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黑人运动员侮辱中国菜,还带歧视词语,外国网友:没礼貌很无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7 16:16 2

摘要:可以不理解,但是既然来了就要尊重当地文化和饮食,这是礼貌,而美国一个黑人网球手明显不懂,发了一个两分多钟的视频吐槽了中国的美食,言语之间还充满了“歧视”的意味。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可以不理解,但是既然来了就要尊重当地文化和饮食,这是礼貌,而美国一个黑人网球手明显不懂,发了一个两分多钟的视频吐槽了中国的美食,言语之间还充满了“歧视”的意味。

更可笑的是,就在前不久,她也是被言语“歧视”攻击的受害者。

美国网球名将泰勒·汤森德,这位今年7月刚登上WTA女双世界第一宝座的29岁运动员,在9月16日的中国深圳,用一个超过两分钟的视频,亲手点燃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舆论风暴。

当时,她正在深圳参加比利简金杯总决赛,在酒店的自助餐或招待会上,她兴致勃勃地举起手机,将镜头对准了眼前的中国菜。

然而,这并非一次善意的文化探索,而是一场充满傲慢、厌恶与夸张震惊表情的“美食审判秀”。

汤森德的镜头,精准地避开了所有寻常的菜式,直奔那些在她看来最具“冲击力”的食材,“花胶烧甲鱼”和“干锅牛蛙”,在她口中成了“野生的”东西。

她皱着眉头,指责“这些人”在“杀害青蛙”,甚至毫无根据地发问,吃牛蛙会不会中毒,或者让人长出疣和水泡,这种将个人厌恶上升为安全警示的叙事,无疑加深了对这种饮食文化的负面印象。

餐盘里的海参,在她夸张的描述下仿佛活了过来,成了“会盯着你看”的怪物,各种动物内脏,如鸡胗、鸡心、鸡肺,被她统称为“器官”,彻底剥离了其作为食物的烹饪属性。

她甚至对着一串鸡屁股和一串只有洋葱和鸡皮的烤串大做文章,仿佛发现了什么骇人听闻的秘密,在她的镜头里,这些精心烹制的菜肴不再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是一堆原始、怪异的展品。

最终,她明确表示,面条是“唯一敢吃的东西”,用一句话在自己的文化习惯和“疯狂”的异国饮食之间,划下了一道清晰的“文明”边界。

她给出的2的低分(满分十分),以及“太疯狂了”的理由,正是对这场文化偏见秀的量化总结。

这部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爆了舆论,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网民,从她的言行中捕捉到的冒犯点。

在国际舆论场,即便是她过往的支持者,也普遍将批评的焦点放在了行为本身,大家普遍认为,无论你喜不喜欢某种食物,公开嘲笑他国文化都是一种“超级无知”和缺乏基本礼貌的表现。

一位网友直言:“嘲笑别人的文化是很失礼的,这恰恰表明你对美国以外的世界知之甚少”,而中国网友的愤怒,显然更深一层。

许多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她使用的“这些人”(thesepeople)一词,这个词带有强烈的疏离感和群体性指代,在特定语境下,很容易被解读为潜在的种族主义倾向。

她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姿态,被视为一种赤裸裸的文化审判,愤怒的情绪迅速蔓延,网络上开始出现“没教养”、“没education”的评价,巧妙地用起了当年评价“奥胖”的旧梗。

有人直言不讳地称她“山猪吃不来细糠”,不识货,更有激进的声音要求她直接“滚”,当然,愤怒也催生了极端言论,部分评论转向了对其外貌和种族的歧视性人身攻击,让整个事件的讨论变得更加复杂。

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汤森德最终再次发帖,选择了发布一通道歉声明,她承认作为运动员,有幸体验不同文化,并赞扬了在中国的经历和人们的友善。

她表示自己当时的言论无法代表真实感受,是真心道歉,这一标准化的公关操作,意在平息风波,但也恰恰反映了公众人物在引发文化争议后的被动与狼狈。

这场美食风波最具讽刺意味的地方,在于它与汤森德不久前在美网公开赛上的经历,在那场风波中,她还是一个对“无教养”言论高度敏感的“受害者”。

当时,她激烈地指控对手、拉脱维亚名将奥斯塔彭科在比赛中对她发表了歧视性言论,称她“没有品味”和“没有受过教育”。

尽管奥斯塔彭科解释称,自己英语非母语,本意是指“网球礼仪”并公开道歉,但汤森德依旧不依不饶,表示并未收到对方的信息,不知道对方已经发帖。

然而,仅仅时隔不久,身份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互换,她从一个指控他人“无教养”的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了被无数人指责“无知无礼”的施害者。

更具戏剧性的是,中国网友在批评她时,精准地使用了曾让她感到被冒犯的同一个词“没education”。

当她感觉被冒犯时,她强调了言语的伤害性和歧视的严重性,而当她自己发表可能冒犯整个文化群体的言论时,最初的行为里却看不到丝毫的审慎与共情。

结语

泰勒·汤森德的这场争议,表面上看是一场因“口无遮拦”引发的祸端,但深究其里,它深刻地揭示了在全球化时代,个人表达与文化尊重之间那条脆弱的红线。

她的行为、由此引发的全球反应,以及她自身的过往经历,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冒犯”话语权的复杂样本。

这起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公众人物的任何言行都会被无限放大,任何看似无心的“吐槽”,都可能演变成一场文化冲突的导火索。

同时,它也促使我们反思,当我们在义愤填膺地谴责他人的“无知”与“偏见”时,是否也应该时刻审视自己言行中可能潜藏的双重标准。

说到底,真正的文化交流,需要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与最基本的尊重。

来源:慧心引力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