革创新——指阅兵之向。
阅兵集中反映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当今世界惟改革创新者强,数据解读85%装备为首次亮相,是这次阅兵的鲜明特色。在历史的长河中,阅兵绝非一成不变的仪式展演,而是紧跟国防和军队建设步伐,敏锐回应时代变革需求,持续创新演进。每一次阅兵的新风貌、新元素、新装备,都映射着国防与军队改革创新的坚实足迹,彰显着人民军队迈向现代化征程的果敢决心。阅兵方队方面,军旗、军号、战旗等编组排前,展示了我军听党指挥听令而行的忠诚。
装备展示方面,每次阅兵均有新武器新装备亮相,从开国大典时受阅装备的“万国牌”窘境,到如今阅兵中全部国产现役主战装备的强势亮相,这一跨越堪称奇迹,背后是我国国防工业改革创新的不懈奋进。DF-61 导弹单元,歼 - 20、歼 - 35、歼 - 16、预警 - 600 等空战单元,JL 系列、核潜艇、航母、两栖作战装备等海军作战单元,以及无人作战单元、电子作战单元、防空作战单元、网络作战单元、联勤保障单元,此外还有高超声速武器、定向能武器等,集中展示了国防和军队的改革创新成果。
(六)军威彰显——亮阅兵之剑。
高温、重装、长时训练挑战生理极限,铸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与胆气;数千人、数百车、上百机做到“米秒不差、整齐划一”,把令行禁止与默契协同固化为行动自觉,将阅兵的“零误差”要求内化为“精准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习惯,是现代化战场的极致要求。令行禁止、守纪如铁,一个口令一道命令,时间、距离、速度“零误差”,镜头显示无论人还是装备,默契地成为有机整体,从“排面一致”到“多军兵种协同”,化为“肌肉记忆”与“精细到毫米”的职业素养。将职业军人的标准贯穿阅兵全流程,队列即战力、标准即胜算、荣誉即动力,阅兵场成为塑造军魂、砥砺血性、预演胜利的练兵场。
(七)华夏同庆——享阅兵之盛。
2025 年 9 月 3 日举行的阅兵,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唯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方能开创未来。尽管阅兵现场展示的是武装力量,但这离不开长期以来默默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界代表与人民群众,为尽最大限度地唤起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我们隆重邀请了抗战老兵和支前模范、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邀请了台湾同胞及各界代表人士,结成新时代最广泛统一战线,从华夏历史来看,中国统一是历史必然,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将回归中国,同时告诫日本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别妄想死灰复燃;邀请了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获得功勋荣誉表彰的代表,基层群众代表等各界人士出席,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和精神象征,是值得在天安门广场同享阅兵之宏大场面的人民代表。
(八)八方来贺——结阅兵之友。
这场庄重的阅兵仪式,不仅是中国对那段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与铭记,更是向全球展现国家实力与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多国嘉宾齐聚北京,八方来贺热烈场景,恰似一座桥梁,跨越了国界与地域,搭建起深厚的国际友谊,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俄罗斯、朝鲜等26国元首,部分国家议长、政府副总理、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和高级别代表等出席纪念活动,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是现实对历史的承诺。对于反抗法西斯来说,永远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事,一战、二战之惨痛教训警示启迪我们,必须把枪杆子牢牢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手里,把自身武器装备体系发展起来,把国防军队建设的强盛强大,把能够团结的正义力量都团结起来,才能将“正义必胜”稳稳地立住,才能将西方所谓民主国家的殖民思想殖民体系打败。在2025.9.3阅兵之际,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向全世界传递,让更多国家更多政要更多人民听得到中国追求和平的声音。
二、阅兵展现的精神和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和底气
习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当我们举起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旗帜时,就必须要有与强敌PK的国防实力与亮剑勇气,研究强敌、拿敌练兵、战胜强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一)阅兵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正义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打败一切反动派、侵略者、纸老虎等不同时期强敌的胜战历史,这是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的底气。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壮丽史诗,其中内嵌的胜战基因,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支撑军队不断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核心密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从无到有,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人民军队的“无”,是没有旧式军队的军阀属性、没有为少数人服务的利益根基;而“有”的起点,是为人民谋解放、为民族谋独立的使命担当。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秋收起义,首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明确军队的阶级属性——为工农大众而战。三湾改编确立“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古田会议明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方向,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 的问题,为“胜战基因”注入了“听党指挥” 的灵魂。
从小到大,在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中成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国民党军阀“围剿”中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几万人发展到30余万人;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装备精良、兵力占优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军以“运动战”“歼灭战”为核心战术,从东北到华南,相继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军队规模也从抗战胜利后的120余万人,发展到建国初期的500余万人,实现“从小到大”的跨越。
从后到前,在打败日本侵略者当中壮大。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在白山黑水坚持抗战,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抗日英雄,宁死不屈;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广阔的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在 14 年抗战中,人民军队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不仅为民族独立作出巨大贡献,更在实战中积累了大规模作战、持久战的经验,战斗力实现“从弱到强”的关键提升。
由弱到强,在打败美帝国“纸老虎”中淬练。武者的最高境界,是在与强敌过招中,迫使对方主动走上谈判桌并签字认输。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凭借“钢少气多”的意志,在零下40摄氏度的长津湖战役、炮火密集的上甘岭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这场战争,彻底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及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不可战胜” 的神话,印证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也让人民军队在战火中完成升华,实现了敢于战胜强敌的气质嬗变。
