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摸鱼”痕迹留了1800年:跨越时空的职场共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6:36 3

摘要:安徽亳州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块块刻满文字的东汉墓砖静静诉说着1800年前的故事。这些来自曹操宗族墓群的近600块文字砖,不仅承载着丧葬文化的厚重,更以“作苦心丸”“当奈何”“沽酒各半各”等鲜活留言,意外揭开了古代工匠“摸鱼”的生动图景。网友惊叹:“原来千年前的打

安徽亳州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块块刻满文字的东汉墓砖静静诉说着1800年前的故事。这些来自曹操宗族墓群的近600块文字砖,不仅承载着丧葬文化的厚重,更以“作苦心丸”“当奈何”“沽酒各半各”等鲜活留言,意外揭开了古代工匠“摸鱼”的生动图景。网友惊叹:“原来千年前的打工人,也和我们一样在‘带薪emo’!”

一、东汉墓砖:古代工匠的“情绪日记”

东汉末年,曹操宗族墓群建造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参与修筑的工匠多为底层劳动者。在繁重的体力劳动间隙,他们用简陋的工具在未烧制的砖坯上刻下心声,内容涵盖工作抱怨、生活琐事甚至社交活动。这些留言既是情绪宣泄,也是一种文化抵抗。

“作苦心丸”:直白的感叹,仿佛穿越时空的呐喊,道尽了东汉工匠的辛酸。

“当奈何”:透露出无奈的自嘲,与当代职场人面对困境时的无力感如出一辙。

“沽酒各半各”:记录了古代工匠AA制分摊酒钱的场景,与当代职场聚餐时精确计算分摊金额的行为惊人相似。

亳州博物馆研究员李明指出,这些文字砖是东汉末年工匠的“情绪日记”,展现了普通劳动者在严苛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既不屈服,也不决裂,而是用幽默守护尊严。

二、历史长河中的“摸鱼”智慧

从东汉墓砖到现代职场,摸鱼行为跨越千年,其本质是劳动者对结构性压迫的柔性反抗。不同时代的打工人,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苦中作乐”的精神。

1. 古代公务员的“带薪养生局”

白居易:在长安担任校书郎时,因上班路程远且考勤严苛,常在值班时拿起毛笔在草纸上划拉,写下了《直中书省》等诗,通过文学创作释放压力。

苏轼:被贬后任徐州知州,在《南乡子·自述》中写道:“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他充分利用上班空闲,研究美食、徒步旅行、吟诗作赋,获得了美食家、旅游达人、唐宋八大家等头衔。

宋朝官员: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官员晨会点卯后,常集体去茶坊“研讨早茶文化”;午后则在衙门后院斗蛐蛐,美其名曰“观察生物习性”。

2. 工业革命后的“反卷先锋”

19世纪英国纺织厂:女工们发明“机器卡顿演技派”,左脚抽筋、右手扯断纱线,集体传阅《简·爱》,书页里夹着罢工传单。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白领:摸鱼三件套——巨型报纸遮脸睡觉、镀金怀表照镜子、羽毛笔蘸墨水写情书,老板查岗时瞬间切换“量子波动办公”状态。

3. 现代职场的“赛博修仙”

20世纪办公室战役:从1970年代用打字机敲《星球大战》同人小说,到1990年代Windows 95纸牌游戏风靡全球,再到2005年QQ隐身、火星文聊天、抢车位,打工人的赛博副业如火如荼。

摸鱼黑科技:防窥膜让老板以为你在看报表,实际在追爱豆直拍;智能手环久坐提醒成为借口散步买奶茶的神器;降噪耳机播放白噪音掩盖打游戏音效。

三、摸鱼背后的文化共鸣

从东汉墓砖到现代职场,摸鱼行为跨越千年,其背后的职场生态却悄然变化。东汉工匠的摸鱼受限于工具与场景,只能在砖坯上刻下简短留言;而当代人则借助科技手段,将摸鱼行为升级为“艺术”。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摸鱼行为始终承载着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技术流摸鱼:熟练运用快捷键切换界面,在老板眼皮底下追剧。

文艺派摸鱼:以“寻找灵感”为由,在茶水间写诗、画画。

社交型摸鱼:组团聊八卦、分享购物链接,构建职场“避难所”。

四、摸鱼的伦理边界与未来展望

尽管摸鱼行为跨越千年,但其背后的职场伦理却值得深思。东汉工匠若因刻砖耽误工期,可能面临惩罚;而当代人则可能因效率低下被优化淘汰。摸鱼不是偷懒,而是打工人在机械重复中的诗意反抗,但过度摸鱼的风险也如影随形。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摸鱼与反摸鱼的博弈将更加激烈。老板可能通过情绪识别摄像头、键盘敲击分析系统、智能坐垫等手段监控员工;而打工人则可能用AI换脸技术伪造视频会议画面、开发“量子波动打字”软件、在脑机接口上装“摸鱼模式”进行反击。

然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摸鱼行为的本质始终未变——它是对异化的温柔起义,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正如网友所言:“摸鱼不是偷懒,而是打工人在机械重复中的诗意反抗。”站在亳州博物馆的展厅里,凝视着这些1800年前的文字砖,我们仿佛能听到古代工匠的叹息与笑声。他们或许不会想到,自己随手刻下的牢骚话,会成为今天我们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而当代打工人的摸鱼文化,也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后人研究21世纪职场生态的鲜活素材。

来源:中国商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