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加大重点地区支持力度等系统性举措,540多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牢牢守住了
“十四五”期间,我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加大重点地区支持力度等系统性举措,540多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一成就的取得,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展现了各级政府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
在机制建设方面,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年出台《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工作指南》,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多维度防返贫网络。各地创新实施监测标准年度动态调整机制,云南省通过"政府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全覆盖,2023年累计处理群众诉求超过10万件。山东省建立"防返贫智慧云平台",整合民政、教育、医疗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风险线索智能预警。统计显示,全国25个有巩固脱贫任务省份中,60%以上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其余均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形成"发现-研判-帮扶-销号"的闭环管理体系。
产业就业帮扶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支撑。各地按照"四个一批"(巩固、升级、盘活、调整)思路推进帮扶产业优化,甘肃省白银市建成高原夏菜、枸杞等特色产业基地58万亩,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再就业帮扶方面,全国累计建设就业帮扶车间3.2万个,培育"云嫂""陇原妹"等劳务品牌200余个。浙江省创新"共富工坊"模式,将来料加工点建到村头,让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新就业形态,多地开展直播带货、网约配送等技能培训,2024年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78万人,同比增加23万。
重点区域帮扶呈现精准化特征。国家将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政策倾斜重点,2024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资金超800亿元。四川省会理市实施"补短板"项目47个,新建产业道路136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243户。针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地开展"乐业安居"专项行动,3.5万个集中安置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卫生室等设施1.2万处。
贵州省创新"五个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建设,使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社区。医疗教育"组团式"帮扶成效显著,"三保障"水平提升工程筑牢民生底线。在教育保障方面,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儿童。
基本医疗保障实现跨省即时结算,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云南省建成"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医疗体系,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率达100%。住房安全方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9万户,建立农房定期体检制度。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新疆塔城地区实施氟超标改水工程,使12万群众告别苦咸水。
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二是创新"政策组合拳",将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形成合力;三是构建"志智双扶"长效机制,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农民夜校"等载体激发内生动力。面对气候变化、经济下行等挑战,下一步需重点加强产业风险防范、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网,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发现北村吴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