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心语丨110+525:用真心打开心结 用真情排忧解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1 11:13 1

摘要:110代表公安,525代表自我关爱,本期《心安心语》栏目,邀请滨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杜店派出所指导员魏艳和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段丽萍老师共同做客直播间,带来《110+525:用真心打开心结 用真情排忧解难》。

110代表公安,525代表自我关爱,本期《心安心语》栏目,邀请滨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杜店派出所指导员魏艳和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段丽萍老师共同做客直播间,带来《110+525:用真心打开心结 用真情排忧解难》。

魏艳,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滨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杜店派出所指导员,三级警长。

段丽萍,滨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社会工作师、市级“最美家庭”荣誉获得者。

案例一:邻里噪音纠纷化解

去年3月,辖区小刘激动地找到我:“魏警官,您能帮帮我吗?因为楼上噪音,我都快跳楼了!”了解情况后,我发现,不仅是噪音问题,她的焦虑情绪更严重。小刘没有工作,她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楼上邻居家,一有点儿声音她就去闹,开始邻居还配合,后来也烦了,故意发出各种声音刺激她,双方差点动起手来,矛盾越来越激烈。接到求助后,我第一时间带着律师、心理咨询师会同社区、物业进行联合调解。我安抚双方情绪,让他们换位思考,彼此理解,随后对小刘单独疏导,忙活了一上午,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调解结束后,小刘拉着我的手说:“魏姐,我能抱抱你吗,你不知道,好几次,我都想去毒死他们全家,我也不活了,大不了同归于尽,你放心吧,以后我一定听你的,好好生活!”现在的小刘,阳光了很多,成了我们的志愿者,经常参与社区巡逻、帮助群众等工作。

心理学角度分析:经历过邻里噪音困扰的朋友不在少数。这确实是都市生活的集体痛点。很多时候,我们对抗的往往不是真实存在的噪音,而是心理建构的"噪音制造者"形象。接下来我们用放大镜,透视这场"声音战争"的心理战场。

第一战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觉察

1.控制感剥夺触发战斗模式

刚才案例中的主人公小刘,失业在家,房子好比他24小时的家庭堡垒,楼上好比遭遇“全天候监控”。当主人公小刘这个“安全基地”被入侵时,对噪音的容忍阈值自然断崖式下跌,我们的原始大脑会立即启动威胁预警。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不可预测的间歇性噪音会使杏仁核活跃度提升40%,这正是许多当事人产生"非要讨个说法"冲动的生理基础。

2. 认知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将他人行为归因于“性格问题”(如“他就是自私”),而忽视环境因素(如加班晚归导致噪音,小孩子贪玩天性导致噪音等)。透明度错觉:误以为自己的需求(如“需要安静”)不言自明,对方制造出噪音就是故意。一方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而对方邻居则感到“被针对”。这是因为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为噪音添加"意图滤镜"——我们认为对方是故意的,这种认知偏差会让情绪加剧。

第二战场:人际关系方面,没有连接

权力博弈的隐形擂台

很多冲突升级都暗含"主权宣示":你深夜敲水管,我就早晨剁肉馅。这种幼稚化的竞赛退行的行为,本质上是通过制造更大噪音来确认"这是我的领地"。现代社区的邻里之间很多时候是"电梯社交"模式,使我们在需要沟通时往往发现,竟没有对方的任何真实信息。这种关系真空放大了被害妄想。

案例二:家庭矛盾融合治理

杜店派出所接到一起警情,辖区某宾馆报警称:有人活不起了。社区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了解得知,胡某(女,38岁,无业)和丈夫王某(男,39岁,无业)2022年来滨州打工,租住在宾馆内,来滨州时已经育有两个儿子。近期王某也不再工作,赋闲在宾馆内,这期间两人又生育了两个女儿,截至目前两人共有四个子女,两个儿子跟着爷爷奶奶在惠民生活。1月初,两人因琐事吵架,王某出走,本来就没有经济来源的胡某带着两个女儿靠宾馆老板的接济度日,并欠下5000元的住宿费。宾馆老板看着没啥希望了,就报警求助。了解到以上情况后,民警首先对胡某、王某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批评,随后帮助联系市妇联需求帮助,在市妇联的协助下,惠民民政局联系到了胡某婆家的村书记,并于1月21日来滨州将母女三人接回。

如何在前期预防和避免家庭矛盾:无论是家庭矛盾还是邻里纠纷,妥善处理都是阶段性胜利,但是成果需要巩固,阶段性回访就是非常好的方法。其实,不只是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很多矛盾的产生都是由于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导致的。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火药味”变成“花香味”。真正的强者不是赢过别人,而是能保护关系的人。下面,介绍一下非暴力沟通四步法。

非暴力沟通四步法由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通过同理心建立深度联结,核心步骤为:1.观察事实。客观描述具体行为,避免评价。如“本周你有三天迟到20分钟”而非“你总是没时间观念”。2.表达感受。用情感词汇袒露内心状态,如“我感到焦虑”而非指责“你让我生气”。需区分感受(难过)与伪感受(被忽视)。3. 明确需求。表达“我需要”而不是“你应该”。将感受与内在需要关联,如“我需要工作进度可预测性”。重点表达自我而非要求对方改变。4.提出请求。用正向、具体的协商语言,如“能否每周两天早晨7:00出门送孩子上学?”而非“你别总是拖延”“你一点也不顾家”等。该方法通过“事实→情感→需求→行动”的逻辑链,将对抗转化为合作,尤其适用于亲密关系、职场等场景。本质是引导双方从心理防卫转向需求共鸣,实现“温柔而坚定”的沟通。

亲密关系的维系,往往不在于放大对方的优点,而在于能否以智慧包容对方的缺陷。真正的包容不是勉强忍受,而是理解差异后依然选择共同成长。

播出时间:每周五19:30—20:00

播出频道:FM95.7滨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来源:滨州网

相关推荐