(二)阅兵是清醒剂——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历史回溯。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研读经典名著《论持久战》中,进一步领悟抗日战争的本质、规律及制胜路径。1938年5月,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长篇演讲中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虽然敌强我弱,但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既不会亡国,也不能速胜,只有经过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毛主席还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论持久战》在新时代军事斗争准备中依然彰显时代魅力。进入新时代,《论持久战》的现实魅力依旧十足,必须从其蕴含的“辩证思维、人民立场、战略智慧”当中吸取营养,在穿越战争形态的演变中,为新时代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方法论指引”和“精神支撑”。新时代的军事斗争准备,既要以《论持久战》的科学思维研判形势、锚定方向,更要结合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新特点、新规律,创新人民战争的实现形式、优化战略战术的实践路径,让经典理论在“实践创新” 中焕发新的活力,为打赢未来战争、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提供坚实保障。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锋利的刀刃。这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经典语句,物质因素是“基础条件”,但无法单独决定事物的最终走向;精神因素才是“核心动力”,能在物质条件相同或劣势的情况下,改变因果链条的方向,产生远超物质条件局限的结果。在白山黑水,在华北平原,在华南丛林,在华东战场,我们在抗日战争中用血肉弥补钢铁的不足,中国军民的武器装备远逊于日本侵略者,但“捍卫民族独立的信念”“宁死不屈的意志”,最终推动中国实现了“以弱胜强”的结果,这里的“物质条件”就是刀柄,“精神信念”就是那把能突破物质劣势的“锋利刀刃”。
阅兵既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一种民族向心力的凝聚,这是国家组织力、凝聚力、精神层面以及战斗力的镜像。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以9·3阅兵方式隆重纪念,这不是炫耀,而是告慰——告慰那些在天上看着我们的英灵;这也是警省——向世人警省,和平需要实力来捍卫。通过阅兵,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以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开创美好未来,必须旗帜鲜明地向世界霸权亮出中国成色最足的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有先进的思想和不屈的精神意志。
(三)阅兵是新起点——展现新型军队的精锐实力,这是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基点和未来考量。今年的9.3 阅兵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也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中国向世界展示先进战力,是用实力宣告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同时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决心。
不光腰杆要直而且拳头也要硬。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也是阅兵的“重头戏”。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经历数十年建设发展,已经实现由骡马化、摩托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迭代演进。2025年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武器装备成体系、要素全、实战化含量足,涵盖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类型作战力量,首次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形式受阅,其中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武器等新域新质力量首次大规模集结,突出展现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的现代战争理念,全景展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
团结可以困结的一切力量。阅兵,邀请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抗战老兵观礼,承认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共同贡献,还原了全民族抗战史实,强化了内部团结。邀请49国领导人、10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及相关代表参会,创中国阅兵国际参与之最;邀请国际援华抗战友人遗属,如飞虎队、白求恩医疗队后代观礼,凸显了中国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色,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成的同盟关系,以及在当今世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民兵方队参阅,呼应抗战时期“人民战争”传统,展现了解放军、武警、民兵“三结合”体系,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
校正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法西斯主义并没有因为投降而消失,而是躲在某个角落狠狠地盯着我们,无所不用其极地消耗我们,时时刻刻妄想趁我不备时吞噬我们,日本右翼分子仍在供奉靖国神社,一些政客歪曲侵略历史、否认战争责任,必须在国际国内校正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英姿。历史必须铭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当走得太急太猛的时候,很多人就快忘了曾经的过去——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多么沉重的代价,这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历史见证。在这个特殊时间告诉全世界,中国是二战的重要主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战历程和胜利成果,不容被忽视、被篡改。
威慑不只是讲狠话。威慑三要素告诉我们,既要有军事实力,也要使用军事实力的决心,还要让对手知道。必须在特定场合亮出我们的实力、底线和红线。中国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而是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强国。9.3阅兵对外昭示,任何企图篡改二战历史、冲击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都不会得逞,警醒国际社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这显示了中国在面对历史歪曲时的清醒态度和坚定立场。
新起点必须要配套新思路。9.3阅兵的第7天,9月10日我国正式批复同意在黄岩岛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黄岩岛划定领海基线后的又一个重磅消息,表面上这是一次关乎海洋生态的举措,实则这招釜底抽薪,让菲律宾无计可施。紧接着的第10天,9月13日东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微信公众号《人民前线》,发布最新创作的攻台军歌MV《把胜利的旗帜插在宝岛上》,正式纳入新时代人民军队战歌族谱。同时在南海、台海发力,让妄图改变二战秩序的一切敌人成为绝望的背景帝。
和平不会因为我之仁慈就会自动到来,正义不会因为我之徒喊就会主动光顾,必须看到,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会消亡,法西斯幽灵又在蠢蠢欲动,我们对此必须保持时刻清醒,军事斗争准备的弦必须绷的紧而又紧。同时也要做到,敌人越是反扑越是挣扎,我们越是要前进要反制,让敌人每一步的挣扎,都变成缠绕自己脖颈上的索命绳套,在关键时刻完成致敌于死的重要一击,通过文攻武进,步步进逼,战争与非战争军事行动配套实施,军事斗争准备的字节跳动,必须随我而舞,而不是我们随之而舞。
大院之眼
部队是一所大学校,以文化人,以武立身,以德正气。军校是一个大熔炉,投之以石,锻以化铁,炼以成钢。在军校的日子,幸福的永远是昨天,汗水、泪水、血水交织的生活给人以勇气,为未来勇敢生活注入动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大院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